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華嚴宗》三

2020-12-16 劉祖清369

(第四十一段)

華嚴宗歷代祖師相傳, 以毗盧遮那(法身佛)為開法教主,別立十祖、即;普賢、文殊、馬鳴、龍樹、世親、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另有一種排法,是從杜順以下至宗密五師,稱五祖,立杜順為初祖。建有華嚴寺,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祖庭,是唐代長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位於現在西安市南十五公裡的少陵原半坡,居高臨下,俯瞰樊川。華嚴寺由初建到以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而只記有鑿原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裡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但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餘全毀。華嚴寺現存的兩座塔中,東邊的是杜順的靈骨塔、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

《心經》淺釋作者封面圖

杜順一生中,有不少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跡,受到當時僧俗的崇敬,這對他傳法十分有利。唐太宗慕其盛名,引入內宮隆禮崇敬,后妃、王族、貴臣,奉之如生佛。杜順雖是禪師,但又以華嚴為業,住靜終南山,著有《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等。杜順圓寂時,有兩隻鳥飛入房中,悲鳴哀切。杜順屍身一個月後仍肉色不變,一直有異香飄出,後起塔藏葬。

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法藏圓寂後數十年,他是中興華嚴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澄觀11歲出家,以後遍尋名山,旁求秘藏,廣學諸宗,因感華嚴的舊疏文繁義約,決心撰華嚴新疏,歷時四年撰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後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數十卷,這兩部書後合刊為《華嚴經疏鈔》,是《華嚴經》註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觀有華嚴疏主之稱。這裡說的「新疏、經疏、註疏、義鈔、疏鈔」,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證悟,對原文作的註解,讓人容易看懂,相當於現在的白話文。

華嚴寺圖片

澄觀多次奉敕譯經撰疏、入殿講經,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為天下大僧錄主持全國佛教。澄觀世壽一百零三歲圓寂,歷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觀弟子很多,其中;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外法寶、寂光,號為門下四哲。澄觀的一生以振興華嚴為目標,恢復和繼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釋和十玄宗義,並加以發揮,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說,以發揚華嚴性起的教義。由於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從而極力將華嚴思想與禪宗融通。澄觀的禪教一致、諸宗融通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華嚴宗第五代祖師是圭峰禪師,師名宗密,因住圭峰草堂寺而得名,他先師承菏澤禪師之道,後得清涼國師所撰《華嚴疏鈔》,深感快慰平生,繼承清涼師法脈。宗密禪師作沙彌時,曾學授《圓覺經》,學了以後,心地開通,義天朗耀,後為《圓覺經》作疏鈔,成一家獨步。 宗密園寂後不久,唐武宗「會昌法難」起,會昌法難是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推行的一系列「滅佛」政策,導致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的事件。唐朝立國以來,歷代君主都大力提倡信佛,佛教勢力日益膨脹。很多人為了逃避賦役,出家為僧。而寺廟土地不用納稅,僧人靠農民供養,形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大問題。加之武宗信道,因此他即位後,便開始推行滅佛政策。會昌二年至會昌六年間,佛教寺院被拆,銀兩充公,僧尼還俗,佛像被毀,經書四散。尤其是會昌五年四月頒布的敕令使滅佛達到最高峰。會昌六年,武宗信道家的神仙丹藥能長壽,服丹藥十餘日後而氣絕身亡,唐宣宗即位,重新尊佛,滅佛即告結束。

風景圖片

這次滅佛,使佛教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 天下經論銷毀殆盡,諸宗一時皆衰。至宋代,子璇重興本宗,門人淨源作疏倡導;又有道亭、觀復、師會、希迪各作五教章之註解,世稱宋代四大家。元代有普瑞、圓覺、本蒿、盤谷、文才、達益巴。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有周克復、續法等,相繼或作章疏,或「敷演」《華嚴經》(敷演意為陳述並發揮華嚴經經義)。民初復有月霞(1861~1918)創辦華嚴大學,智光、常惺、定西、慈舟、了塵等均曾就讀該院,而以常惺為主。

