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時候爭催迫,萌芽矩修。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出自【唐】元稹的《詠廿四節氣詩·驚蟄二月節》
《漫談傳統節日》系列第5回
今天3月5日,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你知道驚蟄的由來和意思嗎?你知道驚蟄有些什麼傳統習俗嗎?你知道驚蟄節氣需要注意哪些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驚蟄的意思和由來
「蟄」有「藏」的意思,蟄伏。驚蟄的意思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候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於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驚蟄名稱的由來
從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來立春之後這個節氣的命名並不是「驚蟄」,而是「啟蟄」。啟蟄之後才是雨水。漢景帝的父親名劉啟,漢景帝為了避開他父親的名諱,就將二十四節氣中「啟蟄」之「啟」篡改成了「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 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
漢景帝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驚蟄的傳統習俗
(一)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二)吃梨
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在陝西、山西及蘇北一帶流傳有「驚蟄吃個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驚蟄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後來,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三)蒙鼓皮
驚蟄來臨之際是伴隨著雷聲,於是古人認為驚蟄是由雷聲引起的。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雷神一手連擊天鼓,一手持錘,發出了一陣又一陣的雷聲,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驚蟄節氣需要注意
1. 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驚蟄期間,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回溫,而且是雨水增多。但這一時節,氣溫起伏較大,氣候變化多端,晝夜溫差比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時保暖。
2. 「春雷響,萬物長」,農民們常常把驚蟄時節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農民在春耕的時候,還要做好春季作物管理。因為溫暖的氣候條件,容易引起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所以要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
3. 驚蟄節氣,氣候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所以驚蟄節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不可像冬天一樣大補,應該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另外,梨,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潤肺的功效。
感恩您的閱讀,您還知道哪些關於驚蟄的,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