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們的個人信息被洩露:誰動了我的簡歷?

2020-12-09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 誰動了我的簡歷?

「售賣的簡歷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不間斷地從招聘網站及接收簡歷的郵箱批量下載。當天一手簡歷可以賣3.5元,二手簡歷0.8元,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非法倒賣簡歷商家

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

應聘者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還有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做起「學問」,研究平臺監管機制確保帳號不被封禁,擁有高曝光量。

有賣家稱,不同平臺的簡歷價格有所不同,總體來說,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元到5元不等,二手簡歷每份不到1元。「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别致電招聘網站官網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他們對上述情況並不了解,會將這些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招聘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群及倒賣者信息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為1至3個工作日。

投遞簡歷後等來騷擾電話與簡訊「轟炸」

李樂(化名)今年剛大學畢業。因為疫情,學校的校招沒有如期舉行,她編輯了一份簡歷,通過招聘網站應聘兩家公司的銷售崗位。

投遞簡歷不過幾小時後,李樂接到一通電話,來電顯示為未知號碼,並詢問她「你工作找到了嗎?」得知李樂尚未找到工作後,對方讓她添加微信溝通,並表示要幫助她找工作。

添加微信後,李樂被拉入一個200人左右的微信群。群裡不斷有人發布刷單的消息,「一單賺五六元,上不封頂」,且消息更新速度很快。李樂這才知道,這是一個電商刷單兼職群,於是她退出群聊並刪除了對方的微信號。

從這天起,她又不斷地接到類似的電話。

遇到相似情況的不止李樂一人,來自河北的張志(化名)表示,11月30日,他在招聘網站上投遞了一個配音員的職位,半個小時後,他接到一通來自湖北武漢的電話。

接通電話後,電話那邊同樣讓他加微信進群。「我進群後發現,群裡發的都是些刷單的兼職信息,我想也沒想就直接退群了。」在這之後,他又接了4通電話,雖然來電地點不相同,但都是找他辦理貸款或刷單的。

來自山西的趙墨(化名)也提到,自己在智聯招聘投遞簡歷,一個月後,「貸款、賣車、賣房、淘寶刷單」的電話幾乎天天都有人打來。「我對自己的電話保護得很好,沒買過保險,也沒註冊過信息,但投遞完簡歷後,賣保險的電話特別多」。

趙墨起初還會接聽這些電話,並告知對方不要再打來電話,但是每次打電話的人都不同,後來他詢問打來電話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下來後變賣了。

「身邊的同學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網上投遞簡歷,信息被售賣,現在這種情況好像成了不足為奇的事情。」趙墨說。

網上有賣家公然叫賣簡歷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百度貼吧中,有發帖人收購簡歷,也有人售賣簡歷,並表示「可下載全國簡歷」。

在QQ找群的搜索欄中輸入「簡歷」「招聘簡歷」等關鍵詞,也能發現眾多售賣招聘簡歷的群聊信息,且群名或者群簡介包括「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名詞。

這些群大部分未設置進群門檻,點擊加入即可進群。

新京報記者隨機進入一名為「智聯簡歷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群,群成員共493人。群內不斷有成員發布「出售BOSS直聘帳號」、簡歷等信息。

新京報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繫到該群一位賣家,這位賣家稱,售賣的簡歷分為一手和二手的,一手的簡歷是沒有賣出過的簡歷,二手簡歷則是之前賣出過並再次售賣的簡歷。

這位賣家表示,不同招聘平臺的簡歷價格不同。一手簡歷一般2元、2.5元每張,二手簡歷則普遍便宜,一般每份不到1元。群裡另一位賣家說,「自己賣的一手簡歷只要1元一張,多買還能有優惠,要是買2500張,只要2000元。」

至於簡歷從何而來,上述兩位賣家均表示,自家簡歷都是從智聯招聘、BOSS直聘上的企業帳號直接下載的。另有賣家提到,自己出售的簡歷是通過「發帖」獲得的,能夠保證簡歷是「實時的而且是一手的」。

