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體系結構

2020-09-10 老陳解老子

「體系結構」這一術語源自建築學,指複雜建築的設計藝術和施工技術,後也常用來描述計算機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這樣具有多層次的複雜結構系統的工作原理和實現方法。

不同於「《老子》由八十一章構成」這樣的傳統說法,《老子》真經是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結構、由不同層次內容有機聯繫起來的多層次複雜系統。雖然《老子》討論的問題豐富多彩,但所有討論都圍繞主線展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就如同一棵碩大的樸樹,雖枝繁葉茂,卻繁而不亂、井井有條。

以下就是我還原出來的《老子》真經的體系結構圖:

《老子》真經體系結構圖

五千多字的 《老子》,其體系結構的最深處竟達五層,複雜到如果在圖中把每一層次都標明,就會因字太小而看不清了。還原出了《老子》真經,就解決了以前的研究者無法說清楚《老子》主線的問題。


新出土《老子》版本雪中送炭

傳世本《老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借用我學「概率與數理統計」課時的主講教授最愛用的對「概率」的形象比喻,該版本「幾乎處處」都存在問題,我們不應該「視之而不見」。

只有在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老子》甲乙本和戰國時期的郭店楚簡《老子》摘抄本出土後,對《老子》文本的還原工作才因有了改動較少、相對可靠的文本,從而具有了現實性。

出土地不明的北大西漢竹簡本《老子》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創新方法與邏輯思辨的勝利

前文已經說過,傳統的分章解詁的方法不解決問題,必須創新研究思路。我採用的文理結合的多學科融合研究方法,因其抽象難懂,先不作具體介紹。

在前述四個版本整理者們辛勤勞動成果的基礎上,我繼續完成了郭店楚簡本整理者們沒有做完的幾個字的釋文工作,也糾正了他們的一些關鍵字釋文錯誤。

這些錯誤大部分是在對文本進行邏輯思辨的過程中發現的。文本還原工作是一項精細的工作,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經過幾百輪反覆迭代優化後,邏輯嚴密、渾然一體的《老子》真經終於浮出水面的那一刻,也是發現《老子》體系結構的任務勝利實現之時。

還原成功的《老子》真經,無論在論述內容的完整性、邏輯論理的嚴密性,還是在文字修辭的精彩程度上,都遠勝傳世本。

下面就對《老子》真經的體系結構做一全面介紹。


《老子》真經之「道論篇」

「道論篇」是《老子》全文的開端,是關於宇宙觀(或稱世界觀)的討論。

在「道論篇」總綱中,老子開宗明義地指出,「道」這個大物由「氣」構成,先於天地出生。在陰陽二氣不斷纏繞的矛盾運動中,世間萬物就產生了。由於「道」的現象處於不斷變化中,給它命名是很難的,只能勉強給個字(術語)叫作「道」,抽象出一個名(屬性)叫作「大」(變化)。包括天、地、人在內的世間萬物都服從「道」的變化規律。隨後,老子從本體、運動、運用三個方面描述「道」。

「道」之本體

「本體」在古希臘哲學中也稱為「質料」或「基質」,即構成「道」的基本物質元素,老子稱之為「物」。

對「道」之本體呈現出的宏觀現象,老子展開了一段富有詩情畫意的生動描述——「風瀟瀟兮霧茫茫」。在這裡,「道」是「三有」的:有象、有物、有聲。老子還給「道」賦予了人格化的特質「真」和「信」。

隨後,老子又從微觀上描述了「道」的不可感知性:無相、無聲、無物(微、希、夷)。從這「三無」中,老子抽象出「道」的另一個屬性——「一」,寓意「大同」或「一視同仁」。

老子的宇宙觀(部分描述出現在「德論篇」中)認為,世界本來是至善的,真信無欺,一視同仁。

「道」之運動

老子從宇宙論和本體論兩個方面描述「道」的運動規律。

在宇宙論層面的討論中,老子明智地拒絕對「道」的始祖繼續進行無意義的窮極追問,只提出「道」的演進路線是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最終又回歸本原的過程。萬物的形成都是天地間陰陽二氣纏繞運動的交融和衝擊的結果。

在本體論層面的討論中,老子提出了「天下萬物生於有(產生),生於無(消亡)」(即「有無相生」)的科學論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物質不滅定律。他生怕世人不明白,進一步列舉了三個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有無相生」的物質轉化原理。

