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會遇到很多讓家長措手不及的問題,比如:有一天我兒子突然回來跟我說:「媽媽,有個小朋友打我了,怎麼辦?
我順嘴就說了一句:「那你就打回去啊?」他又說:「那他打我更用力怎麼辦」?問完我這個問題,我瞬間語塞。
我發現,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兒,僅僅用一句「打回去」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若是選擇息事寧人、萬事忍耐、或者不當回事兒,那孩子將來八成會成為軟柿子被人捏。
直到在《開講啦》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番話才給了我啟發,若不想孩子被欺負,上幼兒園之前,就要培養他這三種不好惹的能力。
在演講中有青年代表提問,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要打回去,但李玫瑾教授後來也對這種打回去,給出了更科學的策略。
從根本上是要培養孩子「不好惹」的能力,才不會縱容霸凌者!
一、勇敢說「不」,維護自己的權利
不要怕他,因為他也在怕你。
勇敢說「不」是孩子應該培養的第一個「不好惹」的本事。普魯塔克曾經說過:「如果整個世界是公正的話,勇氣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面對不公、面對被欺負時,讓孩子從小維護自己的權利,學會大聲拒絕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這一點需要父母做好榜樣。
我記得演員馬伊琍曾經在分享高中時,有一個老師給她思想品德一欄評價的是「差」,這引起了馬伊琍父親的不滿,隨後就質問老師為什麼這麼評價!
沒想到老師給出的理由是:「你女兒和很多個男生早戀。」馬伊琍的父親沒有直接罵自己的女兒,而是讓老師寫出這些男生的名字,結果這位老師只寫出一個。
結果馬伊琍的父親很強硬的問道:「不是很多嗎?其他的呢」結果老師還很不高興,但馬伊琍的父親一點都沒放在眼裡,直接找到了校長。
馬伊琍在採訪中很感謝自己的父親,在謠言面前選擇相信自己,這讓馬伊琍更有力量也更加勇敢。
我想這樣的經歷,比任何一種說教都管用吧,當遇到不公平時,就要身體力行的去反抗,一個從小懂得捍衛自己權利的人,長大自然很難被欺負。
我家孩子在入園之前,我就經常給他念《不惹事也不怕事》這首平安童謠。
強大不能欺負人,弱小也不怕欺凌,於是一定告家長,成人應做保護神。
這首安全童謠是出自《幸運的米拉》行為篇的一個故事《不許欺負人》,通過童話故事,讓孩子了解當被欺負時,如何正確地反抗。
在這套書中著名安全專家王大偉,也給家長提出了平安忠告。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從小就表現的霸道、控制欲強、喜歡動手打人。
家長首先要避免孩子成為這樣的孩子,要在溫暖有愛的環境中長大,而且家長不要用暴力對待孩子。個人認為非常有幫助,這套行為篇一共10冊,還有很多安全故事很值得一看。
二、有策略的躲避、結交有力量的朋友
當然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當身體過於懸殊的時候,有策略的躲避並不是軟弱!可以儘量避開喜歡欺負人的孩子。
比如當看到喜歡欺負人的孩子找茬時,儘量走進成年人身邊,比如老師、校車司機等等。除了有策略的躲避以外,還要結交有力量的朋友。
喜歡欺負人的孩子,比較容易盯上性格孤僻、膽小的孩子,所以生活中要多結交一些有力量的朋友。
在李玫瑾和俞敏洪的一次對話中,俞敏洪就坦誠小的時候特別喜歡把東西分享給其他人,尤其是那些身體強壯的同學,之後這些同學和他成為了朋友,再也沒人敢欺負他。
其實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躲避、擅長交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好惹」的能力。我建議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著力培養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這是很重要的軟實力。
三、鍛鍊身體,實力相當的時候打回去
我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初中生被一群學生圍攻,這男孩一點沒慫,在他的拳腳間,把7、8個男孩都打趴下了,這一看就是個「練家子」。
李玫瑾教授也表示,不想孩子以後被欺負,在孩子4歲開始就應該練起來。從小一定要有體力鍛鍊,孩子有了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孩子可以學遊泳、長跑、跆拳道等等這些運動。孩子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就會變得更加有自信。
當然體能上強壯了,也不可以主動去欺負別人,當面臨喜歡欺負人的孩子時,首先要讓自己與他們保持距離,然後保持目光接觸,聲音平穩直接叫出他的名字。
讓他感受到你是一個不好惹的角色,如果他依然欺負你,那就打回去。但一定要有度,保持雙手護頭,雙腳叉開這種姿勢,這樣便於保護自己,也更容易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