「發帖」是賣家們的暗語,即在招聘平臺上自行發布招聘信息。至於簡歷的買方來源,這位賣家稱,目前主要提供給專門倒賣簡歷的「工作室」,用於招聘刷單、博彩遊戲宣傳等兼職人員。

有賣家用「提取器」和「採集系統」批量下載

對於簡歷的收集方式,賣家吳林(化名)透露,他售賣的簡歷並非自己人工收集而來,而是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從招聘網站及接收簡歷的郵箱批量下載。

「提取器」和「採集系統」都是一款外掛軟體。吳林表示,自己是通過網絡購買的,也可以倒賣出去。「提取器400元,採集系統造價更貴,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價格在千元以上。」

吳林進一步解釋,比如你的招聘郵箱裡有1萬個簡歷,自己下載太麻煩,有了提取器就能批量提取,還可以篩選地區、性別和應聘條件,將這些簡歷分類。

「通過郵箱和提取器獲得的簡歷成本較低,購買一個企業招聘帳戶,發布招聘啟事和郵箱即可,一天就可以獲得2000餘份來自全國各地的簡歷。」吳林說。

和提取器不同的是,簡歷採集系統不需要郵箱,可以直接從招聘網站批量下載簡歷,除了購買企業招聘帳戶,還需要在平臺上進行充值才能查看、下載簡歷。

吳林表示,照此計算,一份實時一手簡歷的價格在3元到5元之間,市面上如果賣的是2元左右的簡歷,基本都不是實時一手的。

賣家收集的簡歷中,還包含「人工成本」。

吳林提到,他們購買企業招聘帳戶後,還要花錢請人在招聘平臺上代發招聘帖,「發招聘帖特別嚴格,發不好就封帳號,發帖後,怎麼能在平臺上排到最前面,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即便如此,這仍然是一份「薪酬可觀」的工作。

「實時的一手簡歷可以多次售賣。打個比方,當天一手簡歷可以賣3.5元,二手簡歷可以賣0.8元,之後還可以打著二手簡歷或者多手簡歷的名義售賣,一條簡歷信息可以掙六七元錢,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吳林說。

花錢即可買個企業帳號發布虛假招聘

在智聯招聘平臺上若要發布招聘信息,需要下載相關App進行實名認證,在綁定個人手機號並填寫完身份證號後,將進入身份驗證界面,在人臉識別認定成功後即可完成認證。

在獵聘上,招聘者需要下載APP,綁定手機註冊,並完成人臉身份驗證。最終需要按照所屬公司營業執照上的全稱填寫就職的公司,否則無法完成驗證。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QQ群裡同樣有人在出售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招聘平臺的企業帳號。且群內的信息活躍,10分鐘便已經更新了99條信息。

記者隨機加入名為「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群中,有人發布消息稱「智聯白銀號有現貨」,能夠接受預訂智聯招聘平臺黃金,鑽石的現號,這些企業號可指定登錄的地區和行業。

暱稱為「BOSS直聘」的賣家表示,目前他售賣的企業帳號分為兩種,對公帳號和普通帳號,對公帳號330元,普通帳號120元。這兩種帳號都可以在BOSS直聘上發布招聘信息來獲取簡歷。

如果購買企業帳號,購買者只需要準備手機號進行綁定即可,「我們這裡都是全套的,不需要你準備什麼。」這位賣家稱,買完企業帳號可以選擇代發招聘信息,「需要自己手動編輯招聘信息,一天最多發10條即可」。

上述賣家稱,正常而言,只要日常更新,發布的崗位和崗位介紹的內容比較符合「大眾口味」,就能收到很多簡歷。購買完企業帳號之後,成為會員需要自己充錢,「你充錢後,企業帳號發布的招聘信息能夠免費登上火爆帖,到時會收到更多簡歷」。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别致電BOSS直聘、智聯招聘及獵聘官方網站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對這種大量兜售應聘者簡歷的情況並不了解,會將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上述招聘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以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群及倒賣者信息證據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為1至3個工作日。