華嚴宗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互為因果、互為依存,在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中是最強調圓融的一派,圓融是該宗觀察認識世界的方法論、是處理一切問題的總原則,也是修行所要達到的最終境界。進而認為一切萬法都是佛智慧本體的作用或表現,均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容攝、相互平等、沒有真正的矛盾衝突、只有真正的和諧統一,正是這種真正的和諧統一才共同構成了現實世界。所以華嚴宗說「行布」法、「圓融」即在行布之內;說園融法、行布即在園融之中。「行布」意為修行從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於此五十二個位次、逐次修行成就佛道,稱為「行布」,屬於漸次法;而「圓融」是頓教法,不從漸次位上走,可在五十二個位次中的任何一個位次裡頓悟,一悟而入佛地,五十二個位次也因一悟而遍入,此名「圓融」。行布與圓融,一漸一頓,兩者互不相礙、也不相形,若以智慧觀照,行布園融都是假名而已。如此理解華嚴宗,可入華嚴覺海,圓融無量佛法盡在「事

相關焦點

  • 淺釋《華嚴宗》一
    第三十九段)三,華嚴宗;又名賢首宗。此宗依持《華嚴經》立宗,《華嚴經》為諸經之王,佛法無盡教海,都由此經流出。東晉時期,印度佛陀跋陀羅尊者在廬山時,承慧遠大師之意,回天竺求經,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回晉,翻成中文於揚州謝司空寺,共成六十卷。華嚴宗初祖是唐朝時期的杜順法師,法師俗姓杜名順,號帝心,是雍州萬年縣人。他一出生就有一位奶娘自動要求來哺乳他,滿三月後,乳娘騰空飛去。
  • 淺釋《華嚴經》二
    所以賢首宗的判教因此而得到了很多人的依從。華嚴宗的綱要是把法界分為四種、即;1,事法界、2,理法界、3,理事無礙法界、4,事事無礙法界。這四種法界,代表了對世界的不同層次的認識,其中只有事事無礙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現分別簡介於下;
  • #淺釋《法性宗》#
    (第四十三段)五,法性宗;又名<三論宗>、<空宗>、<破相宗>。什麼是法性宗呢?此宗認為;一切眾生之心並非由於斷惑而得清淨,實為本來清淨,所以眾生之心即為法性。更以般若之智,直入諸法實性,故名法性宗。什麼是三論宗呢?三論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其核心、故名三論宗。什麼是空宗呢?空以涅盤本空、實相無相;故名空宗。什麼是破相宗呢?此宗以如來藏本無一物而自然破解一切相、故名破相宗。
  • 淺釋《淨土宗》十六
    淨土宗傳承至今,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近二千年的歷史中,對弘揚淨土法門作出重大貢獻、至目前為止,共有十三人,被尊為十三代祖師。《心經》淺釋作者封面圖佛法進入中國,自開宗立派以來,宗與宗之間、派與派之間、法門與法門之間、派內見解之間,一直都有高低之爭,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善導大師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其他祖師的淨土思想是不純正的
  • 三聖寺倡印《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全24本
    三聖寺倡印《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全24本 2010年06月18日 14:42:00 布施論壇 點擊:0次 倡印精裝《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每套24本本次倡印倡印華嚴經淺釋是受到網上各位菩薩的邀請,在上海佛學書局恭請到Word文檔,正在進行簡體錯字的校對
  • 華嚴宗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順)為初祖。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華嚴經》。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
  • 求助十方大德校對《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簡體字
    求助十方大德校對《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簡體字 2010年08月11日 11:07:00 地藏論壇 點擊:0次 三聖古寺預倡印《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 華嚴宗簡介
    華嚴宗是弘揚《華嚴經》而形成的宗派。和天台宗一樣,華嚴宗也是教理既繁又玄,地道中土化的宗派。華嚴宗由於依據《華嚴經》教義立宗而得名。華嚴三祖釋法藏曾被女皇帝武則天賜名賢首大師,因而華嚴宗又稱作賢首宗。此外又因為「法界緣起」是此宗理論的出發點,故又稱法界宗。傳承統系,一般說有五祖:杜順,智儼,法藏(賢首法師),澄觀,宗密法師『圭峰禪師』。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宗的傳承(下)
