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滅度後大乘法漸滅

2020-12-13 醉臥白雲間

佛陀滅度後大乘法漸滅

在說此因緣之前,先說一首偈:

佛陀講大乘

三藏真如性

弟子多開解

悟入大乘趣

佛陀滅度後

大乘無論師

龍樹執小乘

且有辯論智

大乘諸論師

無與能辯者

大乘法漸滅

小乘竊大位

鳩能佔鵲巢

法霸法位

不識大乘性

只論大乘相

如此教眾生

即是滅大乘

佛法傳千年

多是弘小乘

誤傳誤導者

從龍樹至今

唯佛與如來

能究大乘義

無相空性理

不空真如性

有形無形外

中義中道觀

佛陀盡能知

小乘執空性

也講緣起法

以此為大乘

只識大乘相

未解大乘性

因此由於此

大乘法漸滅

釋迦牟尼創造了佛教,因此被尊稱為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的教法有大乘教法、小乘教法、多乘教法之分。釋迦牟尼在世時,釋迦牟尼確立大乘教法為自己弘法的核心內容。是最高的法。其它教法皆是方便,因此所有教法最後都得回歸大乘教法,以大乘教法作為最後的依止。

佛陀滅度後,佛教失去了最高的領袖,佛教內部開始處於混亂時期,明爭暗鬥,都想成為佛教的領袖人物,都想樹立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很多論師,都想用理論戰敗其他論師,成為佛教新的領袖。

龍樹菩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龍樹是一位出生於南印度,活動在公元150-250年之間的偉大的佛教論師、大思想家、大哲學家。

無疑龍樹菩薩具有較強的邏輯辯論能力,他是一位非常具有辯證能力的人,他有著超越常人的辯論智慧,他喜歡和人辯論,他希望自己能夠超越所有論師,繼而成為佛教新的領袖。

無疑龍樹成功了,他靠著自己的辯才,把所有論師戰敗了,然後在佛教取得了很高的佛教地位,成為了佛教的領袖。

其實對於古人我們沒必要想得多麼高深莫測和神秘,龍樹在當時就是一個論師,他就是邏輯強大,非常的能夠辯論,和現在擁有辯論才能的人沒有太大差別。譬如現在有一些人不會辯論,而有一些人有辯論才能,那麼沒有辯論才能的人即使是正確的,也會輸給那些有辯論才能的人。龍樹非常有辯論才能,而當時大乘佛教卻缺乏有辯論才能的論師,因而大乘佛教被龍樹用辯論的方式攻陷了,龍樹秉持著小乘教法(空性),他知道這樣大乘佛教是不會被說服和認可的,所以他就把空性結合緣起,製造出了自以為是的大乘佛法。他認為,這樣即把空性作為了核心,又用緣起法來表示自己沒有斷滅,這樣就可以作為完美的大乘佛法來傳播了,這樣自己的理論和觀點就完美了,就可以同時得到小乘和大乘的認可了,自己就可以實現成為佛教領袖的夢想了。無疑龍樹菩薩成功了,成功歪曲了大乘佛法,而佛教卻無人察覺,並且把他推上了佛教領袖地位。龍樹菩薩這一錯,就延續了千年之久。龍樹菩薩以小乘教法再搭配上緣起法成功的毀滅了佛陀所傳授的大乘佛法,成功的混淆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

那麼為什麼說龍樹秉持的是佛陀所傳的小乘佛法呢?

這個我們要從龍樹的觀點來分析和判斷,但是也要結合佛陀對大乘佛法的定義和解釋,這樣我們才能夠正確判斷龍樹所傳的到底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

龍樹的觀點吸收了佛陀的空性觀點,和緣起性空的觀點。可見龍樹菩薩的觀點不是圍繞空性,就是緣起諸相,所展開的。他的知識僅限於這兩個層面。龍樹菩薩不懂如來藏真如自性不空性之大乘本質,卻只以緣起之相作為大乘的根本,所以龍樹菩薩的大乘佛法猶如無根之水,是沒有根源的,極容易退失大乘信心的和菩提心的。真如自性不止有空性,還有不生不滅的性德,老子和釋迦牟尼在這一點認知上是相同的,這是宇宙最初本具有的法性,是超越心識而存在的一種宇宙的法性。緣起是生滅法,因緣起而產生的慈悲,也是生滅的,是極容易退失菩提心的。而佛陀所傳授真如自性之大乘性德,卻是恆常存在的,因為它是宇宙的法性,自然無為,亙古長存,清淨無染,無漏無失,這種性德不具有緣起法的生滅性。這種大乘法性(大乘菩提道)不是來源於緣起法,它來自於真如自性,它是從真常的真如自性所出,並非從生滅的緣起法所出,所以這種性德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這是佛陀所傳授的真正的大乘教法,而龍樹菩薩並不懂真如自性之性德,而只是以空性結合緣起法就錯誤的認為是佛陀所說的大乘佛法了。

