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結構」這一術語源自建築學,指複雜建築的設計藝術和施工技術,後也常用來描述計算機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這樣具有多層次的複雜結構系統的工作原理和實現方法。
不同於「《老子》由八十一章構成」這樣的傳統說法,《老子》真經是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結構、由不同層次內容有機聯繫起來的多層次複雜系統。雖然《老子》討論的問題豐富多彩,但所有討論都圍繞主線展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就如同一棵碩大的樸樹,雖枝繁葉茂,卻繁而不亂、井井有條。
以下就是我還原出來的《老子》真經的體系結構圖:
《老子》真經體系結構圖
五千多字的 《老子》,其體系結構的最深處竟達五層,複雜到如果在圖中把每一層次都標明,就會因字太小而看不清了。還原出了《老子》真經,就解決了以前的研究者無法說清楚《老子》主線的問題。
新出土《老子》版本雪中送炭
傳世本《老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借用我學「概率與數理統計」課時的主講教授最愛用的對「概率」的形象比喻,該版本「幾乎處處」都存在問題,我們不應該「視之而不見」。
只有在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老子》甲乙本和戰國時期的郭店楚簡《老子》摘抄本出土後,對《老子》文本的還原工作才因有了改動較少、相對可靠的文本,從而具有了現實性。
出土地不明的北大西漢竹簡本《老子》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創新方法與邏輯思辨的勝利
前文已經說過,傳統的分章解詁的方法不解決問題,必須創新研究思路。我採用的文理結合的多學科融合研究方法,因其抽象難懂,先不作具體介紹。
在前述四個版本整理者們辛勤勞動成果的基礎上,我繼續完成了郭店楚簡本整理者們沒有做完的幾個字的釋文工作,也糾正了他們的一些關鍵字釋文錯誤。
這些錯誤大部分是在對文本進行邏輯思辨的過程中發現的。文本還原工作是一項精細的工作,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經過幾百輪反覆迭代優化後,邏輯嚴密、渾然一體的《老子》真經終於浮出水面的那一刻,也是發現《老子》體系結構的任務勝利實現之時。
還原成功的《老子》真經,無論在論述內容的完整性、邏輯論理的嚴密性,還是在文字修辭的精彩程度上,都遠勝傳世本。
下面就對《老子》真經的體系結構做一全面介紹。
《老子》真經之「道論篇」
「道論篇」是《老子》全文的開端,是關於宇宙觀(或稱世界觀)的討論。
在「道論篇」總綱中,老子開宗明義地指出,「道」這個大物由「氣」構成,先於天地出生。在陰陽二氣不斷纏繞的矛盾運動中,世間萬物就產生了。由於「道」的現象處於不斷變化中,給它命名是很難的,只能勉強給個字(術語)叫作「道」,抽象出一個名(屬性)叫作「大」(變化)。包括天、地、人在內的世間萬物都服從「道」的變化規律。隨後,老子從本體、運動、運用三個方面描述「道」。
「道」之本體
「本體」在古希臘哲學中也稱為「質料」或「基質」,即構成「道」的基本物質元素,老子稱之為「物」。
對「道」之本體呈現出的宏觀現象,老子展開了一段富有詩情畫意的生動描述——「風瀟瀟兮霧茫茫」。在這裡,「道」是「三有」的:有象、有物、有聲。老子還給「道」賦予了人格化的特質「真」和「信」。
隨後,老子又從微觀上描述了「道」的不可感知性:無相、無聲、無物(微、希、夷)。從這「三無」中,老子抽象出「道」的另一個屬性——「一」,寓意「大同」或「一視同仁」。
老子的宇宙觀(部分描述出現在「德論篇」中)認為,世界本來是至善的,真信無欺,一視同仁。
「道」之運動
老子從宇宙論和本體論兩個方面描述「道」的運動規律。
在宇宙論層面的討論中,老子明智地拒絕對「道」的始祖繼續進行無意義的窮極追問,只提出「道」的演進路線是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最終又回歸本原的過程。萬物的形成都是天地間陰陽二氣纏繞運動的交融和衝擊的結果。
在本體論層面的討論中,老子提出了「天下萬物生於有(產生),生於無(消亡)」(即「有無相生」)的科學論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物質不滅定律。他生怕世人不明白,進一步列舉了三個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有無相生」的物質轉化原理。
「道」之運用
老子從「物極必反」和「天道貴弱」兩個方面闡明「道」的矛盾轉化規律及其正確運用。
