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近年來,新增加一批實體書店,又讓古都書香氣日益濃鬱。截至2019年9月底,北京實體書店一年來增加了285家,同比增長28.1%,一家家有特色、有亮點的書店落地街面和社區,成為北京生動的文化符號,它們不是景點,勝似景點,既方便人們閱讀購買,又令人流連忘返。
上個周末,Page One北京坊店人頭攢動,高大的「通天書牆」、有如星空一般的屋頂,讓每一個遠道而來的人流連駐足。從高處望去,一層的讀者隊伍甚至形成長龍。在北京,一批網紅書店陸續誕生,到網紅書店打卡已從年輕人擴展到了中老年人。
模範書局詩空間原本是一家百年教堂,將百年教堂變身為書店,讓這裡開業不到一個月就迅速成為網紅。趙洪嶺和她的兩位小夥伴都已年過六旬,她們結伴打卡,在這裡找尋到青蔥時代的閱讀記憶,《簡愛》《靜靜的頓河》《呼嘯山莊》在共享閱讀書架上被她們像珍寶一樣發掘了出來,一頁頁書翻過,舊日時光被不斷喚醒。
在過去的這半年,趙洪嶺和朋友跑遍北京城,三聯韜奮書店三裡屯店、Page One北京坊店、鍾書閣、中信書店啟皓店、全民暢讀書店等,都留下了她們的足跡。「過去每天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現在終於有時間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趙洪嶺說。
記下美好書店瞬間,記錄那些人、那些景,如今網紅書店活躍著一群攝男、攝女。來自山東威海的董先生特意來北京拍書店,他善於捕捉細節,每一張照片在他的鏡頭下,竟然有著大片的質感,他說,一趟哪裡夠,時間太緊了,還會再來。
網紅書店並非繁華鬧市所獨享,全民暢讀書店(郎園Park)位於石景山郎園Park,全民暢讀品牌創始人兼CEO趙傑根據大數據統計發現,這家書店的客流輻射全北京,門頭溝、大興、昌平、通州都有前來打卡的讀者。夜色漸濃,書店的燈光最是溫暖,這裡依舊聚滿忘我閱讀的讀者。劉冰是利用休假來書店讀書、學習的,休假七天,她天天到店打卡,「這讓我有重新回到校園的感覺,我覺得自己還年輕。」
對於書店的網紅屬性,一度引起了爭議,有不少業內人士質疑,書店熱鬧了,但真正看書的人卻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喝咖啡、買文創、約會談戀愛、拍照發朋友圈。但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網紅書店裝修、設計、格調往往比較年輕、時尚,符合年輕人審美,「這本身是件好事,代表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審美,也代表了書店轉型的努力方向之一,有利於吸引更多讀者走向書店,親近閱讀。」在他看來,從經營法則來看,網紅書店也不能只限於網紅打卡,而要進一步探索,如何讓讀者留下來、留得住,這樣才能發揮書店真正的價值。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一進門,鍾書閣的問候語就撲面而來。逛這家書店需費些周折,伴隨通道上不時出現的圖書,順著轉角樓梯,兜兜轉轉,數個書架組成的各個閱讀空間才會逐一露出真面目——「書山有路勤為徑」得到了形象詮釋。
鍾書閣進駐北京不到半年,位於海澱區融科資訊中心的這家書店迅速吸睛,一度形成讀者排長隊候場、人流限流等罕見景觀。鍾書閣北京店店長向愛群告訴記者,「進入冬季以來,平日每天有1000人次,周末2500人次,到店拍照打卡人群有下降,但是購書、消費的讀者在上升。」
截至目前,像鍾書閣這樣的京外品牌書店,已有幾十家在北京扎堆兒。截至目前,西西弗書店在北京開店21家,言幾又有8家,建投書局開店2家,上海三聯書店和鍾書閣分別開店1家。北京給予這些品牌書店以厚愛,今年共計有239家實體書店獲得北京市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多家京外品牌書店。北京市評出10家最美書店,其中4家為京外品牌書店,分別為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言幾又·方寸王府中環廣場店、鍾書閣、建投書局國貿店。
實體書店扶持政策給這些連鎖書店注入強大助力。西西弗書店明年1月在順義中糧·祥雲小鎮開新店,上海三聯書店將與豐臺區合作開新店,言幾又華北區公共事務部經理王柯堯表示,還會繼續在北京紮根,計劃在北京新增3至5家門店,新增面積10000平方米。「我們紮根北京,不再是成都的言幾又,而是北京本土的實體書店。」
