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黃河故事——藝術寫生系列活動」第二站(鄭州)成果展「垚——母親河畔的迴響」 展覽研討會在位於鄭州二七區櫻桃溝的鄭州櫻桃美術館舉行。
展覽中的17位參展藝術家化建國、王聖松、趙浩瀅、吳斌、付萬全、李士倉、劉君湘、劉添、劉博、劉方、王羽羲、徐利華、邱顯凱、王雙印、齊子俊、黃雄兵、湯姜雨。他們耕耘在不同的藝術領域,對黃河、黃土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因此作品的題材、創作的藝術語言及表現形式呈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鄭州站的黃河故事藝術寫生活動,從籌備到公開徵集藝術家,再到實地寫生,而後自主創作,再到展覽呈現,歷時3個月。40餘組(件)國畫、油畫、水彩粉畫、裝置、陶藝、雕塑等作品,通過藝術家與黃河對話、思考及探索的歷程以厚土、熱土、黃土三個不同維度單元,呈現出對黃河流經鄭州這方沃土中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的思考。藝術家們用腳步丈量著黃河流經鄭州的地域,從石窟寺、宋陵等地感觸著她的歷史的厚度;兩岸黃河兒女們與黃河和諧共生,讓我們觸摸到黃河的溫度;在黃河中下遊分界處,領略到黃河別樣的自然景度。
「黃河的『黃』與櫻桃溝黃土溝壑地貌的『黃』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本次『鄭州站的黃河故事藝術寫生』活動在櫻桃溝成功舉辦,更加增厚了這裡獨特的文化韻味。而藝術園區作為櫻桃溝文化產業的重要空間載體,不僅為景區旅遊、文化與經濟的各項發展做出貢獻,更為櫻桃溝帶來品牌效應,成為櫻桃溝發展的特色標誌與亮麗名片。」櫻桃溝景區黨工委書記徐建這樣介紹道。
垚」(yáo)字,《說文解字》注以土高貌,山高的樣子,亦有多土之意。母親河在中下遊由急轉緩,裹挾的厚重黃河文化和黃土高原的泥沙亦慢慢沉澱,潤物無聲的滋養著這方土壤,經年累積成「文化長河」和「地上懸河」,使處於黃河中下遊分界點上的鄭州成為黃河文化的高地。
展覽於9月15日對外開放,為更好的向社會訴說這段藝術版本的「黃河故事」,9月20日還舉行了展覽主題研討會。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化建國、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聖松、自由藝術家趙浩瀅、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繪畫系副教授吳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付萬全、油畫家李士倉等參展藝術家,與著名藝術家王剛、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意淳,中原工學院教授李曉魯,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副主任馬勇等嘉賓就如何用藝術語言來表現「黃河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藝術家表示,創作黃河主題需要有對這片土地的真誠態度,需要對黃河承載的歷史文化和它的博大有深刻的認識,需要藝術家和黃河發生直接的關係,將人與黃河的關係放在作品裡去實踐。不僅為年輕藝術家提出新的藝術命題,更為大家從專業角度解析著我們「黃河文化」的藝術厚度。
據悉,「黃河故事」是鄭州櫻桃美術館自2019年初推出的系列活動,旨在以藝術視角,弘揚和挖掘「黃河故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藝術家共同探索當代藝術的在地性發展。活動設置三門峽、洛陽、焦作、鄭州、開封、新鄉、濮陽等七個站點,每個站點都會以「寫生成果展」的形式將活動成果回饋於社會。待走遍黃河流經河南的地域之後,將遴選各位藝術家創作舉辦「黃河故事」創作展,進行沿黃巡展。目前,活動已走過三門峽、鄭州兩個站點,本次「垚-母親河畔的迴響」便是「黃河故事」的第二站成果,本站點展期為2020年9月15日-10月18日,憑有效身份證件均可免費參觀,展期內還將設置「拓印黃河」主題公共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