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文化:曲刃青銅短劍

2020-12-08 大白讀史

自西周至戰國時期在遼河流域流行一種「丁」形柄曲刃青銅短劍為特徵的青銅文化,俗稱「遼式青銅劍」。此種曲刃劍,在中國吉林、遼寧、朝鮮半島、日本等地都曾大量出土。此類劍在學術界名稱卻不盡相同,中國學者稱之為北方式曲刃青銅短劍或曲刃青銅短劍,韓國學者稱之為琵琶形銅劍,而日本學者則稱之為遼寧式銅劍。

曲刃青銅短劍

此青銅短劍不但對周邊文化影響很廣,而且自成體系,長期以來都是值得諸多學者進行探討的重要課題。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中國東北地區(吉林、遼寧)接連發現大量此類形制特殊的曲刃青銅短劍。這些新材料的發現與公布,無疑對此類曲刃青銅短劍相關諸問題的深入探討是極有幫助的。

一、曲刃青銅短劍的類型與使用者

隨著近些年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材料不斷豐富。對於北方曲刃青銅短劍形制及其演化規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今東三省各地出土的短劍分為三型十餘式,大體演變趨勢為:寬葉曲刃青銅短劍是早期形制——窄葉為晚期形制——連鑄式青銅短劍。使用者是北方遊牧民族,根據文獻推斷當是東胡、狄人或扶餘國。這些遊牧民族活動地區不但出土大量曲刃青銅劍,同時也流行著直刃青銅劍,但從出土器物統計來看更偏好使用曲刃劍。

北方曲刃青銅短劍

二、曲刃青銅短劍的特點

(一)、寬葉

曲刃青銅短劍,最特殊的就是其寬葉。劍在戰爭中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武器,使用方法也是以刺為主,同時兼有砍、劈的使用方式。與中原文化相比,遊牧民族更注重短兵器的使用,相比較於中原國家軍隊大量使用戈作為主戰武器的車戰形式,遊牧民族則採取以短劍、刀為主戰武器的騎兵作戰。騎兵作戰運動速度快,裝備簡單,作戰方式隨意性更大。在這樣一種戰爭條件下,遊牧民族更偏好短劍是必然的。

寬葉琵琶形劍身

對於這種寬葉、曲刃、附帶突起的形式設計,很多人都認為多此一舉,以至於逐漸適應不了生產和使用而被淘汰。但事實上這種形制的曲刃短劍使用時間卻最長,從西周晚期至戰國中晚期都又發現,對遊牧民族來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寬葉的設計無疑可以增大刺擊與砍劈的面積,所以這種寬葉琵琶形劍身一直延續保留到晚期的一些其它文化的青銅短劍中。

(二)、配重器

此類青銅短劍從形制上劃分,又可細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銎柄曲刃劍,在墓葬中只見獨體的短劍,劍身為曲刃,中脊起稜,於銎柄末端發現有木製有機物殘留,可以推測在使用時是安插木柄的;

銎柄曲刃劍

第二類為一體匕首式青銅短劍,劍身較短,通常劍身和劍刃為合鑄一體,主要作用是輔助武器,在實戰中起到類似於短刀的作用。現在所發現相伴配重器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劍體弧形內收,劍尾有黑色礦石質加重器,側視如枕,尾部加重物用繩子或皮革綁縛於劍柄後部;

匕首式青銅短劍

第三類是琵琶式(又稱長匕首式)青銅短劍,一般由雙刃曲刃劍身、「丁」字形把首、劍尾端加重器三部分組成,與第二類相近只是尺寸稍有不同。對於尾部加裝配重器,最初又稱「枕狀器」、「劍把頭」,今正式定名為劍柄斷加重器、或簡稱為加重器,第二類和第三類均帶有劍柄加重器也最為常見。劍尾(柄)附加有黑色礦石質加重器,加重物用繩子或皮革綁縛於劍柄後部。

