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專家:不想孩子被欺負,要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能力

2021-01-08 錦春育兒經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會遇到很多讓家長措手不及的問題,比如:有一天我兒子突然回來跟我說:「媽媽,有個小朋友打我了,怎麼辦?

我順嘴就說了一句:「那你就打回去啊?」他又說:「那他打我更用力怎麼辦」?問完我這個問題,我瞬間語塞。

我發現,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兒,僅僅用一句「打回去」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若是選擇息事寧人、萬事忍耐、或者不當回事兒,那孩子將來八成會成為軟柿子被人捏。

直到在《開講啦》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番話才給了我啟發,若不想孩子被欺負,上幼兒園之前,就要培養他這三種不好惹的能力。

在演講中有青年代表提問,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要打回去,但李玫瑾教授後來也對這種打回去,給出了更科學的策略。

從根本上是要培養孩子「不好惹」的能力,才不會縱容霸凌者!

一、勇敢說「不」,維護自己的權利

不要怕他,因為他也在怕你。

勇敢說「不」是孩子應該培養的第一個「不好惹」的本事。普魯塔克曾經說過:「如果整個世界是公正的話,勇氣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面對不公、面對被欺負時,讓孩子從小維護自己的權利,學會大聲拒絕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這一點需要父母做好榜樣。

我記得演員馬伊琍曾經在分享高中時,有一個老師給她思想品德一欄評價的是「差」,這引起了馬伊琍父親的不滿,隨後就質問老師為什麼這麼評價!

沒想到老師給出的理由是:「你女兒和很多個男生早戀。」馬伊琍的父親沒有直接罵自己的女兒,而是讓老師寫出這些男生的名字,結果這位老師只寫出一個。

結果馬伊琍的父親很強硬的問道:「不是很多嗎?其他的呢」結果老師還很不高興,但馬伊琍的父親一點都沒放在眼裡,直接找到了校長。

馬伊琍在採訪中很感謝自己的父親,在謠言面前選擇相信自己,這讓馬伊琍更有力量也更加勇敢。

我想這樣的經歷,比任何一種說教都管用吧,當遇到不公平時,就要身體力行的去反抗,一個從小懂得捍衛自己權利的人,長大自然很難被欺負。

我家孩子在入園之前,我就經常給他念《不惹事也不怕事》這首平安童謠。

強大不能欺負人,弱小也不怕欺凌,於是一定告家長,成人應做保護神。

這首安全童謠是出自《幸運的米拉》行為篇的一個故事《不許欺負人》,通過童話故事,讓孩子了解當被欺負時,如何正確地反抗。

在這套書中著名安全專家王大偉,也給家長提出了平安忠告。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從小就表現的霸道、控制欲強、喜歡動手打人。

家長首先要避免孩子成為這樣的孩子,要在溫暖有愛的環境中長大,而且家長不要用暴力對待孩子。個人認為非常有幫助,這套行為篇一共10冊,還有很多安全故事很值得一看。

二、有策略的躲避、結交有力量的朋友

當然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當身體過於懸殊的時候,有策略的躲避並不是軟弱!可以儘量避開喜歡欺負人的孩子。

比如當看到喜歡欺負人的孩子找茬時,儘量走進成年人身邊,比如老師、校車司機等等。除了有策略的躲避以外,還要結交有力量的朋友。

喜歡欺負人的孩子,比較容易盯上性格孤僻、膽小的孩子,所以生活中要多結交一些有力量的朋友。

在李玫瑾和俞敏洪的一次對話中,俞敏洪就坦誠小的時候特別喜歡把東西分享給其他人,尤其是那些身體強壯的同學,之後這些同學和他成為了朋友,再也沒人敢欺負他。

其實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躲避、擅長交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好惹」的能力。我建議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著力培養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這是很重要的軟實力。

三、鍛鍊身體,實力相當的時候打回去

我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初中生被一群學生圍攻,這男孩一點沒慫,在他的拳腳間,把7、8個男孩都打趴下了,這一看就是個「練家子」。

李玫瑾教授也表示,不想孩子以後被欺負,在孩子4歲開始就應該練起來。從小一定要有體力鍛鍊,孩子有了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孩子可以學遊泳、長跑、跆拳道等等這些運動。孩子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就會變得更加有自信。