佛陀在定義大乘佛法和解釋大乘佛法時,產生了兩種了解大乘佛法的方式,一種是「性德」,一種是「相德」。佛陀定義和解釋大乘佛法時也是使用了性德和相德進行定義和解釋。

性德是非緣起法,相德為緣起法。龍樹菩薩所作用的菩提心的基礎就是緣起法(相德)。可見龍樹菩薩不懂非緣起法的性德。而佛陀所傳授大乘教法的基礎是性德(非緣起法),這樣的性德才不會隨緣起的生滅而產生生滅變化,這樣的性德才能夠亙古長存,自然無為,清淨無染,這樣的性德才會不漏不失,成就道德的最高境界,成就不來不去的大乘境界。

在佛教如果僅把空性作為佛法的核心,肯定是小乘,肯定不是釋迦牟尼的原始教義。

佛教的核心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有三藏,即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是佛法的核心。而生滅的緣起法不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真如自性。這就如同母親不是孩子,孩子不是母親一樣,雖然有著親密的聯繫和關係,但是不能把它們混淆在一起。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根據龍樹菩薩的觀點,這四句話是站在中道來看這四句話,可以看出他並沒有站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這四句話。這四句都是站在相上來解釋事物的關係和如何認知事物的。只有對緣起(相)的論證,才會用到這樣的論證方式。

而真如自性都是絕對的,是純善無惡的,是清淨無染的,是恆常的。如極樂世界純善無惡。如果論證真如自性,你再採用這四句的論證方式肯定就會出現矛盾和錯誤。譬如不善亦不惡。這樣就不是大乘佛法了,你雖然沒有噁心但是也沒有善心能算是大乘佛法嗎?肯定不算是大乘佛法了啊!再譬如生命的肉體和心識現象是無常的,可生命本質卻是常的,若說不常是否違背了事實真相。因此這種中道論證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這四句的辯論方式,只能用作中道觀,這種認知事物的方法它只是一種對事物中和把握後的觀點。它只是一種認知事物的方法和智慧。認知事物的方法有很多,中道這種認知事物的智慧只是眾多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由人平衡事物的特點特性,採取中觀的一種智慧。並不能用這一種方法完全揭開宇宙人生的真諦。故此不能完全用這種方法作了悟宇宙人生真諦的方法。如果認為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諦,那就完全背離了釋迦牟尼佛法。

了悟宇宙人生的方法有很多,角度變換也很多。佛陀都在佛經中給予了我們指導。

悲觀及慈觀

廣大清淨觀

真觀及假觀

中道空性觀

真如自性觀

常觀無常觀

廣大智慧觀

因此想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就不要執著於真常之道,也不要執著於無常之道,也不要執著於中道。這樣才能夠客觀理性的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掌握中道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夠客觀理性的看待無常之道。

那不過是我們探求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罷了,認識宇宙人生真諦的法門無量,我們又何必執著其一,把自己搞得成了井底之蛙呢?

相信真如自性並不違背諸法空相,因為真如自性是無相的,它只是本質自性法性,所以真如自性法門也稱之為無相法門。證悟真如自性就是證悟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無相法身。