「道」之運用

老子從「物極必反」和「天道貴弱」兩個方面闡明「道」的矛盾轉化規律及其正確運用。

在「物極必反」的舉例中,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少則得,多則惑」。在「天道貴弱」中,老子以人和草木幼小時的柔軟、脆弱和將死時的堅硬、枯槁為例提醒我們,持守柔弱者居於上升期,一味強硬、恃強凌弱者會進入衰退期。


《老子》真經之「德論篇」

在「德論篇」的總綱中,老子首先明確「大道」的「玄德」(天德)——「生而不有也」(產生而不持有),然後指出「大德」(有大德行者)也應效仿「玄德」,要「長而弗宰也」(助長而不主宰)。這表明老子著作的目的是指導士人修煉成「大德」。(現代人基本都是讀書人,都具有成為大德的基本條件。)

敦煌寫本P.2420《老子》片段(圖片源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老子把「德論篇」分成「修身」和「實踐」(「治國、用兵、平天下」)兩大部分展開精妙的討論。

「修身」部分的主題段落首先闡述了修身的目的在於能夠使人「得道」(獲得真知和賢能),得道後才能在為政時保持中正、免於翻船,也才能建立不朽功業、德行蔭及子孫。然後老子描述了「古之善為士者」達到的高標準,進而對「宇宙觀」後的「四觀」——價值觀、人生觀、治理觀、行政觀進行了深入討論。

對價值觀的討論即關於名與實、心與物、得與失的討論。

對人生觀的討論即關於人生的態度、目標、實現路徑的討論。在「聖人修煉三部曲」中,老子第一次強調了「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對治理觀的討論即關於治理理念的討論。老子在對「大器慢成」的討論中第二次強調了「恆」。

對行政觀的討論即關於行政理念和行政能力培養的討論。在對為政能力修煉的討論中,老子第三次強調了「恆」。

「四觀」討論之間是無縫銜接的。「四觀」之下各層次的走向也是明確的。

「實踐」部分同樣也是多層結構。

在「治國」總論中,老子從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個角度講了治國的指導思想。隨後他闡述了「興邦三策」。在精神文明建設的討論中,老子第四次強調了「恆」。

在「用兵」總論中,老子談了用兵的基本原則。他還具體闡述了「用兵三寶」。

在「平天下」總論中,老子指出要靠和平手段統一天下,強取豪奪者辦不到,即使僥倖得到了也守不住。接下來,老子生動闡述了「得天下三戰略」。


《老子》真經之「歸真篇」(或稱「良知篇」)

在「歸真篇」的引言中,老子先惟妙惟肖地描寫了當時東周官員的品行,指出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知」才導致他們不能行道。

隨後老子對儒家的「德」「仁」「義、禮」分別展開了分析批判。老子認為:

儒家的「德」是虛偽的。老子說,大丈夫要光明磊落,不要虛情假意,更不要用佔筮這種鬼把戲自欺欺人。

儒家的「仁」是有分別的。老子指出,天道是一視同仁的,制度也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在此,老子提出了「玄同」(天同,超越儒家的「大同」)的主張。

儒家的「義、禮」學說是無明的。老子認為,儒家的「義、禮」學說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嚴重歧視性的。只有那些每個(有理性的)人心中都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的善的理念,才能作為適用於整個社會的道德意志和行為規範。

隨後,老子對這三個分析批判進行了總結。老子尖銳地指出,東周時期出現的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社會動蕩等社會問題,根源就在於統治階級已經「不道」,此時靠儒家學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此他提出要拋棄儒家「德」的虛偽,「仁」的分別,「義、禮」的無明,這就是老子的「三絕」主張。

敦煌寫本P.2255《老子》片段(圖片源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老子特別強調,為政者如果只把「三絕」作為文飾來裝點門面是不行的,必須落實到包括其衣食住行在內的具體實踐中去,做到「視(持)素抱樸,少私寡慾」,並能「每日三省吾身」。如此上行下效,持之以恆,社會風氣自然就向善了。(這是第五次強調「恆」的重要性,只是沒有用「恆」而用了「視」(持)。)

最後,老子對全文重要觀點作出了生動形象的概括總結,作為對世人最後的啟迪和對美好世界的期望。

《老子》的體系結構就是《老子》的綱領。有個成語叫「綱舉目張」,把「綱」弄明白了,「目」的問題自然也就好理解了。

下一講,我將討論傳世本《老子》中一直被誤解的第十一章:「無」是「空」嗎?

