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滅度後大乘法漸滅
在說此因緣之前,先說一首偈:
佛陀講大乘
三藏真如性
弟子多開解
悟入大乘趣
佛陀滅度後
大乘無論師
龍樹執小乘
且有辯論智
大乘諸論師
無與能辯者
大乘法漸滅
小乘竊大位
鳩能佔鵲巢
法霸法位
不識大乘性
只論大乘相
如此教眾生
即是滅大乘
佛法傳千年
多是弘小乘
誤傳誤導者
從龍樹至今
唯佛與如來
能究大乘義
無相空性理
不空真如性
有形無形外
中義中道觀
佛陀盡能知
小乘執空性
也講緣起法
以此為大乘
只識大乘相
未解大乘性
因此由於此
大乘法漸滅
釋迦牟尼創造了佛教,因此被尊稱為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的教法有大乘教法、小乘教法、多乘教法之分。釋迦牟尼在世時,釋迦牟尼確立大乘教法為自己弘法的核心內容。是最高的法。其它教法皆是方便,因此所有教法最後都得回歸大乘教法,以大乘教法作為最後的依止。
佛陀滅度後,佛教失去了最高的領袖,佛教內部開始處於混亂時期,明爭暗鬥,都想成為佛教的領袖人物,都想樹立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很多論師,都想用理論戰敗其他論師,成為佛教新的領袖。
龍樹菩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龍樹是一位出生於南印度,活動在公元150-250年之間的偉大的佛教論師、大思想家、大哲學家。
無疑龍樹菩薩具有較強的邏輯辯論能力,他是一位非常具有辯證能力的人,他有著超越常人的辯論智慧,他喜歡和人辯論,他希望自己能夠超越所有論師,繼而成為佛教新的領袖。
無疑龍樹成功了,他靠著自己的辯才,把所有論師戰敗了,然後在佛教取得了很高的佛教地位,成為了佛教的領袖。
其實對於古人我們沒必要想得多麼高深莫測和神秘,龍樹在當時就是一個論師,他就是邏輯強大,非常的能夠辯論,和現在擁有辯論才能的人沒有太大差別。譬如現在有一些人不會辯論,而有一些人有辯論才能,那麼沒有辯論才能的人即使是正確的,也會輸給那些有辯論才能的人。龍樹非常有辯論才能,而當時大乘佛教卻缺乏有辯論才能的論師,因而大乘佛教被龍樹用辯論的方式攻陷了,龍樹秉持著小乘教法(空性),他知道這樣大乘佛教是不會被說服和認可的,所以他就把空性結合緣起,製造出了自以為是的大乘佛法。他認為,這樣即把空性作為了核心,又用緣起法來表示自己沒有斷滅,這樣就可以作為完美的大乘佛法來傳播了,這樣自己的理論和觀點就完美了,就可以同時得到小乘和大乘的認可了,自己就可以實現成為佛教領袖的夢想了。無疑龍樹菩薩成功了,成功歪曲了大乘佛法,而佛教卻無人察覺,並且把他推上了佛教領袖地位。龍樹菩薩這一錯,就延續了千年之久。龍樹菩薩以小乘教法再搭配上緣起法成功的毀滅了佛陀所傳授的大乘佛法,成功的混淆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
那麼為什麼說龍樹秉持的是佛陀所傳的小乘佛法呢?
