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民間瓷器萌發於北宋中期,古磁州在今天河北邯鄲下轄的彭城鎮和磁縣一帶。邯鄲是北宋北京大名府所在地,而大名府是北宋都城之一,在軍事、文化上都有重要地位。磁州受惠於臨近大名府之地緣便利,發展較為快速,其在文化上的表現之一就是磁州窯。經歷宋元明清諸朝窯火的焙燒,磁州瓷器更加細膩,和景德窯堪稱雙絕。河北邯鄲為了保護這一文化傳統,在2016年設立了首屆磁州窯文化藝術節,以節日慶典的方式傳承歷史和國風。
邯鄲的首屆磁州窯文化節開幕式
瓷器是中國文明的代表,在中國各地的瓷器中,最馳名的是景德瓷,能和景德瓷並稱的磁州瓷就顯得暗淡得多。宋代的磁州,在今天河北邯鄲下轄的彭城鎮和磁縣一代,該地產的瓷器品質高,人稱「南景德、北彭城」。磁州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千百年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底蘊早已浸染在磁州人的基因中,這才制出了獨特的瓷器。
景德瓷
磁州在新石器時代就萌生了文明,稱之為「磁山文化」,磁山文化已經進入了農業文明,而且當時的人已經開始製作陶土器,這可以看做制瓷的先聲。根據河北武安縣的古窯遺址可以確定,北方制瓷的重要火爐——饅頭窯在東周就出現了;三國時代,磁州叫「臨水縣」,這是磁州首次發展成人流聚居區,成為一方政治中心;北齊時代,此地在北齊都城鄴城通往軍事要地晉陽的必經之路上,該地遂出現了皇家南北響堂山石窟,所以文化產業開始繁榮起來;至宋代終於出現了民間制瓷業,磁州也發展成了民間最大的制瓷中心之一,注意這裡是民間制瓷業,而磁州的官方制瓷業在兩晉南北朝就已存在,宋代民間制瓷業興起後,官方制瓷業衰落下去。元代文化不盛,磁州龐大的制瓷業趨於衰落;明代磁州瓷開始復興,並傳承於後代。
磁州窯所在地彭城鎮
雖然制瓷歷史長,但是馬未都說磁州窯這三個字的名稱出現較晚,直到20世紀初,這三個字才被一個洋人霍布遜叫出口。
因為磁州製造的瓷器品質好,磁州瓷器儼然成了北方制瓷業的主要代表,所以大家把北方民間產的瓷器統稱磁州窯。不僅磁州產瓷,其實河南的鶴壁、登封、新密,山東的淄博以及山西的霍縣等地都產瓷,只不過這些地方的瓷器被稱為磁州窯。
磁州窯
關於磁州窯的文字記載較少,因為宋代的瓷器研究開始於南宋,代表有陸遊、周輝,他們都在南方活動,北方已經淪陷了,他們根本沒去過,所以北方最為出彩的磁州窯,反而被宋人疏忽了。直到明朝曹昭才第一次記載了磁州瓷器,他說磁州瓷器品質好的可以和定窯相媲美,但磁州瓷器無淚痕,有劃花、繡花,無裝飾者價高於定窯。
樸素的定窯
磁州瓷器的獨特就在於它重視對比,工匠多利用構圖和醒目的圖案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比如白釉配黑花,瓷器還要刻畫具體的人物花鳥魚蟲。《中國陶瓷史》說磁州窯裝飾手法達58種。
磁州瓷器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北方土壤不如景德好,但聰明的磁州人發明了一種工藝——化妝土,本地土燒成瓷器原型後,刷一層白粉,再來上釉,這層白粉就是化妝土,如同女孩子抹粉化妝。當然磁州瓷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它屬於民間瓷,它不因統治者愛好的改變和朝代的更替而大幅度改變,它保留有自己的體系,因此反而能自由地傳承。
磁州窯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它保存了文字裝飾,一般所見瓷器大多為素瓶或以繪畫裝飾,能見到純文字裝飾的瓷器可謂寥寥無幾,最著名的文字瓷是唐代長沙窯,但磁州窯居然也產文字瓷!最著名的就是忍字瓷枕,這和宋朝的政治環境還挺配。