當然體能上強壯了,也不可以主動去欺負別人,當面臨喜歡欺負人的孩子時,首先要讓自己與他們保持距離,然後保持目光接觸,聲音平穩直接叫出他的名字。

讓他感受到你是一個不好惹的角色,如果他依然欺負你,那就打回去。但一定要有度,保持雙手護頭,雙腳叉開這種姿勢,這樣便於保護自己,也更容易反擊。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面對霸凌,提前培養娃的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面對霸凌,提前培養娃的自我保護能力小區裡有一個孩子叫玲玲。玲玲比較好強,而且性格比較直率。她作為班上的紀律委員,每次同學們有點動靜,都會被她記下,並且交給班主任,班主任收到了名單,自然會懲罰這些不聽話的孩子。
  • 父母從小培養好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孩子更聰明
    很多父母一直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但沒有關注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邏輯思維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成績,邏輯性強的孩子也比普通孩子更快地學習知識。有邏輯的思維會讓孩子做事更有條理。我不知道您是否看過湖南衛視的《媽媽是超人》。可愛的大麟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犯罪心理學專家分析馬加爵"心理畫像"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評論。  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卻不能到現場,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現在苦於無法見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沒有辦法得到」。  隨著調查的深入,專家的缺席在某種程度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這種遺憾不僅是研究意義上的,更是社會意義上的。
  • 孩子被打後,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看看犯罪心理學專家的說法
    當孩子發生校園霸凌之後,父母第一時間應該怎樣應對呢?犯罪心理專家給出以下幾個建議:1.及時確認受傷情況在發現兒子/女兒受傷之後,雖然父母會很生氣他們被打,但第一時間真的不是先找當事人。1.從小教育孩子,要有勇敢說不面對校園欺凌,學會勇敢說不。很多校園不幸的發生,如果被欺負的學生一直忍耐不反抗,欺凌者變會肆無忌憚。一次忍耐,慢慢會成為習慣,變得不敢再反抗。所以從一開始,父母就應該培養孩子勇敢說不的勇氣。告訴孩子,自我保護為前提的武力反擊,與惡意挑釁打架是不同的。
  • 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這位犯罪心理學教授回答火了
    原標題: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這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回答火了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嗎?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做客CCTV《開講啦》節目被問及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回答:「肯定會啊!」李玫瑾教授還拿自己孫女舉例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
  • 犯罪心理學:給犯罪心理畫像
    什麼是心理要素呢,比如你覺得你了解一個人,就是說,你通過他平時的行為,認為你了解他的喜好、能力了,這個喜好和能力就是心理要素。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做了一些事,你覺得不像他做的,但就是他做的,你就會奇怪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行為,這只能說明你了解的只是他的一部分行為,不了解他犯罪的行為。就像白銀案的嫌疑人,很多認識他的人都覺得無法想像。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兮寶今天被他爸揍了,原因是他不想穿上鞋子去丟垃圾,垃圾桶離他太遠了。他不想去於是就在沙發哼唧,他爸平時見他不行動還哼遠,態度很快就變得強硬,語氣也很兇。幾乎每一次兮寶跟他爸都會因為這樣的小事而不愉快。高情商意味著具有克制衝動的能力、延遲滿足的能力、激勵自我的能力、讀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應對生活中高潮與低谷的能力。而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對情緒的認識大多數是從父母身上學會。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有時候的焦慮、崩潰,正是因為你平時表達情緒的方式在影響他。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既然知道了思辨能力這麼重要,那麼孩子從小改如何培養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一、學前階段培養思辨能力學前階段至關重要,這一階段的特徵也很明顯。從託兒所開始,課堂上老師就會給孩子很多的語言表達的機會。
  • 想讓孩子少受欺負,兒童社交能力培養,家長需掌握首因和近因效應
    但是問題來了,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後,家長也根據情況幹預解決了問題,事後是否反思一個問題:如何避免孩子與他人少發生矛盾,或者少受他人欺負呢?當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並不簡單,因為兒童社交關係能力培養,不是幾句話就可以搞定,家長們還必須要學點心理學知識,今天寒石冷月老師就結合首因和近因效應來與大家深入交流與探討。