有官方客服人員表示,這一舉報內容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會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這種非法買賣信息的行為本身就屬於違法行為,我們會嚴肅處理。」

■ 律師說法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人員涉嫌違法

11月2日,新京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關鍵詞「出售簡歷」進行查詢,搜索出11篇相關裁判文書。

2018年10月,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孫康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判決文書顯示,2014年12月起,孫康先後就職多家公司,負責簡歷銷售工作。其間,孫康通過私下幫助購買招聘帳號的企業下載簡歷、或通過網絡從他人處購買等方式,非法獲取求職者簡歷,並存儲於個人電腦中,共計64萬餘條。此後,孫康多次向吳某某等人提供或出售其非法獲取的求職者簡歷,並從中獲利。

2019年9月,徐匯區人民法院判定陳楠等四名被告人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五年至三年三個月不等刑期。

判決書顯示,2016年,陳楠通過網絡結識北京某招聘諮詢公司員工何召忍。為提高業績收入,何召忍與銷售主管合謀,從公司內部資料庫中找到相關企業信息,製作虛假服務合同,違規向陳楠出售招聘企業帳號。陳楠獲取上述企業帳號後,再轉賣給他人,數量巨大。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師立康告訴記者,在售賣簡歷的產業鏈中,無論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帳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均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師立康稱,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地址、聯繫方式、行蹤軌跡等。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直接或間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

刑法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師立康認為,想要遏制售賣簡歷的現象,需要出臺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細則,並繼續加大打擊力度。各平臺也應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查清哪些企業帳號存在疑點,分辨出哪些帳號是在惡意收集信息,並及時查封;遇到非法招聘售賣個人信息的企業帳號,應加大處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慕宏舉

「售賣的簡歷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不間斷地從招聘網站及接收簡歷的郵箱批量下載。當天一手簡歷可以賣3.5元,二手簡歷0.8元,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非法倒賣簡歷商家

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

應聘者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還有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做起「學問」,研究平臺監管機制確保帳號不被封禁,擁有高曝光量。

有賣家稱,不同平臺的簡歷價格有所不同,總體來說,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元到5元不等,二手簡歷每份不到1元。「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别致電招聘網站官網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他們對上述情況並不了解,會將這些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招聘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群及倒賣者信息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為1至3個工作日。

投遞簡歷後等來騷擾電話與簡訊「轟炸」

李樂(化名)今年剛大學畢業。因為疫情,學校的校招沒有如期舉行,她編輯了一份簡歷,通過招聘網站應聘兩家公司的銷售崗位。

投遞簡歷不過幾小時後,李樂接到一通電話,來電顯示為未知號碼,並詢問她「你工作找到了嗎?」得知李樂尚未找到工作後,對方讓她添加微信溝通,並表示要幫助她找工作。

添加微信後,李樂被拉入一個200人左右的微信群。群裡不斷有人發布刷單的消息,「一單賺五六元,上不封頂」,且消息更新速度很快。李樂這才知道,這是一個電商刷單兼職群,於是她退出群聊並刪除了對方的微信號。

從這天起,她又不斷地接到類似的電話。

遇到相似情況的不止李樂一人,來自河北的張志(化名)表示,11月30日,他在招聘網站上投遞了一個配音員的職位,半個小時後,他接到一通來自湖北武漢的電話。

接通電話後,電話那邊同樣讓他加微信進群。「我進群後發現,群裡發的都是些刷單的兼職信息,我想也沒想就直接退群了。」在這之後,他又接了4通電話,雖然來電地點不相同,但都是找他辦理貸款或刷單的。

來自山西的趙墨(化名)也提到,自己在智聯招聘投遞簡歷,一個月後,「貸款、賣車、賣房、淘寶刷單」的電話幾乎天天都有人打來。「我對自己的電話保護得很好,沒買過保險,也沒註冊過信息,但投遞完簡歷後,賣保險的電話特別多」。