相關焦點

  • 佛陀滅度兩千五百年來最大的冤案
    來源 大自在般若佛陀涅槃時佛言:我滅度2500年後,正法將在震旦國(古中-國名)大興。阿難又問佛:佛為何面朝西。佛言:當正法在震旦國大興之時,將會席捲西方,整個閻浮提(地球)以震旦國為中心受持佛法。佛說三藏十二部,正法有「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其精髓就是文殊菩薩說的「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 支讖(十):佛陀滅度五百年,花開兩朵演大乘,如幻空性轉三輪
    第一部分"佛陀滅度五百",所要講的是大乘思想形成之前的佛教歷史;第二部分,"花開兩朵演大乘",所要講的是大乘形成的原因,也就是所謂的"偉大的分裂";第三部分,"如幻空性轉三輪"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佛法的三個階段:小乘時期、大乘時期和大乘密教時期。
  • 佛陀滅度事:金剛力士悲慟撲地
    佛陀滅度的娑羅林,在都城西北三、四裡處。娑羅樹樹皮色青白,葉面光潤。林中有四棵樹長得特別高大,相傳這就是佛陀入滅的所在地。樹旁有一座磚砌的大精舍,中有佛陀涅槃像,頭枕北方,右脅而臥。佛陀於娑羅林中入滅,天神金剛力士看到佛陀入滅,悲慟地大喊:「如來舍下我們入大涅槃了,自此以後,我們再也無有依靠,也無人能保護我們了。痛苦就如毒箭般射中我,哀愁的烈火要將我燒成灰燼。」金剛力士丟掉金剛杵,悶絕倒地。當醒來時,仍哀慟道:「生死大海,誰作舟楫?無明長夜,誰為燈炬?」
  • 佛陀故事:佛陀分半座
    不久,他在鴛伽國的地方,聽聞到釋迦牟尼佛是當今的覺者,便帶領著千餘位的弟子到竹林精捨去親近佛陀。大迦葉到了王舍城,多次跟隨佛陀聞法,心裡還未完全信服,不肯心甘情願地做佛陀的弟子。有一天,他聽完佛陀說法後,在回城的路上,看見佛陀在一棵大樹下斂目盤坐著,大迦葉感到非常奇怪,臨走時,佛陀還端坐在竹林精舍的座上,現在為何在此地與佛陀相逢呢?
  • 佛教:為什麼說禪宗的心法傳承,才是大乘法的精髓?
    但是這樣的認識,其實是錯得非常離譜,甚至誤解了佛教的本質,因為禪宗所傳承的心法,即禪法,事實上才是大乘法的精髓。為什麼如此說呢?我們看禪宗的源頭,即「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那個公案就可以知道,禪宗確實佛陀心法的傳承,只是以「教外別傳」的形式體現罷了。
  • 迦葉悟後精進苦修 佛陀憐恤分半座與他
    不久,他在鴛伽國的地方,聽聞到釋迦牟尼佛是當今的覺者,便帶領著千餘位的弟子到竹林精捨去親近佛陀。 大迦葉到了王舍城,多次跟隨佛陀聞法,心裡還未完全信服,不肯心甘情願地做佛陀的弟子。有一天,他聽完佛陀說法後,在回城的路上,看見佛陀在一棵大樹下斂目盤坐著,大迦葉感到非常奇怪,臨走時,佛陀還端坐在竹林精舍的座上,現在為何在此地與佛陀相逢呢?
  • 佛陀箴言:出家人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要遵守戒律
    【後注】有的菩薩為了要度化眾生,會到某些聚落去。「不擇時節」,就是不受時節的限制。比如出家僧團需要結夏安居,因為夏天是印度的雨季,這段時間規定出家人不要出去乞食,好好地在一個地方修行,食物供給就由在家居士送過來。但是在家居士就不用受到時節的限制,就算是雨季,也可以到處走來走去。 菩薩有時還會去到寡婦或婬女的舍宅。婬女是指欲望很重的異性,不一定是指女性。
  • 為什麼說小乘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原始佛教?
    因此,那些認為大乘法已非佛教的言論,事實上已經完全誤解了大乘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若是承認大乘是原始佛教的繼承和發展者,完全以佛教的本懷來理解的話,那就可以說,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差異實際上只是說法形式上的差異。
  • 佛陀故事:一朵花的功德
    (圖片來源:資料圖)有一次,佛陀在羅閱祇城中經行著。這時候,正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時節。佛陀慢慢從城市繞到城外,忽然遠遠地傳來一片歌聲,多麼哀怨與悠揚,於是,佛陀坐在溪邊靜默著。他們遙見佛陀的相好威光,有如旭日朝陽,有如星中明月,並有許多菩薩弟子前後圍繞著,這些人心中如獲珍寶,不約而同地,大家一窩蜂湧到佛陀面前,頂禮說道:「佛陀!我們見到你的相好莊嚴,就知道你是偉大的佛陀,唯有你才是真正的救世主。我們奉國王的命令,天天出城外採花布置王宮,如果採不到花時,我們的生命便難保,鞭打苦刑就會無情地落在頭上。
  • 菩薩也要學修小乘法
    西藏芒康羅布林寺堪布向巴恩珠上師開示:有人覺得,大乘菩薩們是看不起小乘法的,更無需學修小乘法,只學習一乘法就夠了。《般若經》中說:「諸菩薩眾,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事,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彼等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由以上經論可以看出,菩薩們學習小乘法,並不是菩提心退失,發心仍是為利一切有情。如果因為自己學的是大乘法本就輕視小乘法和小乘行者或者因為自己對小乘法感興趣就看不起大乘法門,這都是極端錯誤的,有謗法之罪。
  • 羅漢、菩薩、佛陀是什麼
