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2020-09-07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句讀】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釋】

天下:公平之上,公義之下,統稱天下。

神器:器皿,工具。

噓:往裡面吸氣。

羸:軟弱。

載:建設。

隳:拆毀。

甚:過分。

奢:過分奢侈。

泰:過分極端。

【句解】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意譯

將,想要。天下,規律之內的事物,這裡指相對存在的宇宙。想要在相對存在的規律道路中建立永恆的事業,這是得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

原文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意翻譯

自然規律是神創造價值,創造生命的器皿。是不可以被改變用途的,誰想要在神的道路上設置障礙,與神對抗,其結果一定是失敗,得到的東西最終一定會失去。

原文

故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意譯

因此,自然的規律是自然而然,萬物是隨其自然,天地向自然輸送能量,萬物向天地回饋美麗的價值,如此循環往復,吐故納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強大的一方會更加強大,一直延續下去,羸弱的一方會自然毀滅消失。

原文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譯

聖人,善的稱呼,這裡指萬物的能量。所以,能量運行在自然規律的道路上是不去做過分的事,一直行在道路的中間,儘量保持左右平衡,使萬物生長均勻,有對稱健康的體魄,不要因為營業太豐富生出變型的東西,也不要因為營養不充足而生出歪瓜裂棗,不符合標準的東西。

【評析】

這一章講述的是老子對天下的定義,以及能量在天下的運行方式和注意事項。換而言之,就是宇宙創造的說明書。

什麼是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器皿即工具,神,真理的名字,真、善、美、三位一體。真把善當成是工具,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美,善的本質是能量,能量的體現即規律,規律即道路,道路即天下。

道路是過程,從來不是目的,目的實現了,過程就可以消失,所以,天下是虛的,是暫時的道路,是神要創造生命的一個工具,生命創造成功了,美實現了,天下就會被廢棄,那麼,天下還有什麼好留戀的呢?

善,非常清楚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善行天下就遵循一個標準,使自己站在道路的中間,伸開雙手,儘量保持平衡,給萬物釋放能量,不要厚此薄彼,使萬物儘量得到均勻的營養,不要使有的人得到很多,有的人得到很少,因為,一方得到過於豐富的營養,另一方就有得到不足,這樣的結果是萬物的生長就不勻稱,不美觀。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將來欲取得天下做天下的王而為"非德",("為"是行為。天下是道的天下,不是人的。人如果不進入境界,就會進入土皇帝的心態。人類的歷史滅難,大多來自於此)天下是神控制、製造、雕刻的器,(神就是道,道就是神,神道名稱不同,代表的對象是一樣。天下是神的天下,不是人的天下。人與天合一同工,可以得到神的眷顧,如果人擅自妄為,將撞得頭破血流。如有家長妄為,家庭紛爭,矛盾加劇,還出了吳謝宇這件痛心事件,母親是位歷史老師,真的只是孩子的錯?或是母親的錯?
  • 《道德經》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去甚、去奢、去泰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將是如果的意思;取是獲取、得到的意思;而是連詞,卻的意思;為是有作為,所謂有作為就是內心先有想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實施並意圖取得成功的行為,所以有作為大多數都是事物本身並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或者根本就不會發展到那種狀態而採取的行為,換句話說有作為就是強力的按照人們的意願改變事物的發展路徑或發展進程的行為是一種強力的行為。不得是不會獲得、不會成功的意思;已是已經,表示過去表示肯定。
  • 73帛書《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提示:[治國] 無欲 無為 無執 [修身] 去甚 去泰 去奢【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73帛書《老子》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01:47來自潯陽野老【直譯】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
  • 極簡《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不可為之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不可為之,不可執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重點:1、取—-這裡不僅有「奪取」之意,而且還有「釆取」,「選取」的意思,引申為「管理」「執政」。2、已—-成也。即完成,完畢。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都把善字理解成善良之意,實際上這是對《道德經》的粗鄙化解讀。
  • 道德經解讀 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
    天道本自然,因王之「大」而使民受幹擾,本章乃去王幹擾之意也!王之有為會破壞道的自然作用,故老子講王當無為也!【解讀】這章講如何回歸根本。大道不是不允許仁義、智巧、孝慈、忠貞的存在,權宜之時甚至也會使用他,但是出現效果以後不能依賴他們,要返璞歸真,恢復到大道通行天下的理想情況,這個時候不必講仁義、不必講智巧,不必講孝慈,不必講忠貞。
  • 第二章:觀《天道》讀《道德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揭秘《天道》中隱含著《道德經》的智慧【二】《道德經》第七章: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韓楚風對於總裁之位的問題請教丁元英,丁元英向韓楚風暗示不爭,這其實是符合道的規律的。《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第三十九課 為 之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戲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在本課,給我們指明了修道修德人的正確處事原則:(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對國家而言,不可以用武力(打仗)來奪取天下、徵服人民;在家庭裡,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們順著我們的意願生活。這些不符合道的想法和行為都要拋棄。(2)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天下的意願,也就是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是不可違背的。違背的結果必然失敗。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六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柔克剛
    【原文】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感悟】看到這一章,想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翻譯:杜絕對於聖人的崇拜,丟棄那些人為的小聰明,民眾就會獲得比現在好百倍的利益。
  • 道德經(6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以靜為下
    《道德經》 第六十一章,這一章,老子講的是,怎樣處理大國、小國的關係。老子認為,各國要和平相處,大國一定要謙下,不可以強凌弱小,欺負比自己小的國家。【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 讀懂老子《道德經》的為與無為,對我們的人生大有幫助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主要爭對管理者的著作,而一個中心就是老子的為與無為的的概括,我們先看看老子《道德經》有哪些章節用到為與無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德經》第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 《道德經》世界之瑰寶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如:&34;(七章)、&34;(八章)、&34;(十九章)、&34;(七十八章)、&34;(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
  • 《道德經》天下神器,不為去執!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不為去執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xū)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四十八
    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四十八,蘿蔔/攝影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全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經》新解」 之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感悟《道德經》一至三十八章
    老子: 「道 德 經」: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丁建生: 「道 德 經」:第二十九章帝王要一統天下,我已經看到他失敗的結局。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可能為任何人所控制。
  •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為何「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第一章,老子提出了兩個關鍵的「名」,「無」和「有」,並說此二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由此可知,「無」和「有」是我們領悟大道的一把關鍵的鑰匙。今天,我們接著說《道德經》第二章,揭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
  • 道德經第十九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九章棄智章\返樸歸真章第一段: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章第一段: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為,wéi,下同;見,jiàn)第二段: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三段: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行,xíng;強,qiáng;隳,huī)第四段: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
    《道德經》第一章,老子提出了兩個關鍵的「名」,「無」和「有」,並說此二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由此可知,「無」和「有」是我們領悟大道的一把關鍵的鑰匙。今天,我們接著說《道德經》第二章,揭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