趙墨起初還會接聽這些電話,並告知對方不要再打來電話,但是每次打電話的人都不同,後來他詢問打來電話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下來後變賣了。

「身邊的同學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網上投遞簡歷,信息被售賣,現在這種情況好像成了不足為奇的事情。」趙墨說。

網上有賣家公然叫賣簡歷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百度貼吧中,有發帖人收購簡歷,也有人售賣簡歷,並表示「可下載全國簡歷」。

在QQ找群的搜索欄中輸入「簡歷」「招聘簡歷」等關鍵詞,也能發現眾多售賣招聘簡歷的群聊信息,且群名或者群簡介包括「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名詞。

這些群大部分未設置進群門檻,點擊加入即可進群。

新京報記者隨機進入一名為「智聯簡歷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群,群成員共493人。群內不斷有成員發布「出售BOSS直聘帳號」、簡歷等信息。

新京報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繫到該群一位賣家,這位賣家稱,售賣的簡歷分為一手和二手的,一手的簡歷是沒有賣出過的簡歷,二手簡歷則是之前賣出過並再次售賣的簡歷。

這位賣家表示,不同招聘平臺的簡歷價格不同。一手簡歷一般2元、2.5元每張,二手簡歷則普遍便宜,一般每份不到1元。群裡另一位賣家說,「自己賣的一手簡歷只要1元一張,多買還能有優惠,要是買2500張,只要2000元。」

至於簡歷從何而來,上述兩位賣家均表示,自家簡歷都是從智聯招聘、BOSS直聘上的企業帳號直接下載的。另有賣家提到,自己出售的簡歷是通過「發帖」獲得的,能夠保證簡歷是「實時的而且是一手的」。

「發帖」是賣家們的暗語,即在招聘平臺上自行發布招聘信息。至於簡歷的買方來源,這位賣家稱,目前主要提供給專門倒賣簡歷的「工作室」,用於招聘刷單、博彩遊戲宣傳等兼職人員。

有賣家用「提取器」和「採集系統」批量下載

對於簡歷的收集方式,賣家吳林(化名)透露,他售賣的簡歷並非自己人工收集而來,而是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從招聘網站及接收簡歷的郵箱批量下載。

「提取器」和「採集系統」都是一款外掛軟體。吳林表示,自己是通過網絡購買的,也可以倒賣出去。「提取器400元,採集系統造價更貴,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價格在千元以上。」

吳林進一步解釋,比如你的招聘郵箱裡有1萬個簡歷,自己下載太麻煩,有了提取器就能批量提取,還可以篩選地區、性別和應聘條件,將這些簡歷分類。

「通過郵箱和提取器獲得的簡歷成本較低,購買一個企業招聘帳戶,發布招聘啟事和郵箱即可,一天就可以獲得2000餘份來自全國各地的簡歷。」吳林說。

和提取器不同的是,簡歷採集系統不需要郵箱,可以直接從招聘網站批量下載簡歷,除了購買企業招聘帳戶,還需要在平臺上進行充值才能查看、下載簡歷。

吳林表示,照此計算,一份實時一手簡歷的價格在3元到5元之間,市面上如果賣的是2元左右的簡歷,基本都不是實時一手的。

賣家收集的簡歷中,還包含「人工成本」。

吳林提到,他們購買企業招聘帳戶後,還要花錢請人在招聘平臺上代發招聘帖,「發招聘帖特別嚴格,發不好就封帳號,發帖後,怎麼能在平臺上排到最前面,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即便如此,這仍然是一份「薪酬可觀」的工作。

「實時的一手簡歷可以多次售賣。打個比方,當天一手簡歷可以賣3.5元,二手簡歷可以賣0.8元,之後還可以打著二手簡歷或者多手簡歷的名義售賣,一條簡歷信息可以掙六七元錢,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吳林說。