相關焦點

  • 《老子長壽的傳說》用小說的體裁寫出老子的文化體系
    資深出版人健哥cbs518800:《老子長壽的傳說》用小說的體裁寫出老子的文化體系,雖幾經曲折,歷數家出版社,耗時一年零五月,終於出版問世了,其中艱辛自不必說。老子相關的著作很多很多,這部著作以故事演繹出的老子,生動而有趣,值得一讀。如果能據此改編為電視劇或動漫作品,對於老子文化的傳播將有著巨大的貢獻。非常期待好的作品及電視劇的問世!老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最卓越的哲學家之一,《老子》是世界文化寶庫裡的最輝煌的珍寶之一。《老子》雖僅有五千言,但其中論道、論德的妙言絡繹不絕,因此也被稱為《道德經》。
  • 常用的建築結構體系(下)
    六、精架結構體系析了架是由杆件組成的結構體系。在進行內力分析時,節點一般假定為餃節點,當荷載作用在節點上時\杆件只有軸向力,其材料的強度可得到充分發揮。柏架結構的優點是可利用截面較小的杆件組成截面較大的構件。單層廠房的屋架常選用和架結構。
  • 黨內法規體系的三維結構
    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們黨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黨內法規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其首要問題就是明晰其框架結構。有了明確的框架結構,各種黨內法規才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當前,黨內法規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呈現出效力位階、調整領域和功能作用上的三維結構。
  • 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體系
    真核細胞在內部構建成許多精細的具有專門功能的結構單位。這些由生物大分子構成的基本結構體系,尺度均為5~20nm,它們構成了細胞內部結構精密、分工明確、職能專一的各種細胞器,並以此為基礎保證了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高度程序化與高度自控性。
  • 大跨度建築結構體系簡述-各種大跨度結構類型
    如果把單層平面網架改變為曲面-拱或穹隆網架,或可以進一步提高結構的剛度並減小構件所承受的彎曲力。從而增大結構的跨度。   網架結構象框架結構一樣,承重系統與非承重系統有明確的分工,即支承建築空間的骨架是承重系統,而分割室內外空間的圍護結構和輕質隔斷,是不承受荷載的。在網架結構體系下,室內空間常依照功能要求進行分隔,可以使封閉的,也可以是半封閉或開敞的。
  • 金海: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發展方向
    點擊查看大會直播專題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第二天,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金海教授發表了主題為「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及多核眾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策」的演講。華中科技大學的金海教授目前計算機的體系結構金海教授介紹了目前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幾個特點,第一點目前計算機都是複雜的CPU結構,多核多線程。第二點異構系統,採用CPU+GPU的方式。
  • 道家創始人,作品《老子》,是我國史上第一部較完整體系的哲學!
    由於老子不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只能懷念古代沒有戰爭的原始社會。當然,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完全消極的,他也幻想「無為而治天下」。他雖然承認自己是弱者,但並沒有甘心失敗,仍對社會有所期望,他設想能夠用最小的力量,甚至不花力量,就能取得最大的勝利,「以無事而取天下」,實現他「小國寡民」的理想;老子站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立場上,總結出了一套政治鬥爭的策略。
  • 裝配式鋼結構建築結構體系包含哪些內容
    一、主體結構體系裝配式鋼結構建築結構體系包括鋼框架結構、鋼框架-支撐結構、鋼框架-延性牆板結構、筒體結構、巨型結構、交錯析了架結構、門式鋼架結構、低層冷彎?iF壁型鋼結構等。(一)鋼框架結構純鋼框架結構體系是指沿房屋的縱向和橫向均採用鋼框架作為承重和抵抗側力的主要構件所構成的結構體系 。 採用型鋼柱時可以實現多層住宅結構,小高層時,需用方矩管柱。框架結構按梁和柱的連接形式又可分為半剛性連接框架和剛性連接框架,但半剛接框架使用較少。實用中,一般將梁柱連接中在梁翼緣部位採取有可靠連接且剛度較大的連接形式,當作剛接,否則,當作交接。
  • 老子、釋迦牟尼、愛因斯坦創造的世界體系
    在老子眼中,時空既無窮大,又無窮小,達到不可思議的統一,叫「非常道」。 三、愛因斯坦 如果說老子、釋迦牟尼似乎很遙遠,我們不妨看看現代的愛因斯坦。
  • 鋼-砼組合結構住宅建築體系簡介
    摘要:鋼-砼組合結構住宅體系是借鑑鋼-砼組合結構在高層、超高層公共建築中的成功經驗及科技成果,結合住宅建築的特點,經過辨證綜合、統籌優化而探索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結構住宅體系。通過兩年多的試驗研究及工程實踐的驗證,該體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取得顯著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
