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我是很認真的當做正劇看的,劉濤和吳秀波的演技真是太好了,完全是實力派。全劇淚崩三次一是荀彧崔炎兩個名士死的時候,為他們魏晉風骨折服。二是曹操在高臺上唱短歌行的時候,于和偉老師真的很有魅力,完全讓我忘記他之前演劉備是什麼樣子,只知道他是一代梟雄曹操,曹操死了我都不想看下去了。 三是甄宓死的時候,司馬懿讓曹睿認郭照做娘那段。曹丕和司馬懿之間的君臣關係變化也讓人深思,每個人的表演都值得稱讚。
當然。有很多人會說很多細節跟《三國演義》對不上。我想,對於古裝劇影視改編,可以不拘泥於細節,但一定要還原那個時代的精氣神,也就是符合那個時代的人物。
魏晉三國時代,就是一個名士風流的時代,桃園三結義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關於當事人風骨的例子。同時,由於國家動蕩,有很多人寧願守志,也不願屈從曹操,當時的竹林七賢就是這樣的例子。而且,對於國家積貧積弱,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戰亂頻繁心存憂慮,都希望能憑自己的力量讓國家一統,百姓安康。而這樣的名士在魏晉的《世說新語》等著作中俯拾即是。
同時,魏晉三國時代,也是一個波譎雲起、兵不厭詐的時代,打仗的計謀層出不窮,如草船借箭、以少勝多、劉備大意失荊州等等。這樣的成語還很多很多。同時,能人異士與主公間也是各種各樣的故事在發生,例如關雲長在赤壁之戰後放走曹操,曹操殺楊修等等,有時候敵對陣營的人發生一些互相放走的故事,而有時候同一個陣營的人還互相鬥個你死我活。
以前看新三國演義,覺得于和偉老師演的劉備真像。不同以往書裡描述帶來的感覺。這個劉備讓人感受到柔中的剛。這次從軍師聯盟中看到于和偉版的曹操,更加真實。如果說新三國裡的曹操演出了三國演義的君王形象,那麼軍師聯盟裡的曹操演出了家天下的嚴父形象。作為有宏圖大志的霸主,殺伐決斷;作為一個父親,對立儲卻又猶豫不定。他不喜歡曹丕。因為自己手上沾滿鮮血。那種寡人的滋味不好受。他喜歡曹植。詩詞歌賦張口就來,有仁君之風。可是一個仁字背後的重量不是一個好心腸的人能擔得起的。古人云,殺身成仁。為了成仁可以不要自己的性命。
即便他在怎麼不喜歡曹丕,可還是選擇了曹丕。他以君王王的姿態做出了選擇,不看過程只看結果。我開始以為他是這場競技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他一個人在鼓動兩個人,兩種勢力在鬥。後來才發現他也是棋中一子。荀彧的加入讓這場鬥爭變得更具挑戰性。立長不立幼。這是規矩。這是禮法。這是仁的宗法制精神。脫離這個規則,家國的封建制度將會名不副實。曹操的心理也會有一絲念頭,要和這個觀念鬥一鬥。遊戲剛開始就要結束了。一個司馬懿,一個楊修,一個持白子,一個持黑子,對弈。曹操是裁判,也是觀眾。贏的生,輸的死。一部三國寫盡了政治的爾虞我詐,軍師聯盟則細看家國悲歡離合,所有的理想不過一句平定天下,盛世安康。
無論是奸逆梟雄曹操,還是有些急功近利的楊修,最後他們的死都讓人惋惜。曹操一生志向都在社稷,為此他可以犧牲父慈子孝的倫常,讓他的兩個兒子鬥起來,以期為江山覓得一個良君;為了天下一統,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他每次親徵沙場,65歲高齡還在沙場披荊執銳;對待大臣和百姓恩威並施,該禮賢下士時禮賢下士,該嚴厲時嚴厲,讓大臣和百姓心悅誠服,以期讓大後方穩固下來;對待大臣荀彧、郭嘉、關雲長這些人不是簡簡單單的君臣關係、敵對關係,而是以仁義知己來懷念他們;即使是劉備、孫權這樣的敵人,他也是以一個值得敬重的對手來對待他們。
演員演技是本劇最受矚目的部分。在這個小鮮肉橫行無忌,擠眉弄眼搔首弄姿就敢妄稱演技,對對口型全靠配音也敢聲稱臺詞不錯的悲哀時代,該劇中于和偉的曹操,吳秀波的司馬懿,翟天臨的楊修,王勁松的荀彧,來喜的侯吉,王力的滿寵,許還山的華佗等等一大批優秀的演員用霸氣四射、鷹視狼顧、顧盼神飛、沉穩內斂、形神兼備、不怒自寒、已臻化境來告訴我們,這才叫演技在線;用佔絕大比例的現場收音來告訴我們,這才叫臺詞功力。
而眾人互飆演技的群戲,更是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比如司馬懿法場陳冤計賺楊修,以及曹操詐出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這兩段,鏡頭內的每一個演員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表演。尤其是前一段中司馬懿顫抖的下巴,楊修心虛但故作鎮定的眼神,後一段中曹操狡詐腹黑地誘詐表情,司馬懿下意識間顯露的鷹視狼顧之相,都極為驚豔。
三國的歷史讓我們已經知道了劇情的情況下,還要百看不厭的去觀劇。因為我們永遠也不能回到三國那段動蕩的年代。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視角下去感受那段歷史,感受人性的溫度。因為人的情感和想像力充滿無限可能。對於一部作品,那些顛覆了的,可能是掩藏已久的真實感覺。這也許就是軍師聯盟所要表達的新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