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在昆明街頭偶然遇到聽說是錢謙益常熟舊園中的「柳如是紅豆」,先生當即買下珍藏。因為這顆紅豆種子,20年後陳大師花十年心血寫下了《柳如是別傳》。據說柳如是極愛紅豆,24歲嫁給當時的文壇領袖錢謙益之後,就隨其住在常熟的別院之中,並將錢祖上在海南故宅的紅豆樹移植過來。傳說此紅豆二三十年才開一次花,結幾顆子。而今在1937年那次開花結籽之後,已有八十多年不曾開花。
關於紅豆樹的來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多情的女子,在丈夫徵邊之後,就天天守在村口的一棵大樹下眺望遠方,不問朝夕,不問寒暑。因思念的心上人,不知不覺地對著丈夫離開的方向默默流淚。丈夫戰死沙場,多情的女子漸漸流幹了淚水,流出來鮮紅的血液。血越流越濃,最後流出的就是血粒。血粒化為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相思子。因此,紅豆樹又稱為相思樹。北宋•李頎《古今詩話》記載了這個故事:
相思子圓而紅。昔有人歿於邊,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因以名之。
但相思樹最初並非是指紅豆樹。據《列異傳》(三國魏•曹丕)載:
韓憑夫妻死,作梓,號曰相思樹。
這個故事在《搜神記•韓憑夫婦》(晉•幹寶)中記載得相當詳細:戰國末年宋國的韓憑夫婦雖然遭受國國君康王的迫害,但夫妻堅貞不渝,死後遠遠相對的兩個青冢,一夜之間頂端便長出大梓樹,這樹十多天就長大到一抱粗,兩棵樹幹彎曲著互相靠近,樹根在地下互相纏繞,樹枝在上面互相交錯,一對鴛鴦鳥在樹上交頸悲鳴。因此,宋人稱其墳頭上的梓木為相思樹,相思之說也就是起於此。
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
這裡的梓木,並非指紅豆樹,應該是生長在北方的梓樹或其它樹木。紅豆樹演化為相思樹應該是始於《吳都賦》(晉•左思):「楠榴之木,相思之樹」。東漢的著名學者、訓詁學家劉熙注釋為:「相思,大樹也,其材理堅強,邪斫之則有文,亦可作器。其實赤如珊瑚,歷年不變。東冶有之」。東冶就是今天的福州。劉熙是漢末著名學者,曾久居交州,當然熟知南國的紅豆樹。因此,最早把紅豆樹作為相思樹記載下來的當屬劉熙。
紅豆入詩以詠相思,並廣為流傳,則源於王維的《相思》又名《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之後,關於紅豆便在詩詞的國度裡深深地紮下根來,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鮮豔晶瑩的相思子:
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唐•牛希濟)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溫庭筠)
交枝紅豆雨中看,為君滴盡相思血。(宋•趙崇嶓)
雙燕歸來後。相思葉底尋紅豆。(宋•陳允平)
江南紅豆樹,一葉一相思。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明末•屈大均)
內園只可載紅豆,每歲相思寄一枝。(明•王佐)
不學紅豆花,只滴相思血。(明•柳如是)
江南紅豆相思苦,歲歲花開一憶君。(清•王士禎)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院碧紗。(清•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