    法藏大氣磅礴,總攬眾流,廣採各家之長,創立五教十宗,正式成立華嚴宗。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勞,故稱華嚴宗為賢首宗。五教: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五教的名義,發端於杜順的《華嚴五教止觀》,到了法藏才有具體的解釋,嚴密的組織。
  • 佛教隋唐四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隋唐四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0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國漢傳佛教最早創建的宗派,由於創始人智長期居住浙江天台山從而得名。這位大師一度被尊稱是「東土釋迦」,據傳說,他7歲時便能背誦《法華經》「普門品」。
  • 華嚴宗趣向於文學
    華嚴宗趣向於文學,這是因為華嚴宗是一個法相名詞的一門學科,那麼什麼是文學呢!
  • 佛教:法相宗復興華嚴宗誕生、華嚴七宗
    在唐武宗毀佛之後,法相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到日本,日本的唯識宗也建立起來,並作為南都六宗之一傳承不絕。清末,楊仁山居土到日本,帶回了法相宗的經典,之後,歐陽竟無居士創建了支那內學院,並致力於宣揚唯識,唯識學也得以重新復興。
  • 淺釋《法相宗》與玄奘大師
    (第四十二段)四,法相宗;又名<唯實宗>。 此宗祖庭為西安大慈恩寺、開宗祖師是唐代玄奘大師。大師為法驅弛,前往西域,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到達印度,大師到印度主要是想學唯識瑜伽。《心經》淺釋作者封面圖玄奘大師到印度後,依戒賢和尚為師,當地尊稱戒賢和尚為正法藏,居那蘭陀寺,座下有萬多名學徒,但玄奘大師拜戒賢和尚為師後,因聰穎異常,排位在上首十人之列。
  • 華嚴宗祖庭——長安華嚴寺
    ;三論宗祖庭——秦望嘉祥寺(初祖吉藏大師於秦望山嘉祥寺創立三論宗);密宗祖庭——西安大興善寺(初祖有三位:善無畏大師於長安菩提寺譯出重要密典《大日經》;金剛智大師及其弟子不空先後於長安慈恩寺、薦福寺、資聖寺、大薦福寺設立壇場、翻譯經典。
  • 《華嚴經》、華嚴宗、華嚴寺資料概要_佛教_鳳凰網
    一、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成道後三七日在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首菩薩宣說的自內證法門。說明了從菩薩樹立信仰到解脫成佛的修行次第。◎《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華嚴宗的主要依據經典;亦為世界佛教徒必讀的大乘經典。
  • 佛教宗派——華嚴宗
    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史略此宗傳承為杜順一智儼一法藏一澄觀一宗密。該宗推戴杜順為初祖,而實際創始人為法藏。杜順原名法順。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西北)人,嘗從因聖寺僧道珍學習禪法,後住終南山宣揚《華嚴經》。
  • 華嚴宗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該宗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主要理論觀點有:法界緣起、四法界說、六相圓融、十玄無礙、五教十宗等。「法界緣起」是華嚴宗用來解釋宇宙發生和人生現象的基本理論。「法界」有兩義:一是指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即諸法之根源,真理本身;二是指包括真如在內一切法的分類,華嚴宗所說的法界主要指第一層意思。
  • 華嚴宗基本情況_佛教_鳳凰網
    華嚴宗由於依據《華嚴經》教義立宗而得名。華嚴三祖釋法藏曾被女皇帝武則天賜名賢首大師,因而華嚴宗又稱作賢首宗。此外又因為"法界緣起"是此宗理論的出發點,故又稱法界宗。華嚴宗的傳法世系是「華嚴五祖」,即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
  • 華嚴宗代有傳承 法門龍象輩出
    如禪宗、三論宗、唯識法相宗、淨土宗等。華嚴宗依華嚴經義而立宗,倡導華嚴法界緣起無礙法門,從唐創立以來,歷代祖師大德輩出,於諸宗都有深遠影響,以時間先後,列十個代表人物。1、帝心杜順(557-640)本名法順,德行深厚,多有異謗,契悟華嚴,著有《華嚴五教止觀》、《法界觀門》等,創立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之法界三觀,為華嚴宗先驅,推為華嚴宗初祖。
  • 唯識宗,華嚴宗,「法界緣起」論
    他的長足弟子窺墓著《成唯識論述記》是這一宗的代表作,並因此而得宗名。這一宗的思想來自印度大乘法相宗,所以也叫法相宗。玄奘住過慈思寺,因寺得名,又稱慈思宗。唯識宗的最大特點是把「識」當作世界的本源。唯識宗認為「識」有八種,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前六識是感覺、知覺和思維,這些識只能起到「了別」即區別的作用和認識的作用,都比較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