    但是羅漢入了涅槃之後,短時間內很難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幾乎就跟佛道絕了緣,於是,有的大乘經論,竟將小乘與外道相提並論而大肆貶斥。其實,如照《法華經》的觀點,真的阿羅漢,必定能夠回小向大,法華會上的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從小乘人大乘的阿羅漢。
  •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弟子中的哪一位
    佛弟子或者常讀佛經者都知道佛經大都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篇。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說法「聞成就」,即「如是我聞」中的「我聞」。其中的「我」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他是佛陀滅度後第一次結集經藏的誦出者。
  • 佛陀箴言:佛說末法時代邪魔誘導眾生貪圖淫慾不走正道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楞嚴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苦聖諦在佛子的修行道業中,於佛涅槃時至心請求佛久住世,其悲心功德是非常大的。當佛陀在桫欏雙樹間入滅之際,諸天憂愁,諸人啼哭,身相曼妙的天女也在不住哽咽,涕淚縱橫。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佛陀為何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因為佛教重男輕女嗎
    佛陀成道初期,度化的都是男眾比丘僧。一次佛在講法時,撫養他長大的姨母帶著五百位女性來到佛講法的精舍請求出家,佛陀拒絕了。姨母就帶著五百女子在精舍外長跪不起再三哀求,佛陀還是不同意。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看著姨母和五百位女性,這樣長跪不起很是心軟,又被她們出家的決心和姨母的真誠所感動,便多次去勸請佛陀允許她們出家。並且向佛陀描述佛陀的生母去世後,姨母是怎麼含辛茹苦把佛陀餵養長大的話來打動他。佛陀唉聲後告訴阿難:「我不允許她們出家,就如世間如果一個人家的女人多男人少,這個家庭必然會走向衰敗一樣。
  • 揭秘佛教傳說:佛陀如何過授來自未來的阿育王!
    在佛教的傳說中,佛陀在世時,已經對未來的阿育王出身做過了授記。說是有這麼一天,佛陀在弟子阿難陪試下入王舍城乞討,一桶子將一把細沙作為施捨放入他的碗裡說:「喏,那給你麥麵!」佛陀微笑點頭,阿難則是不解,佛陀解釋道:「這個小孩已麥麵供養佛,在我滅度後100年,他將在巴連弗邑轉世統領一方為轉輪王,信孔雀明啊玉以正法治化國家,還要廣不我的舍利造84000塔,安樂無量眾生,所以我才笑了。」誰也沒想到,阿育王是頻頭娑羅王的一個妃子所生。
  • 初一銜接,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注意與小學乘法計算的區別
    ————小學知識回顧————1.乘法定義: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乘法,相乘的兩個數叫因數,因數相乘所得的數叫積。2.乘法運算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3)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乘法交換律: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相等,即:ab=ba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相等,即:(ab)c=a(bc)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一個數同兩個數的和相乘,等於把這個數分別同這兩個數相乘
  • 法華經:真正的佛法是解結,佛陀談五千人離開的原因(16)
    如今正逢其時,決定要為你們宣說大乘法。」如果說佛陀以前說的種種法門是畫龍,那麼,這裡講的《法華經》就是點睛。點睛之後,佛法就鮮活起來了,行神具備。【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 法華經:佛陀說,人人都可以成佛!
    佛陀於是放棄修苦行,接受了一個少女供奉的乳糜。他恢復精力之後,在一棵菩提樹之下靜坐7天7夜,終於證悟成佛。佛陀證悟後,所說的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句佛陀的證悟之言,旨在說明眾生在相上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本有的佛性是一樣的。
  • 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在《大集地藏十輪經》上佛說:「於未來世此佛土中,諸惡人等,非是三乘賢聖法器,或少聽習聲聞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獨覺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少聽習獨覺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少聽習無上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黨,唯樂聽習受持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