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張愛玲
張愛玲,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她的一生僅靠手中的一支筆讓更多人記住了這個名字。她的一生為我們帶來了無數經典的文學作品,但正是這樣一個在文學上造詣匪淺的傑出女性,到頭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擁有一段完美人生。
尤其是在她晚年的時候,只身前往異國他鄉,一去數十年的光景,過上了隱姓埋名的市井生活,相信對於長久以來一直喜歡她的十米粉絲們來講,無疑是一件值得悲慟的事情。在此節點之後,她便很少再提筆書寫絢爛的隻言片語。
尤其是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個十年裡,身為一名作家而言每日做得最多的事情已不是發表文章,而是一次次搬家。就此也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異類,起碼算不得一個正常女人亦或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事實。那麼是否正如外界傳聞那樣,她是因為患上了某種精神疾病呢?
直至臨死之前,張愛玲始終都在不停更換自己的住所,有的時候一禮拜就要搬一次家,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張愛玲的家庭住址就換了不下180次,相類似這樣的瘋狂舉動難免都會招來外界對此的流言蜚語。畢竟當時的她已經步入了晚年生活,想必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講總是希望過安靜祥和的晚年光景。
話又說回來,那個時候的她雖然生活在繁華的美國都市,但終究身邊無人伴其左右,就此生活平淡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她平日裡基本上不看報紙,跟外界的交流也少之甚少。1995年9月8日,警察接到了一通報警電話,在到達現場之後久敲房門都沒曾有人響應,察覺出不對勁後撬開了房門,發現張愛玲已經去世多日。
就此,外界對於張愛玲的晚年生活關注度持續走高,紛紛猜測真正導致其晚年悽慘的原因。直到後來,才有了張愛玲患上精神疾病,才會如此奇怪的一系列做法。但實際上是這麼回事兒嗎?其實張愛玲在晚年的時候頻繁搬家並不是所謂患上了精神疾病,而是和她早期時候的「習慣」有著很大的關係。
最早期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張愛玲之所以頻繁搬家是源於其生活孤僻,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才會一次次搬家。即便是身處異國他鄉,素來性格冷淡高傲的張愛玲其實並沒有改變多少。可能是她的身邊確實出現了一些難以避免的變故,導致她有了首次搬家的經過。那段時間裡,張愛玲就此習慣了搬家所帶來的心理安慰。
但歸根結底,使得張愛玲不斷搬家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張愛玲害怕跳蚤。在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期間,張愛玲之所以瘋狂搬家最關鍵的點其實就是為了躲避所謂的「蟲子」。其實不必要驚奇,儘管說她曾是人盡皆知的大作家,但歸根結底她也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可能就連她自己也沒料想到,肉眼幾乎看不見蝨子,影響了她的整個生活。
有關於張愛玲晚年的消息,或許我們能夠通過她與別人之間的通信中找到一點兒蛛絲馬跡。從2008年開始,就有很多人公開了他們和張愛玲之間往來的私密信件,就此也讓張愛玲的晚年生活情況日漸明晰。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出於什麼目的這樣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想要以中間人的身份,終止一些不好的說法。
在這些所謂的「私密信件」中,張愛玲確實也不自覺提到了說自己不斷搬家的原因,就是害怕蝨子。正是這種來自南美、小的幾乎看不到的小蟲子,給了她無盡的精神壓力,但是自己又苦於沒法對其作鬥爭,才會通過最笨的方法——「不斷搬家」來躲避侵擾。
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個10年裡,她開始輾轉於不同的旅館來度日。有的時候為了搬家方便,她經常要丟棄一些之前的家當,只留下幾件必要的衣物。在其中一封信件當中,張愛玲提到說為了搬起家來能夠更加方便,對於這些身外之物能不帶的也就只能全部丟掉,隻身奔走在下一個落腳點。以「無腳鳥」來形容,仿佛更貼切一些她的晚年生活。
相信很多鍾愛張愛玲著作的讀者們,已經從她的筆下的作品當中悉知一二了,張愛玲其實從早年生活就一直都有潔癖,所以到了晚年的時候,才會在蝨子面前一敗塗地。但除了這一點,也有不少的人認為張愛玲搬家不單單是害怕蝨子侵擾,可能是患有皮膚病。然而這些不過是推測而已,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其真實性。
假使這些都不成立,那麼張愛玲如此「病態」背後,便與晚年的「強迫症」有很大關聯。就好像她曾寫給臺灣作家莊信正的信中說到的那樣,到了晚年她幾乎不吃米飯,因為入口便吐。這難道不是一種典型的「強迫型厭食症」的表現嗎?
如果我們用正常人的眼光,來看晚年的張愛玲,無疑,她的精神狀況一定是存在問題的。不斷地搬家,不斷地選擇把自己隱藏起來,是想要躲避時間,躲避這個世界。畢竟從1980年開始,她的所有親人都幾乎去世了,只有一個弟弟還尚且留在大陸,但彼此之間的聯繫也少之又少。可以說,在她身邊,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已經沒有了。
在面對孤獨內心的時候,她顯然在這段時間裡看穿了這幾近冷漠的世界,只想要安靜離開。只是在這期間,她的感情生活也是一塌糊塗,從胡蘭成開始,真正愛過的,就是第二任丈夫,也就是美國作家賴雅。在這個比她大了整整30歲的男人身上,她無疑也遭受了很大的傷害。她也曾懷下了賴雅的孩子,只是後來被迫流產了。好在這段時間裡,她不再怕蝨子,也沒有隱居於市井。
她真正開始躲避這個世界,則是從1967年賴雅去世之後開始的。這時的她恍然大悟,人老了,再怎麼頑固也無法戰勝時間。此後她開始拒絕給熟人回信,也不想接電話、不想和人見面,開始不斷地搬家。儘管說通過爆紅,日子好了一點兒,但歸根結底錢在這時候已經顯得無足輕重了!
小結
怎麼說呢,張愛玲自小是孤獨中長大的,親情於她可能是一種奢侈品,所以她對於胡蘭成的出現無法自拔,對她來說胡蘭成就像是救命稻草。可以理解她一頭扎進去的倔強,只是可憐了這位清傲的才女。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如此優秀睿智的人,在風燭殘年的時候,獨自面對疾病,孤單和死亡,該是一種怎樣的勇氣和悲哀。
此外,每個人的性格都會隨經歷而改變的,不需要這麼針對她的生活作風。本身就敏感的她對於人性負面的感受更多些,有些冷淡也正常,而且她選擇慈悲的隱去,已經是她對自己最大的保護也是對過去最好的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