鍾書閣另一家店將於明年春節在西單老佛爺開業,這家店1000平方米,和北京文化風格契合,和此前看到的「最美書店」有著不同設計。「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政策,對我們開新店帶來利好,也讓我們充滿了信心。」向愛群說,鍾書閣目前在國內11個城市開了24家店,「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一家連鎖書店不在北京開店是一種遺憾,鍾書閣落地北京,這一步我們走對了。」她表示,鍾書閣將深耕實體書店的功能,更加注重受眾的需求,根據場地條件,增加活動場次,滿足受眾對文創時尚、求新的需求。王柯堯也認為,京外書店在北京都在尋求共謀和發展,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經營環境。北京對閱讀的重視和人們對閱讀的需求,都給實體書店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市場和很好前景。
在百道網CEO程三國看來,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北京高端書店供給與需求之間形成了真空和價值窪地,讓外地書店看到了發展的機遇。他預測,「外地書店進京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且隨著政策效果的日益顯現,將有更多的京外優秀品牌特色書店進入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表示,品牌書店進京,是市場競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為首都書店行業增添了新鮮血液,彌補了行業短板,豐富了企業類型,是首都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補充。
深夜,為讀書人留一盞燈,24小時書店是北京這座城市溫暖的象徵,在北京,24小時書店正在倔強而蓬勃地生長。
2014年4月23日,國內首家24小時書店——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正式營業,位於美術館的這家24小時書店在當年「五一」期間,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5年過去了,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的品牌文化還在延續。冬日深夜的三聯韜奮書店三裡屯店裡,有的坐在窗邊書桌看書,有的在筆記本電腦上敲敲寫寫,有的徜徉在圖書海洋裡慢慢走著挑選著。正是這個深夜書房,讀者劉子超一年來幾乎每個周末都在此度過,《活著》《平凡的世界》《擺渡人》《追風箏的人》等,他都是在此閱讀的,他說,上高中時學業壓力大,無暇閱讀,這一課要補上。深夜書房的閱讀讓他靜心、安心,每個周末甚至有了某種儀式感,他享受這樣的感覺。
對於通州的讀者來說,今年8月首家24小時書店的到來讓他們倍加珍惜。閱青山(通州東朗店)有700平方米,1萬種圖書,以經典文學、人物傳記、兒童文學、人文社科讀物為特色。總經理高巖告訴記者,每天上午,書店的80個座位就接近滿座,而到了深夜常常也會聚攏二三十位讀者。在此之前,通州讀者大多到大興、朝陽購書、閱讀。因此,當一家24小時書店來到身邊時,他們以真誠呵護著回應著。有的讀者以快遞方式給店員送來禮物,有的深夜送來零食,還有的說零錢不用找,成立個基金補舊書。書店初開,系統慢,沒有一位讀者抱怨,「不著急,開書店不容易。」「你們好好幹,多幹幾年。」讀者們說。高巖則表示,讀者對書店的珍惜,是對他們最大的回報。希望通過24小時書店的形式,給大家帶來更充分、更自由、更隨心的閱讀方式。
24小時書店已呈現出連鎖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位於「天寧1號」園區的城市書房是人臉識別24小時無人值守書房,只需刷臉就可進入,這裡四壁都是倚牆而建的書架,所有的圖書都帶有圖書館標籤。每天上午10點開始,書房的座位漸漸坐滿,到了中午,很難再有座位。有的孩子在父親的陪伴下,趴在臺階上看書,更多的是勤奮的上班族,正利用午休在閱讀,或者在用電腦辦公。閱讀空間裡安靜極了,即便是寒冬,臺階上也很溫暖,原來地暖設計是秘密。由各區文旅局與更讀書社共同打造的「城市書房」正是以實體圖書館為基礎而創建的城市閱讀服務體系,面向所有人群免費借閱書籍。更讀書社創始人康卜川說,全市除了平谷、懷柔、密雲、海澱外都有布點,目前共有30家24小時城市書房。「城市書房最小的50平方米,最大的300平方米,3年之內,全市200個社區將建起城市書房。」康卜川說,如果單純追求把書賣出去,書店和商場就沒有什麼區別,賣書不再是書店的主要任務,提供體驗閱讀和環境的空間,才更重要。