琵琶式(又稱長匕首式)青銅短劍

加重器近年來在遼寧、吉林地區不斷出土,一般的材質有青銅、石質、磁鐵礦石質、陶製四種。其中陶製不但小而且重量較輕,只是具有明器性質。劍尾加裝配重器的作用是為了保持劍身平衡,握在手中既可以靈活省力又可以增強刺擊的效果,同時也具有美觀的作用,總體上看實用性明顯大於裝飾性。連接方式為插孔加勒繩,從劍柄盤與配重器的結合來看,這二者結合得十分牢固,劍柄盤與配重器正好合適,並且還有孔,可以用繩子穿過盤孔系住尾部配重器,有些配重器一般都和T型劍柄綁紮牢固。

磁鐵礦石質的配重器

從實物來看,有多例配重器仍然安插在劍柄盤內的實物,此外也有焊接連接方式,從劍柄和盤、配重器這三者看來,也有用焊接的方法來進行連接的(也有混鑄的例子),使用焊接說明在使用中使用者並不希望這兩部分發生脫離。對於採用分鑄法的曲刃青銅劍,其最大缺點就是容易在戰爭中損壞或者斷裂,這樣就使其使用價值大打折扣,如果武器在拼殺中突然損壞,那麼使用者的生命一定會受到極大的威脅。所以此類劍或許只是禮儀用器,沒有實戰的用途,其特殊的形制、加配重器等等只是為了美觀。

(三)、劍脊

曲刃劍劍脊較為特殊,就從所出土材料來看,所有曲刃劍劍中心都有一個劍脊,基本呈正方形,導致劍的橫切面呈「中」字形。在中原文化的青銅劍中,劍的橫切面基本都呈菱形(平行四邊形),在青銅劍中加鑄劍脊的只有複合青銅劍這一種特例,這不但與民族文化相關,也與其製造工藝有很大關係,正稜直角的鑄造更加容易,因此對金屬製造工藝不高的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這種形制便成為首選樣式。

突起的圓脊

另外,曲刃劍還有一大創新就是在劍身上特別鑄有放血槽。這樣一種設計無疑使曲刃劍的殺傷力增加了很多。有一些劍葉上雖然沒有放血槽,但有較高的凸起,這種突起的圓脊於刺殺時起到放血槽的作用。

三、曲刃青銅短劍的使用

曲刃青銅短劍增加配重器,是一種騎兵武器科學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在十一世紀時歐洲出現了一種在馬上的騎士專用武器——騎士劍,這種劍是由長劍發展而來的,其使用極其符合騎兵作戰的需要,尤其是在單兵混戰時。此劍握把僅容一手握持,劍尾有配重球,在馬戰中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這種大力量的刺擊無疑會是目標遭受更大的創傷,面對站在地上或已經倒地的敵人時它也是最佳選擇。但是歐洲騎士劍的劍刃為銳角等腰三角形,劍柄尾部增加的配種球也使得操作不便,如果下馬步戰,這種劍不但無法很好的砍劈,也不利於刺擊,不如使用貼身匕首。

歐洲騎士劍

曲刃青銅短劍連接看似最不牢固的劍柄和劍身部分也具有一定的功能。這種銅、木複合柄的設計是為了在某些情況下易於分離劍柄和劍身,可以去除劍柄尾端配重器,改變曲刃劍的特性,就可以解決下馬步戰的問題。曲刃劍擁有丁字行把首、銎。在馬上作戰時就加裝重物、以發揮突刺的威力,適應騎兵作戰。當必須下馬步戰,或者落馬步戰時,又可以迅速將重物去除,改變突刺的作戰方式,採取砍、劈為主的作戰方式。這樣一來,曲刃青銅短劍就變成一種多功能騎、步兩用作戰武器。

遊牧民族在進行騎兵作戰的時候,不使用長兵器,只使用短兵器進行近距離戰鬥,所以這種設計就更加符合騎兵作戰的方式。實際上,在步戰時,劍的劍柄過重就會影響其使用,會造成使用不便導致殺傷力下降。後期寶劍基本上已經摒棄統一材質的製作了,劍柄基本是由重量很輕的材質製作,用榫眸結構進行安插,既節省材料又可以方便使用。

四、結語

從以上分析來看,西周至戰國時期曲刃青銅短劍是一種適合騎兵作戰的特殊產物,流行於北方遊牧民族,使用族群為東胡、狄人或扶餘國。這種劍的劍身很寬,甚至有的呈琵琶行,這便擴大了刺擊和砍劈範圍,且劍脊上有放血槽可增加殺傷力度,其劍尾部(劍柄)加裝配重器最為特殊,配重器可以與劍柄分離,在騎兵作戰時可以增加重量使馬上的刺擊更有力度,而步兵作戰時又可以取下,減輕重量以利於砍劈,這是本民族的創造性發明,這樣一來該劍就兼具兩種功能,從而使該種曲刃劍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成為一代「名劍」。