磁州窯忍字瓷枕
得益於磁州悠久的制瓷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文化便利,當地人大多從事制瓷等相關行業的工作,可以說制瓷業養成了磁州人獨特的文化習俗,磁州很多民俗活動都和瓷器連在一起。比如祭祀是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最傳統的方式之一,各地都有自己的祭祀方式,但到了磁州,瓷器就佔據了祭祀的C位。
自宋代起,磁州不僅是瓷器的重要產地,也是最大的交易會場,剛好宋代又是商貿自由的時代,得益於交易的繁榮,磁州廟會就特別多。廟會廟會,廟前集會,那在什麼廟前集會呢?一般地方都在城隍廟等地方保護神的廟前集會,而磁州就很特別,其廟會多開辦在和燒瓷有關的廟前,著名的有火神廟、陶神廟、窯神廟、缸神廟等廟會,廟會上的主要交易對象,還是瓷器。
窯神廟
今天如果你能親自去彭城鎮老房區,就會發現老房區的房子和其他地區的房子不同,其他地區的房子一般是用磚頭、石塊壘牆,而彭城鎮老房子竟然是用一個個圓筒的匣缽堆砌而成的。這圓筒的匣缽原來是磁州人燒瓷後的廢棄料,當地人稱之為「籠盔」。
彭城的籠盔牆
籠盔,不單單是燒瓷後的廢物,它同磁州瓷一道見證了千百年的磁州制瓷史。籠盔是磁州的叫法,是為了防止燒制過程中因火窯內產生落灰、掉渣影響瓷器質量而做出的防護措施,說白了就是一個比要燒制的瓷器再大一圈的上下通氣的圓柱形大甕。要燒制瓷器,先把瓷器的原型放在中間,外圈套上籠盔,再一起送入火窯,籠盔的存在直接阻礙了火窯裡火焰和瓷器的直接接觸,減少了落灰,而籠盔又有透氣、導熱、耐高溫的特點,保證燒制溫度適宜,而且這種工具可以重複使用,直到破損為止。籠盔因此成了制瓷的必要工具,正是因為籠盔的存在,磁州窯的品質才有了保障。
籠盔
磁州窯是北方制磁業最傑出的代表,千百年的傳承沒有間斷過,今天活躍在磁州窯研究頂峰的是閆保山先生,他不僅精通繪畫,還學習儒釋道,力圖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磁州窯的製作中。2016年8月,在邯鄲市宣傳部門主持下,在彭城鎮舉辦了首屆磁州窯文化節,當時的口號是「千年窯火相傳,百代歷久彌新」。文化節的開辦,充分顯示了快速現代化社會中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欣賞、堅守和傳承。
瓷器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是中國獨特的名片,曾幾何時,文史君在某網站看過日本的手工燒瓷視頻,彈幕中飄過一些媚日分子的彩虹屁,無一例外都是日本匠心精神、傳承歷史、好正宗、這才是瓷器等,但到了中國制瓷視頻時,彈幕就成了製作工廠髒亂差、粗糙、都工業化社會了還用落後的手工等。文史君不知道這些人出於什麼目的,但崇洋媚外、揶揄自己的文化真的光榮嗎?我們承認日本某些技術比中國先進、日本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有些做得也比中國好,但我們的匠人們也在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傳統文化,對此我們真的能夠視而不見嗎?
陳玉:《磁州窯最後的守望》,《中國社會導刊》2003年。
潘慧鳴:《磁州窯籠盔文化研究》,《陶瓷研究》2020年第2期。
孫鵬宇:《邯鄲磁州窯文化區祭祀建築研究》,河北工程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