走進中信書店啟皓店,這裡美好的環境養眼,優美的音樂養心。來自六個國家的藝術工作者幫助中信書店設計了符合書店調性的音樂,分早上、中午、晚上,還分雨天、晴天、下雪天,「音樂同樣也是這個書店非常有機的構成部分。」中信書店負責人說。在北京,傳統書店的模樣正在被徹底顛覆,書店+咖啡+簡餐的模式也在被打破。
「書店的內容深度輸出有提升,湧現出專題閱讀的趨勢,比如小眾書坊的詩歌活動、中信書店的中歐文學節等等。」市委宣傳部印刷發行處副處長滿向偉說道。小眾書坊作為一家詩歌主題書店頗受關注,位於後圓恩寺胡同甲一號的這家書店面積100多平方米,坐在院子裡的書桌前讀書,盡享陽光和閱讀的愜意,吸引讀者的到來。今年以來,這裡共舉辦詩歌活動21場。
滿向偉還注意到一個明顯趨勢,書店在不斷輸出「書店服務」,像中信書店、全民暢讀書店等等,都意圖從行業提升整合的角度思考和突破,並正在探索、接單、擴張,「其實這些書店都是想把自己的核心價值當成產品賣出去。」在趙傑的商業版圖中,全民暢讀絕不僅僅是書店,更是一家出售文化體驗和生活理念、主張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生態平臺服務商。在他看來,公司是以實體文化消費空間運營為載體,通過雲平臺賦能,整合文化新業態的融合發展,更進一步用供應鏈服務、內容服務、培訓服務、金融服務等增值服務全面賦能的文化消費空間。
顛覆傳統書店,書店的生長獲得了加速度,全民暢讀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書店明年將達到20家,而且還會走出北京開到外地。而由小眾書坊延伸出來的雍和書庭也將於近期進入試運營階段,其定位是「籤名本主題的精品書店」,小眾書坊創始人彭明榜透露,這將是中國首家以籤名本為主題的實體書店。「當然,不是說每一本書都是籤名本,而是它將以籤名本為主要特色,併兼及其他內容。」他說,和小眾書坊服務於詩人這個小眾群體一樣,雍和書庭也以服務小眾讀者為特色,以服務全國的籤名本愛好者收藏者為主。在他眼中,雍和書庭沾著雍和宮和地壇的靈氣,本身一表人才、時尚活潑、性格可愛,它一定會和哥哥「小眾書坊」一樣,受到讀者的喜愛。
不得不說的是,北京實體書店格局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多的行業、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於這個領域,書店的不斷升級創新將是一個趨勢。對此,徐升國認為,北京書店數量仍然可以繼續增加,要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只是有些網紅打卡、地標式書店還不夠,這些書店尚遠離我們的生活半徑,「書店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它就像家門口的餐館、理髮店一樣,是一個普通存在。」但和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不同之處在於,處於人們生活半徑內的書店,要跟閱讀空間、讀書會相融合,它是人們的精神生活空間和社交空間,而不只是實體書售賣空間。
● 2016年、2017年,北京開始實施實體書店扶持政策,每年投入1800萬元扶持實體書店,每年扶持70多家。
● 2018年,北京市制定《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實體書店建設和發展。最終,151家實體書店得到扶持。
● 2019年,北京市出臺一系列實體書店扶持管理辦法,239家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扶持資金近1億元。「房租成本」補貼是扶持的重中之重,全市實體書店房租補貼共計5300餘萬元,143家書店獲得房租補貼,補貼金額佔入圍書店核定房租成本的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