相關焦點

  • 大連市民收藏40把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短劍(圖)
    近日,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我市民間青銅劍研究者王德亮,自2005年開始,收藏了東北亞地區特有的曲刃青銅短劍達40把。  研究古代冷兵器難得的標本  前日,在王德亮家中,記者見到了這40把長短、寬窄不同的「青銅短劍」。這些青銅短劍最長不超過40釐米,所有青銅短劍造型幾乎相同,都是短莖、弧形曲刃、柱脊。
  • 瀋陽:東北亞青銅短劍文化的中心(組圖)
    據郭大順介紹,自西周至戰國時期,在遼寧、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以及與東北地區相毗鄰的朝鮮半島、俄羅斯、日本等東北亞地區,在青銅時代文化中都蘊含著青銅短劍文化,中國東北系青銅短劍是一種典型的代表,這種青銅短劍的基本特徵是,劍身與劍柄分體組裝。關於這類青銅短劍的研究,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的專家學者都很重視。
  • 鄂爾多斯式青銅短劍和銅刀,他們的用途有哪些?
    一、青銅短劍早期北方民族剽悍尚武,短劍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由於短劍既是他們馬上近距離進攻的利器,也是貼身搏鬥和護身的武器,同時還具有勇士身份及對戰神崇拜的雙重象徵,所以他們對短劍尤為喜愛。鄂爾多斯式短劍青銅短劍作為兵器使用毋庸置疑。在製作上,不僅要求它堅固、鋒利、實用,同時非常重視對它的裝飾,因而此種劍都很美觀。
  • 瀋陽已知最早青銅短劍沉睡3000年破土而出
    「這把青銅短劍比瀋陽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墓出土的青銅短劍還要早,屬於西周時期青銅器。」  昨日召開的遼寧考古業務匯報會上,考古專家介紹瀋陽北崴青銅時代遺址的一把青銅短劍,是瀋陽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青銅短劍。
  • 山溝裡的刀劍定製中心,戎刀燕劍,留下幽燕北京的千年刀劍文化
    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初期的墓葬遺址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其中就有鷹首劍、馬首劍、鷹首刀、帶鈴匕首等,帶有濃重的北方草原青銅文化氣息。隨著西周以後幽燕北京文化的向北擴展,這種北方青銅文化在燕北地區形成了以直刃短劍和曲刃短劍為代表的刀劍文化。
  • 山溝裡的刀劍定製中心,戎刀燕劍,玩出幽燕北京的刀劍文化
    隨著西周以後幽燕北京文化的向北擴展,這種北方青銅文化在燕北地區形成了以直刃短劍和曲刃短劍為代表的刀劍文化。青銅器帶劍魈寶劍以曲刃短劍為主要特徵的青銅文化分布在遼河流域,考古學稱為「遼寧式曲刃青銅短劍文化」。
  • 青銅劍是我國最早的劍嗎
    青銅劍是我國最早的劍,可追溯至商周時代。商周時期的劍身較短,形狀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至今出土最早的青銅劍,即「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就是此種形制。這把劍由扁平銅片製造而成,其形狀為前端尖銳、兩邊有刃,劍身無背,無劍格和劍首,劍身短小精悍。古代武士使用時通常將其佩戴在腰間。
  • 鄭家窪子青銅短劍陳列館:揭開春秋末年,貴族大墓的神秘面紗
    就在這地勢低洼、多沼澤的東北土地上,孕育出了青銅短劍文化。從1958年到1965年,考古人員先後發掘了珍貴的青銅文化遺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墓中,出土了青銅短劍等797件文物。其中,位於南區兩座大墓之一的6512號墓,長約5米,寬3米,出土青銅短劍等銅、陶、石、骨器等共42種、797件,是目前所見東北亞地區出土青銅短劍墓葬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一座。 從夏商至戰國中晚期,瀋陽地區孕育和成長起了多支青銅文化,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家窪子青銅短劍文化類型。
  • 中學生在操場撿到戰國青銅劍 有兩千多年歷史(圖)
