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到了,祝大家闔家團圓,幸福吉祥!讓我們共克時艱,早日戰勝疫情!中國加油!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種說法和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中興之主楚昭王熊壬有關。相傳楚昭王復國途中經過長江,看到江面上浮有一物,外皮色白而微黃,內瓤紅如胭脂,吃起來味道甜美。昭王派人問孔子此為何物。孔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昭王聽了大喜,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餡煮而食之。因這天是正月十五日,故認為元宵節吃元宵起源於此。
還有人說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叫元宵的宮女,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一天大臣東方朔剛到御花園,就看見一個姑娘正準備投井。東方朔問明原因後又知道元宵姑娘善做湯圓,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準奏,於是正月十五日晚上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元宵終於見到家人,和家人團聚。因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便把湯圓叫做元宵。
但史料中沒有關於這兩個傳說的任何記載,實際上不足為信。
據傳袁世凱竊取了民國大總統後心猶未甘,一心想做皇帝,妄圖復闢帝制。此舉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袁世凱整日心急如焚,憂心忡忡。一日,他的一個姨太太無意中說出想吃元宵,結果被袁世凱狠狠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認為對自己稱帝之事十分不吉利,於是下令全國以後禁止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有人就此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也好,湯圓也罷,傳說終歸是傳說,什麼時候稱湯圓,什麼時候叫元宵,看一看事實怎麼說?
根據史書《開元天寶遺事》中的記述,唐朝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吃的是「面繭」,又叫「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元宵節吃元宵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宋代,當時稱為「浮元子」、「元子」、「糖元」等,南宋周必大《平園續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說法。
據傳宋代明州地區(今浙江寧波)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做成的球狀物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故最初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改稱湯圓、湯糰等,有團圓美滿之意。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元宵節最早吃的是湯圓而不是元宵。與北方人不同,直到今天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還有合家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吃湯圓象徵合家團圓,幸福吉祥,意味著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湯圓在明朝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傳》:「及在登萊,方元宵宴客」。根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從記述看,元宵和湯圓本質上是很相似的,以至於劉氏認為是同一種食品,但實際上兩者是有差距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的
元宵:以餡兒為主,先把餡兒做好,和勻後切成固體小塊兒放在盛有糯米麵的大笸籮裡,用手來回搖動(現在多用機器),邊搖邊灑水(也有搖了一圈糯米粉後蘸水,再繼續在糯米粉中搖的),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糯米粉紛紛粘貼在餡兒的外面直到形成一個個圓球形,可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的,表面較乾燥鬆軟。
湯圓:做湯圓兒的過程,倒有點兒像包餃子,但不用擀麵杖。先把糯米粉加水攪成團,醒透;然後做餡兒,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可以像餃子餡兒一樣散著,也可以揉成小球兒,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最後揪一塊兒面,用手捏成圓片形狀,把餡兒包在裡面,搓成圓形就可以了。湯圓通常比較小,表面較溼潤光滑。
二、口味、餡料不同
元宵:最大特點就是甜,餡料種類相對少一些,主要是黑芝麻、五仁、豆沙等,再加些白糖。最早以什錦餡兒、棗泥餡兒為主。什錦餡兒其實就是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混合在一起的,可湯煮、油炸、蒸食等。
湯圓:除了甜的,還有鹹的,既有包餡的,也有無餡實心的,最早以黑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為主,可葷可素,風味各異。鹹湯圓一般不加餡料,靠湯入鹹味。
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口味也日漸挑剔。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元宵和湯圓也打破了傳統,向水果口味兒進軍了,近兩年還出現了咖啡、抹茶等西式口味,可滿足不同的消費人群。
三、儲存方式不同
元宵不能冷凍,凍後容易破裂。純手工製作的元宵,往往都是當天做,當天賣。
湯圓可以冷凍,保質期較長,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情。元宵和湯圓之所以分不清,可以說是我國北方、南方不同的淵源所致,一般北方元宵,南方湯圓。不論是「滾」出來的元宵,還是「包」出來的湯圓,都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團圓,幸福美滿,萬事如意!正因為如此,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也好、湯圓也罷才能代代傳承,成為我國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品。
元宵或湯圓主要用糯米做皮,糯米味甘、性溫,滋養脾胃,但黏性高,不易消化,對於嬰幼兒、老年人和患有胃腸道疾病等的特殊人群,建議少食和忌食,健康成人以每天50克左右為好,不易多食。
譚論古今:為您提供從歷史與現實的經驗中汲取為當今服務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