花錢即可買個企業帳號發布虛假招聘

在智聯招聘平臺上若要發布招聘信息,需要下載相關App進行實名認證,在綁定個人手機號並填寫完身份證號後,將進入身份驗證界面,在人臉識別認定成功後即可完成認證。

在獵聘上,招聘者需要下載APP,綁定手機註冊,並完成人臉身份驗證。最終需要按照所屬公司營業執照上的全稱填寫就職的公司,否則無法完成驗證。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QQ群裡同樣有人在出售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招聘平臺的企業帳號。且群內的信息活躍,10分鐘便已經更新了99條信息。

記者隨機加入名為「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群中,有人發布消息稱「智聯白銀號有現貨」,能夠接受預訂智聯招聘平臺黃金,鑽石的現號,這些企業號可指定登錄的地區和行業。

暱稱為「BOSS直聘」的賣家表示,目前他售賣的企業帳號分為兩種,對公帳號和普通帳號,對公帳號330元,普通帳號120元。這兩種帳號都可以在BOSS直聘上發布招聘信息來獲取簡歷。

如果購買企業帳號,購買者只需要準備手機號進行綁定即可,「我們這裡都是全套的,不需要你準備什麼。」這位賣家稱,買完企業帳號可以選擇代發招聘信息,「需要自己手動編輯招聘信息,一天最多發10條即可」。

上述賣家稱,正常而言,只要日常更新,發布的崗位和崗位介紹的內容比較符合「大眾口味」,就能收到很多簡歷。購買完企業帳號之後,成為會員需要自己充錢,「你充錢後,企業帳號發布的招聘信息能夠免費登上火爆帖,到時會收到更多簡歷」。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别致電BOSS直聘、智聯招聘及獵聘官方網站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對這種大量兜售應聘者簡歷的情況並不了解,會將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上述招聘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以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群及倒賣者信息證據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為1至3個工作日。

有官方客服人員表示,這一舉報內容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會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這種非法買賣信息的行為本身就屬於違法行為,我們會嚴肅處理。」

■ 律師說法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人員涉嫌違法

11月2日,新京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關鍵詞「出售簡歷」進行查詢,搜索出11篇相關裁判文書。

2018年10月,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孫康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判決文書顯示,2014年12月起,孫康先後就職多家公司,負責簡歷銷售工作。其間,孫康通過私下幫助購買招聘帳號的企業下載簡歷、或通過網絡從他人處購買等方式,非法獲取求職者簡歷,並存儲於個人電腦中,共計64萬餘條。此後,孫康多次向吳某某等人提供或出售其非法獲取的求職者簡歷,並從中獲利。

2019年9月,徐匯區人民法院判定陳楠等四名被告人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五年至三年三個月不等刑期。

判決書顯示,2016年,陳楠通過網絡結識北京某招聘諮詢公司員工何召忍。為提高業績收入,何召忍與銷售主管合謀,從公司內部資料庫中找到相關企業信息,製作虛假服務合同,違規向陳楠出售招聘企業帳號。陳楠獲取上述企業帳號後,再轉賣給他人,數量巨大。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師立康告訴記者,在售賣簡歷的產業鏈中,無論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帳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均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師立康稱,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地址、聯繫方式、行蹤軌跡等。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直接或間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

刑法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師立康認為,想要遏制售賣簡歷的現象,需要出臺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細則,並繼續加大打擊力度。各平臺也應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查清哪些企業帳號存在疑點,分辨出哪些帳號是在惡意收集信息,並及時查封;遇到非法招聘售賣個人信息的企業帳號,應加大處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慕宏舉

