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31日電(記者楊一苗、蔡馨逸)百餘臺精品劇目上演,數萬名觀眾觀看演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31日晚在西安閉幕。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放歌,一大批優秀舞臺藝術作品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藝術創作的最新成果。
中國藝術節是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向世界展示的重要平臺。藝術節舉辦期間,來自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舞臺藝術在陝西各地紛紛亮相。
在本屆藝術節的劇目展演中,包括57臺進入第十五屆文華獎終評劇目,涵蓋了京昆、地方戲、話劇、兒童劇、歌劇、舞劇、音樂劇、雜技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西安事變》《麻醉師》等10臺獲得文華大獎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是我國近年來文藝創作的精品,這些獲獎作品貼近現實生活,反映人民心聲。話劇《麻醉師》根據人民軍醫陳紹洋的事跡創作,這位好醫生從軍30多年來,完成各種麻醉7萬多例無一失誤,最終累倒在手術臺前。《麻醉師》製片人任雪迎說:「一部好的作品能夠引發共鳴,就在於它能反映大眾的心聲。」
優秀的作品取材於人民的生活,也是為人民而創作。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所有參演劇目,均有多場在基層演出的經歷。由江西歌舞劇院創排的歌劇《回家》講述了臺灣老兵思鄉回家的故事,已在全國多地演出超過百場,觀眾10餘萬人次,其中超過60%的場次都是在學校社區等基層演出。
當《回家》在藝術節的舞臺上演出當晚,工作人員給劇場每張座椅上都放了一張觀眾意見調查表。「有觀眾說,舞臺上80多歲的『母親』腳上那雙鞋有一點後跟,不符合老人的生活習慣,我們就給『母親』換上布鞋。」江西歌舞劇院院長柯亨龍說,「作為一部現實題材歌劇,我們在藝術創作上要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才能感染人、激勵人。」
作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內容,第十七屆群星獎決賽也在西安舉行。在群星獎的展演節目中,演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環衛工人、學生、軍人、殘疾人等。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課題部主任孫婧說,群眾參與度高、演員水平高、選題緊跟時代主題、作品內容貼近生活,「百姓生活百姓演」成了最突出的特色。
為創作舞蹈《廚房的味道》,主創團隊多次走進餐廳後廚體驗生活,在以前的基層巡演中也不斷根據觀眾的反饋進行修改。「這支舞蹈在基層的50多場巡演中反覆修改了6次,為的就是讓群眾產生更強的共鳴。」南京市文化館專業導演欒戈平說,為群眾創作的藝術,首先要讓他們看得懂,看得懂才能有共鳴、受歡迎,「這就需要基層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挖掘生活的細節。」
經專家評委和群眾評委嚴格評審,報經群星獎評獎委員會審定並向社會公示,最終評出《絲路歡歌》、《阿嬸合唱團》、《佔座》、《軍婚藥方》等20個獲獎作品。為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藝術發展成果,參加群星獎決賽的所有作品分赴西安、延安、榆林、渭南、銅川、鹹陽、寶雞、漢中、安康、商洛等地進行了20場惠民展演,覆蓋陝西全省,觀眾達5萬多人次。
除了降低票價外,本屆藝術節還關注特殊人群,邀請老戰士、農民工、環衛工、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場館建設者等特殊群體免費觀看演出。 節儉辦會、低價惠民也成為本屆藝術節的一大亮點。「我們將辦會的成本節約下來,用於惠民演出和補貼基層院團。在文華獎參評劇目展演中,100元以下的票價佔總票數的65%,最低票價僅20元。多場豐富多彩的群星獎作品惠民展演深入廠礦學校,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陝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說。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說:「藝術家們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實踐成果,以勇攀藝術『高峰』的新風貌、新氣象,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一批接地氣、有道德、有溫度、顯筋骨、受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當前,我國藝術事業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廣大文藝工作者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