  • 深化中非合作的世界體系結構分析
    本文試圖從體系層次上解析中非關係得以全面發展的原因,從而說明深化中非合作的必然性。本文從學理的角度,分別討論世界政治體系和世界經濟體系及其它們的結構對中非關係深入發展的意義。 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與中非合作的發展演進 從理論上講,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的國家開展合作,能夠使雙方取得的收益最大化。
  • 鋼背楞廠家提示您「剪力牆結構和框架結構體系的區別」
    框架結構體系:由梁、柱組成的結構成為框架,是高層抗側力體系最基本的 組成部分。該體系具有平面布置靈活、房屋自重輕、施工方便、節省材料等優點。 框架結構的抗側剛度主要取決於梁、柱的截面尺寸。通常梁柱截面慣性矩小,側 向變形較大,這時框架的主要缺點,也因此限制了框架結構的使用高度。
  •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科學結構
    原標題: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科學結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凡屬體系,必有結構。各種制度的銜接規則和聯繫方式在本質上是個結構問題。
  • 民法典體系結構的解讀及法律適用
    第十期主題:民法典體系結構的解讀及法律適用播出時間:2020年6月27日19:00時課程簡介:民法典體系結構解讀與法律適用」旨在宣傳學習民法典,圍繞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介紹總則編各分編相結合的七編制結構,分析民法典立法目的、基本原則在民法典各編的貫徹落實,說明民法典各編之間的關係。
  • 新型全套鋼支撐體系——支撐結構概念
    鋼框架——支撐結構在多高層鋼結構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常用的結構形式,鋼框架支撐結構是在鋼框架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在部分框架柱之間布置支撐來提高結構承載力及側向剛度。支撐體系與框架體系共同作用形成雙重抗側力結構體系,這不但為結構在正常受力情況下提供了一定的剛度,而且為結構在水平地震作用及較大風荷載作用下,提供了兩道受力防線,形成了人們較理想的破壞機制。然而,不同的支撐布置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包括支撐的類型,支撐布置的位置以及支撐杆件所選擇的截面形式。
  • 楊峰:多組合新型框架結構體系及建造技術
    楊峰:寧波優造建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分享題目:《多組合新型框架結構體系及建造技術》建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引擎,將「傳統建造」向「智慧建造」轉型,對提高我國建造行業生產效率,拓展工程建造價值鏈、改造產業結構形態起到重要作用。
  • 軍銜制落地,工資結構體系或有改變
    作為一名老財務,他有對政策把控的自我嗅覺,談到營以下軍銜制落地,他說:「下一步,幹部的工資結構體系,要變了。」 跟財務打交道多年,從專業性和政策走向來看,我挺贊同老蔡的說法。
  •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老子是太上老君,老子想寫就寫!
    第一次看到這樣一句話「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老子想寫就寫,你管得著麼?」的時候就忍不住想笑,覺得這話甚是頑皮,但是靜下來仔細想一想, 又覺得很有意味。因為一想到老子這麼一個傳奇的人物,就甚為嘆服。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分析老子寫的《道德經》1.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老子身處的時代,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的時期。天下由治而亂,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而治?是這個時期思想家共同面對的難題。老子身先士卒努力探索治世之道。傳說以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一直到文王序《易》,中國的人普遍信仰都是天。
  • 老子是如何論「道」的
    傳世本《老子》對生僻字的通俗化處理中經常出現失韻的問題。「道」和「大」是老子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分別給宇宙取的字和命的名(「強為之名」)。問題是,老子為什麼覺得命名這事讓人為難呢?老子的高度老子意識到,如果沒有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和據此建立起來的正確世界觀,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重大課題的討論就會因為缺乏應有的理論高度而成為無源之水,論理就不會透徹,就難以讓人覺悟,更難以讓人實踐。
  • 哲學的本體是共時結構與共時系統和共時結構的共時體系
    西方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就必須講清楚:關於哲學的本體的本性和本質屬性,以及發源的原點,歷史序列、時間秩序的時間過程的全部。否則,其哲學的論述就沒有說服力。這是哲學對於哲學的本體的最精確的科學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