這個我們要從龍樹的觀點來分析和判斷,但是也要結合佛陀對大乘佛法的定義和解釋,這樣我們才能夠正確判斷龍樹所傳的到底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
龍樹的觀點吸收了佛陀的空性觀點,和緣起性空的觀點。可見龍樹菩薩的觀點不是圍繞空性,就是緣起諸相,所展開的。他的知識僅限於這兩個層面。龍樹菩薩不懂如來藏真如自性不空性之大乘本質,卻只以緣起之相作為大乘的根本,所以龍樹菩薩的大乘佛法猶如無根之水,是沒有根源的,極容易退失大乘信心的和菩提心的。真如自性不止有空性,還有不生不滅的性德,老子和釋迦牟尼在這一點認知上是相同的,這是宇宙最初本具有的法性,是超越心識而存在的一種宇宙的法性。緣起是生滅法,因緣起而產生的慈悲,也是生滅的,是極容易退失菩提心的。而佛陀所傳授真如自性之大乘性德,卻是恆常存在的,因為它是宇宙的法性,自然無為,亙古長存,清淨無染,無漏無失,這種性德不具有緣起法的生滅性。這種大乘法性(大乘菩提道)不是來源於緣起法,它來自於真如自性,它是從真常的真如自性所出,並非從生滅的緣起法所出,所以這種性德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這是佛陀所傳授的真正的大乘教法,而龍樹菩薩並不懂真如自性之性德,而只是以空性結合緣起法就錯誤的認為是佛陀所說的大乘佛法了。
佛陀在定義大乘佛法和解釋大乘佛法時,產生了兩種了解大乘佛法的方式,一種是「性德」,一種是「相德」。佛陀定義和解釋大乘佛法時也是使用了性德和相德進行定義和解釋。
性德是非緣起法,相德為緣起法。龍樹菩薩所作用的菩提心的基礎就是緣起法(相德)。可見龍樹菩薩不懂非緣起法的性德。而佛陀所傳授大乘教法的基礎是性德(非緣起法),這樣的性德才不會隨緣起的生滅而產生生滅變化,這樣的性德才能夠亙古長存,自然無為,清淨無染,這樣的性德才會不漏不失,成就道德的最高境界,成就不來不去的大乘境界。
在佛教如果僅把空性作為佛法的核心,肯定是小乘,肯定不是釋迦牟尼的原始教義。
佛教的核心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有三藏,即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是佛法的核心。而生滅的緣起法不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真如自性。這就如同母親不是孩子,孩子不是母親一樣,雖然有著親密的聯繫和關係,但是不能把它們混淆在一起。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根據龍樹菩薩的觀點,這四句話是站在中道來看這四句話,可以看出他並沒有站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這四句話。這四句都是站在相上來解釋事物的關係和如何認知事物的。只有對緣起(相)的論證,才會用到這樣的論證方式。
而真如自性都是絕對的,是純善無惡的,是清淨無染的,是恆常的。如極樂世界純善無惡。如果論證真如自性,你再採用這四句的論證方式肯定就會出現矛盾和錯誤。譬如不善亦不惡。這樣就不是大乘佛法了,你雖然沒有噁心但是也沒有善心能算是大乘佛法嗎?肯定不算是大乘佛法了啊!再譬如生命的肉體和心識現象是無常的,可生命本質卻是常的,若說不常是否違背了事實真相。因此這種中道論證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這四句的辯論方式,只能用作中道觀,這種認知事物的方法它只是一種對事物中和把握後的觀點。它只是一種認知事物的方法和智慧。認知事物的方法有很多,中道這種認知事物的智慧只是眾多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由人平衡事物的特點特性,採取中觀的一種智慧。並不能用這一種方法完全揭開宇宙人生的真諦。故此不能完全用這種方法作了悟宇宙人生真諦的方法。如果認為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諦,那就完全背離了釋迦牟尼佛法。
了悟宇宙人生的方法有很多,角度變換也很多。佛陀都在佛經中給予了我們指導。
悲觀及慈觀
廣大清淨觀
真觀及假觀
中道空性觀
真如自性觀
常觀無常觀
廣大智慧觀
因此想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就不要執著於真常之道,也不要執著於無常之道,也不要執著於中道。這樣才能夠客觀理性的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掌握中道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夠客觀理性的看待無常之道。
那不過是我們探求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罷了,認識宇宙人生真諦的法門無量,我們又何必執著其一,把自己搞得成了井底之蛙呢?
相信真如自性並不違背諸法空相,因為真如自性是無相的,它只是本質自性法性,所以真如自性法門也稱之為無相法門。證悟真如自性就是證悟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無相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