  • 李玫瑾:要想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就要培養社交能力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孩子的"好人緣"完全取決於家長小時候如何培養,"人緣"好壞取決於社交能力,而社交能力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一項能力,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的"好人緣"取決於家長的培養世界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就曾經選取了近千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了一項跟蹤調查,其調查結果就表明:孩子小時候的社交表現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交際圈。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李玫瑾教授也給各位家長提了2個建議:1、教會孩子不欺負他人,越比你弱的越不能欺負,這是教養問題。2、家長應從小讓孩子進行體育鍛鍊,經常運動的孩子有爆發力。越有力量的孩子越不容易被人欺負。
  • 從小被灌輸3種思想的孩子,多半性格懦弱,在學校容易被欺負
    家裡小老虎,家外小綿羊,孩子在外面為什麼會變得「懦弱」呢?其實原因多半出自父母,性格懦弱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這3種思想,容易被當成「軟柿子」捏。具體是哪3種思想呢?「學會多忍耐,多寬容別人」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得寬容他人,凡事讓著別人」的人,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孩子習慣了這種思想,當自己受到欺負時,也會習慣性地忍讓對方。
  • 做個「不好惹」的女人,後半生才不會被「阿貓阿狗」欺負!
    也許從那時候開始,女人就等同於弱者,等同於好欺負。縱觀社會中各種新聞,受到傷害最多的也是女人。女人必須要認同這種命運嗎?答案當然不是,女人不是那麼容易被欺負的,也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都可以欺負的。做個「不好惹」的女人,後半生才不會被「阿貓阿狗」欺負!
  • 有償勞動——從小培養孩子對錢的概念
    上世紀末國家曾經提到過兒童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的勞動應該是義務勞動。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孩子將來都需要理財的,如果孩子成人後,還沒有單獨理財的經歷,將來還不知要浪費多少錢呢!我們自己誰沒有浪費錢的體會呢?所以,我提出,孩子從小應該體驗「有償勞動」,接觸錢的概念。
  • 李玫瑾主張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學做家務好處多,能提升孩子能力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主張: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她說:「一個人不做家事,他今後怎麼做天下事,他今天連碗都不洗,他怎麼能知道爸媽的辛苦,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家裡做家務。」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心疼和捨不得,就不讓孩子做家務了。這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 "音樂講師"OR"犯罪心理學專家"?周澄奧《我心深觸》分身有術
    剖心預警!由周澄奧飾演的男主角孔逸飛,表面上是藝術學校的音樂講師,實際上還有「犯罪心理學專家」這一隱藏身份,更有著常人不可及的神奇能力——正如劇名所寫,與他握手碰觸的瞬間,就可被他探知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而他自己在讀取別人記憶時也會導致心臟出現問題
  • 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很重要,孩子閱讀提高必備細節
    閱讀,是讓每個人受益終生的一種能力,孩子從閱讀中獲取知識、增加眼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能力比將來給孩子留下一切物質財富要寶貴得多。
  • 其實是童年沒培養社會能力,不想讓娃吃虧就這樣做
    社會能力低的孩子通常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就是不道歉,並非孩子不想道歉,而是他不會用「道歉」來解決問題,潛意識裡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道歉這個方法,被人提醒要道歉時,也不知道要說什麼,而且覺得道歉很丟臉,所以硬倔著就是不道歉。5、容易犯軸,不會處理問題,遇到問題時容易採取極端方法。
  • 14歲女孩被打視頻曝光:養女兒,就該不好惹
    因為----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這是媽媽們從小聽到大的話,如今媽媽們又拿來灌輸給自己的女兒。李玫瑾教授在《春妮的周末時光》提到,很多家庭都在很努力地把女兒往大家閨秀的方向培養:教養好、克制、自律、有禮貌。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發現,現在的孩子們都處於被過度保護的狀態,這種做法阻斷了孩子們對世界的探索,也讓孩子們喪失了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機會。所以,他就和妻子創辦了這所營地學校,鼓勵孩子們嘗試一些危險的挑戰,書名裡提到的50件危險的事兒,就是他們精選出來的,給孩子們的安全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