    青銅短劍被發現的地方,是剛剛填土平整的操場土層,但第一出土地點應該是取土的地方 新文化報記者 樊亮 攝11月12日下午,四平市第九中學學生在剛剛填土平整過的操場上撿到了一柄疑似青銅短劍。經四平市文物管理部門專家論證,認為這是戰國時期的青銅短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關部門已決定對學校師生進行獎勵,並準備對青銅短劍的第一出土現場進行尋找和勘察。
  • 看看古代的青銅劍,僅中國的鋒利如初
    人類最早的青銅劍都很短,因為青銅比較脆,劍太長非常容易折斷,這種短劍只能用於刺擊,所以當時的士兵最重要的近戰武器是斧頭。蘇美爾軍隊最常用的短距離兵器是青銅斧,並配合使用短劍、匕首進行近距離穿刺。長矛是蘇美爾人最重要的長距離兵器,也是蘇美爾重步兵最主要的裝備。
  • 青銅劍的獨特之美
    凡表面經過加工的青銅劍,其格部與劍身接合部位的內角較為尖銳,現代機械將這種性質的角稱之為清角。
  • 中國十大名劍之一,青銅劍的代表作,一把因美食而得名的利刃!
    他在上菜的一瞬間,從魚腹中取出一把短劍,刺向了姬僚。此時的姬僚心中還存有一絲僥倖。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姬僚對此次的宴會早有戒心,他穿著當時防護性能最好的鎧甲。當刺客專諸拔劍的一瞬間,姬僚認為沒有一件兵器能夠刺穿他身上的鎧甲。而專諸卻相信,姬僚的生命在此刻就要結束了。給予專諸信心的是他手中的利劍。這就是《史記·刺客列傳》中,專諸刺王僚的故事由來。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古兵器就是,劍。
  • 青銅劍竟然如此之美!
    在這些青銅劍當中,最為特別的就是上圖這柄外觀呈黑褐色的短劍。
  • 大秦之劍 曾領先世界二千年
    從周朝的三四十釐米暴長到秦朝的一米五,只能說是青銅劍的鑄造工藝突飛猛進。那麼,一把青銅劍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鑄造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把銅熔成液體之後,放在模具中慢慢凝固,模具是什麼樣子,凝固後就形成什麼樣子。
  • 戰國時期的「最炫民族風」,落寞的古滇國,造出聞名天下的青銅劍
    古滇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古滇國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歷史。只有一些人知道他們是雲南地區的一個小窩,對其他的一概不知。這個國家雖然小,但是他們卻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相較於中原地區而言,他們的青銅冶煉技術更為的厲害。古滇國存在的時間僅僅只有不到200年。但是就這200年的時間。古滇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尤為的厲害。
  • 青銅劍:映射幾千年刀光劍影
    文物專家在該墓葬群中發掘出土了4件青銅器,其中,擺放在墓主人胸前的青銅劍最為珍貴。這把青銅劍雖然劍刃微缺,但通體烏黑,埋葬於地下2000多年,今天看來仍舊寒光逼人。   帶長劍兮攜秦弓   劍是一種便於隨身攜帶、單尖兩刃的手握格鬥短兵器。   從商代開始出現青銅短劍。
  • 青銅劍王者,殺人利器,三叉四稜,放血堵不住,比天下第一劍還狠
    中國青銅劍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5世紀的早商時期,最初為短劍,長度在二三十釐米左右。關於劍的起源,有學者推測是脫胎於銅矛頭。到了公元前5世紀左右,春秋吳越的鑄劍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期間出現了許多名劍,如湛盧、工布、幹將、莫邪等。
  • 看到這種紋樣的青銅劍要注意,中國只此一家,先秦時滇西劍了解下
    在青銅時代,這些部族習慣使用各種青銅短劍,這種風氣在戰國時期達到了頂點。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說說滇西地區,也就是雲南西部常用的一種劍。考古意義上的滇西地區指的是雲南境內楚雄以西的部分,但不包括橫斷山系地區,嶲人和昆明人生活在這個地區,活動區域以洱海為中心,這倆民族都是遊牧民族,使用的短劍也相似,現代考古學稱為滇西式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