相關焦點

  • 央視曝光求職者簡歷資料被洩露販賣!個人信息資料岌岌可危
    最近很多關於信息洩露的新聞,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900萬的高校畢業生。原本應是用於求職者求職和招聘企業招聘人才的招聘平臺,忽然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有信息販賣者稱:一天能掙幾千塊。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誰來保護求職者信息安全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不僅快遞,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得知自己的信息被洩露後,南京的一位信息被洩露者尤為焦躁,表示不知道誰洩露的,並反覆詢問記者該怎麼辦。北京的一位信息被洩露者則較為淡定,她表示「現在個人信息被洩露很正常。」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這些被洩露的信息中均含有「希望寶寶旗艦店」的字眼。記者在天貓及京東上均搜索到該店鋪,網店經營者營業執照信息均顯示,該網店的運營主體為杭州豪悅護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簡歷慘遭倒賣,個人信息洩露,網絡招聘平臺能否信任?
    每到畢業季,各類網絡平臺如boss直聘、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就會收到成千上萬份來自大學生們等人群的各類求職者的簡歷。最近,有求職者向媒體曝光,他們在各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頻繁收到騷擾電話,電話內容均以「你最近是在找工作嗎」為內容開頭。由此,他們懷疑自己的簡歷已經被倒賣。經媒體調查發現,簡歷倒賣已然成為一條黑色產業鏈。
  • 快遞信息洩露背後:40元可買超4G簡歷數據
    得知自己的信息被洩露後,南京的一位信息被洩露者尤為焦躁,表示不知道誰洩露的,並反覆詢問記者該怎麼辦。北京的一位信息被洩露者則較為淡定,她表示「現在個人信息被洩露很正常。」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這些被洩露的信息中均含有「希望寶寶旗艦店」的字眼。記者在天貓及京東上均搜索到該店鋪,網店經營者營業執照信息均顯示,該網店的運營主體為杭州豪悅護理(605009)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智聯招聘員工監守自盜每月下載兩萬份簡歷 倒賣求職者信息
    央視網2019年12月31日訊:很多人在求職找工作的時候,會選擇求職網站,填寫一份個人簡歷,在裡面寫上自己的電話、地址、工作經歷等信息,以及求職意向,提交給網站,再由網站對接給有需求的企業和職位,以此來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是,如果這些十分私密的信息被洩露,甚至是被不法分子拿來進行販賣,將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 智聯招聘再陷「簡歷洩露風波」據稱「40元可買十萬條簡歷」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消息,一位信息販子稱,他手握十萬條個人簡歷,這些數據只需要40元。上述被販賣的簡歷被信息販子做成了一個壓縮文件,解壓後,佔用空間超過4個G。這些被洩露的信息維度與簡歷一致,包括工作經驗、出生日期、居住地、手機號、郵箱、學歷信息、自我評價、求職意向、工作經驗、語言能力、技能信息等。
  • 2元一條,還能訂製:誰賣了我的簡歷?
    據新華社「全民拍」線索,不少畢業生在招聘網站上投遞求職簡歷後個人信息遭洩露,頻頻接到騷擾電話。  記者調查發現,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不法中介通過招聘網站的管理漏洞獲取求職者信息,並以每條2元至8元的價格出售。主要的簡歷買家是刷單、微商、博彩、無證網貸等灰色和黑色行業。
  • 人臉照片三分錢一張、簡歷五毛一份 誰來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人臉照片三分錢一張 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來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作者:胡豔明「二手0.5,一手1.5。」抱著求職心態在招聘網站投出的簡歷,或許正被人暗中提取和交易;在網店的買賣交易信息,有可能在某些隱秘的角落流轉……數位化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稍有不慎,信息洩露就會讓用戶變成網際網路上的「透明人」。11月1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某「數據交流群」裡發現,群中充斥著其它大量販賣個人信息的消息。
  • 網絡求職簡歷頻遭倒賣,誰來保護求職者信息安全?