在「物極必反」的舉例中,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少則得,多則惑」。在「天道貴弱」中,老子以人和草木幼小時的柔軟、脆弱和將死時的堅硬、枯槁為例提醒我們,持守柔弱者居於上升期,一味強硬、恃強凌弱者會進入衰退期。
《老子》真經之「德論篇」
在「德論篇」的總綱中,老子首先明確「大道」的「玄德」(天德)——「生而不有也」(產生而不持有),然後指出「大德」(有大德行者)也應效仿「玄德」,要「長而弗宰也」(助長而不主宰)。這表明老子著作的目的是指導士人修煉成「大德」。(現代人基本都是讀書人,都具有成為大德的基本條件。)
敦煌寫本P.2420《老子》片段(圖片源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老子把「德論篇」分成「修身」和「實踐」(「治國、用兵、平天下」)兩大部分展開精妙的討論。
「修身」部分的主題段落首先闡述了修身的目的在於能夠使人「得道」(獲得真知和賢能),得道後才能在為政時保持中正、免於翻船,也才能建立不朽功業、德行蔭及子孫。然後老子描述了「古之善為士者」達到的高標準,進而對「宇宙觀」後的「四觀」——價值觀、人生觀、治理觀、行政觀進行了深入討論。
對價值觀的討論即關於名與實、心與物、得與失的討論。
對人生觀的討論即關於人生的態度、目標、實現路徑的討論。在「聖人修煉三部曲」中,老子第一次強調了「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對治理觀的討論即關於治理理念的討論。老子在對「大器慢成」的討論中第二次強調了「恆」。
對行政觀的討論即關於行政理念和行政能力培養的討論。在對為政能力修煉的討論中,老子第三次強調了「恆」。
「四觀」討論之間是無縫銜接的。「四觀」之下各層次的走向也是明確的。
「實踐」部分同樣也是多層結構。
在「治國」總論中,老子從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個角度講了治國的指導思想。隨後他闡述了「興邦三策」。在精神文明建設的討論中,老子第四次強調了「恆」。
在「用兵」總論中,老子談了用兵的基本原則。他還具體闡述了「用兵三寶」。
在「平天下」總論中,老子指出要靠和平手段統一天下,強取豪奪者辦不到,即使僥倖得到了也守不住。接下來,老子生動闡述了「得天下三戰略」。
《老子》真經之「歸真篇」(或稱「良知篇」)
在「歸真篇」的引言中,老子先惟妙惟肖地描寫了當時東周官員的品行,指出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知」才導致他們不能行道。
隨後老子對儒家的「德」「仁」「義、禮」分別展開了分析批判。老子認為:
儒家的「德」是虛偽的。老子說,大丈夫要光明磊落,不要虛情假意,更不要用佔筮這種鬼把戲自欺欺人。
儒家的「仁」是有分別的。老子指出,天道是一視同仁的,制度也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在此,老子提出了「玄同」(天同,超越儒家的「大同」)的主張。
儒家的「義、禮」學說是無明的。老子認為,儒家的「義、禮」學說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嚴重歧視性的。只有那些每個(有理性的)人心中都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的善的理念,才能作為適用於整個社會的道德意志和行為規範。
隨後,老子對這三個分析批判進行了總結。老子尖銳地指出,東周時期出現的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社會動蕩等社會問題,根源就在於統治階級已經「不道」,此時靠儒家學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此他提出要拋棄儒家「德」的虛偽,「仁」的分別,「義、禮」的無明,這就是老子的「三絕」主張。
敦煌寫本P.2255《老子》片段(圖片源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老子特別強調,為政者如果只把「三絕」作為文飾來裝點門面是不行的,必須落實到包括其衣食住行在內的具體實踐中去,做到「視(持)素抱樸,少私寡慾」,並能「每日三省吾身」。如此上行下效,持之以恆,社會風氣自然就向善了。(這是第五次強調「恆」的重要性,只是沒有用「恆」而用了「視」(持)。)
最後,老子對全文重要觀點作出了生動形象的概括總結,作為對世人最後的啟迪和對美好世界的期望。
《老子》的體系結構就是《老子》的綱領。有個成語叫「綱舉目張」,把「綱」弄明白了,「目」的問題自然也就好理解了。
下一講,我將討論傳世本《老子》中一直被誤解的第十一章:「無」是「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