廣蒲河,顧名思義,歷史上是連接廣饒、蒲臺兩縣的一條河流,她發源於黃河南展區龍棲湖,穿越龍居、史口、勝園、黃河、牛莊、六戶6個鎮街,繞過鳳棲湖,匯入支脈河,然後靜靜流入大海。起於龍,收於鳳,龍飛鳳舞之間,為流域315平方公裡的土地,沿途93個村莊和21萬人口帶來了安定祥和、殷實富足,也留下了一部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傳奇。
01
追根溯源不忘來時路
這是一條穿越歷史的河流。1951年,中央軍委決定在廣饒縣北部濱海一帶實行軍墾。作為配套設施,1952年,農建二師奉命開挖支脈河至六戶一帶的新溝道,老廣蒲河始具雛形。1956年,打漁張國家水利工程和五乾渠動工,老廣蒲河從耿井村改道流入廣利河,也間接使得四幹、五幹之間的廣闊地域沒有一條像樣的河流,給防汛抗旱工作帶來了難題。在黨的領導下,東營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經1963年、1965年、1971年、2007年4次疏浚,在四幹、五幹之間開挖了一條新廣蒲河,上接龍棲湖,下至鳳棲湖,納吐上遊八方來水,承擔起防洪、洩洪、排鹼、排澇的重任。近年來,東營區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省市各級關於美麗河湖建設的有關精神,斥巨資對廣蒲河進行修葺、改造和升級,使這條古老而年輕的河流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02
配套聯動織密管控網
這是一條嚴管嚴控的河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必須高度重視河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東營區嚴格落實區、鎮、村三級河長制,輔以民間河長、義務河長、巡河志願者、社會監督員,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管理體系。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水利、畜牧、農業、環保、綜治、工信等部門各負其責、配套聯動,徹底改變過去「九龍治水」、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的局面,形成了河流治理的強大合力。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措施,完善負面清單制度和違規處罰各項措施,使汙染河流、破壞植被、偷盜土沙、違規養殖等行為無所遁形。強化多部門聯合執法,積極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實施常態化巡河。新廣蒲河兩岸確權範圍內嚴禁建設非水工建築物,違規者一律依法拆除。在沿河村莊大力推行改水改廁,實行雨汙分流,推廣無磷洗衣粉,堅決防止生產生活汙水排入廣蒲河。目前,廣蒲河的水質達標率、優質率逐年攀升,達到國家Ⅴ類標準以上。河水潺潺,魚蝦嬉戲,芳草萋萋,牛肥羊壯,呈現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景象。
03
強根固本防洪保安全
這是一條安全暢通的河流。河流治理,必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在美麗河湖建設中,東營區總投資1.8億元,對包括新廣蒲河在內的多條河道進行綜合治理,累計治理河道116千米,新建、維修各類水工建築物200餘座,排溝清淤400餘千米,使骨幹河道防洪標準提升到20年一遇,排澇標準提升到5年一遇。計劃投資8000萬元,實施新廣蒲河生態治理工程,對新老廣蒲河進行清淤疏浚,各自建立節制閘和強排站,配套其他建築物,並進行生態護坡,河道建設生物島柵,種植水草,不斷提升河道水質和生態環境,使之成為城南旅遊度假區的重要水上觀光區之一。
推行智慧水利建設,總投資1500萬元,融合現有信息系統,構建起集灌區測水量水、水資源調配、防汛預警、水環境、水工程、綜合運維、平臺管理、水行政、水公共服務於一體的東營區智慧水利平臺,科學防洪能力明顯增強。目前,新廣蒲河已經成為牽動四幹、五幹兩條乾渠,連接50條支渠、70條支流排溝,延伸208條鬥渠,灌排面積達到38萬畝的智慧型河流,確保了「防洪保安全」目標的實現。溫比亞、利奇馬超強颱風肆虐期間,新廣蒲河基礎完善,河道通暢,經受住了考驗,為流域人民群眾平安度汛、確保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04
共建共享皆為惠民生
這是一條越來越美的河流。仁者登山,智者樂水。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東營區整合優勢資源,在廣蒲河沿岸建設了大量親水設施,為群眾休閒娛樂提供了新的打卡地。在廣蒲河的源頭龍棲湖,規劃建設了國家級溼地公園,打造了湖泊、假山、涵洞、橋梁、林蔭道和文化長廊,有地皆綠,無水不清,四時花香不斷,一路珍禽常鳴,將山河妝成錦繡,為大地繪就丹青。在大宋社區以北,兩公裡的沿河文化長廊氣勢雄渾,水天一色,每當華燈初上、夜色闌珊之時,這裡就成為群眾玩水、賞景、遊憩的絕佳去處。在六戶鎮南側的大橋邊,親水設施與勝大園林星創公司融為一體,生態保護與園林綠化相映生輝,成為廣蒲河沿岸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豐實厚重的紅色文化、艱苦卓絕的石油文化、源遠流長的呂劇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則讓這條河流更加魅力四射,清新怡人。
生態建設永遠在路上。美麗河湖建設各項措施強力推進,廣蒲河——這條連接古今、惠民親民的河流,必將煥發出越來越動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