    近段時間,多家媒體先後報導了與網際網路就業平臺有關的亂象,其中諸如個人簡歷買賣、推介詐騙平臺、情色招聘等,給求職者帶來了諸多困擾。據《新京報》報導,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 人臉照片三分錢一張 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來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來源:經濟觀察報人臉照片三分錢一張 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來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胡豔明「二手0.5,一手1.5。」抱著求職心態在招聘網站投出的簡歷,或許正被人暗中提取和交易;在網店的買賣交易信息,有可能在某些隱秘的角落流轉……數位化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稍有不慎,信息洩露就會讓用戶變成網際網路上的「透明人」。11月1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某「數據交流群」裡發現,群中充斥著其它大量販賣個人信息的消息。
  • 不填家庭信息被拒絕面試 武漢求職者遭遇隱私難題
    圖為:求職壓力下,隱私信息保護正成為難題 資料圖片    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見習記者劉閃    「是我個人找工作,又不是我全家找工作?萬一家人信息被隨意洩露,誰又能負責?」    昨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應屆畢業小林反映,由於沒有填寫家庭成員信息,一家房地產公司竟拒絕給她面試機會,公司的理由也很「雷人」:沒有人脈關係,怎麼能做好業務?    記者採訪發現,小林的遭遇並非個案,對家庭成員信息該不該填,如何保護家庭隱私,求職者和企業觀點不一。
  • 個人簡歷被倒賣屢禁不止 「最難求職季」再蒙陰影
    簡歷等個人信息洩露倒賣屢禁不絕,一方面是因為違法成本較低、黑產利益大,另一方面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主體自身存在違規行業或者管理出現漏洞。個人簡歷中一般會包括公民的出生年月、學歷、聯繫方式等信息,這些信息的洩露可能會影響到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根據《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這類信息出售達五百條以上的,將構成犯罪。再次,根據《解釋》,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獲利五千元以上的,也構成犯罪。
  • 別不在乎,你的個人簡歷也許被當成商品在販賣,一天能賺好幾千
    進入到年末,正是招聘和求職的旺季,然而有不少應屆生和求職者反映,在各大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自己頻繁收到騷擾電話,懷疑自己的隱私信息被洩露了。央視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揭漏了其中的貓膩行為,一條販賣求職者個人簡歷的灰色交易鏈已悄然形成。
  • 誰動了我的簡歷?
    「我進群後發現,群裡發的都是些刷單的兼職信息,我想也沒想就直接退群了。」在這之後,他又接了4通電話,雖然來電地點不相同,但都是找他辦理貸款或刷單的。來自山西的趙墨(化名)也提到,自己在智聯招聘投遞簡歷,一個月後,「貸款、賣車、賣房、淘寶刷單」的電話幾乎天天都有人打來。
  • 求職者未填家庭信息被拒絕面試 企業招人疑更重背景
    圖為:求職壓力下,隱私信息保護正成為難題 資料圖片  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見習記者劉閃  「是我個人找工作,又不是我全家找工作?萬一家人信息被隨意洩露,誰又能負責?」  昨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應屆畢業小林反映,由於沒有填寫家庭成員信息,一家房地產公司竟拒絕給她面試機會,公司的理由也很「雷人」:沒有人脈關係,怎麼能做好業務?  記者採訪發現,小林的遭遇並非個案,對家庭成員信息該不該填,如何保護家庭隱私,求職者和企業觀點不一。
  • 央視新聞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12月13日央視晚間新聞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簡歷信息販賣者:一份簡歷販賣三次淨賺四塊六。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
  • 央視調查簡歷信息販賣:一天就能掙幾千塊錢
    求職者反映,在各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頻繁收到騷擾電話,這些求職者懷疑自己的簡歷信息被販賣了。  據報導,不少人在招聘平臺上傳建立後就會收到騷擾電話,自己的個人簡歷信息被招聘網站下載後轉手賣掉,QQ等社交平臺便是販賣集中地。
  • 售賣個人簡歷成黑產,誰來設防?
    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應聘者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 精準打擊倒賣簡歷亂象
    很多剛畢業的求職者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便屢屢遭遇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求職簡歷包含姓名、聯繫方式、求學經歷、社會經歷等眾多個人隱私,一旦洩露很可能為各種營銷公司甚或詐騙分子所利用。尤其是一些一隻腳剛踏出校園的應屆畢業生們,很可能因為涉世未深而上當受騙,導致工作還沒找到,卻先被詐騙分子盯上,損失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