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奏家周子雷老師來到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陶笛講座
2020年10月4日,由北京樂器學會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開展的器樂普及課堂特別邀請到了著名陶笛演奏家、教育家,中國樂器學會器樂文化專業委員會和北京樂器學會常務理事周子雷老師,來到北外音樂教室為同學們開展了一堂生動的大師課!
陶笛演奏家、製作家周子雷,出生於音樂之家,自幼伴著各種地方戲曲與音樂成長,隨父母居住吉林省戲曲學校教學樓11年,音樂殿堂的耳濡目染、成就了他對音樂的執著與獨特見解。周子雷老師借鑑中外陶笛的特點改研成功了實用新型中國陶笛並獲專利認證。
周老師帶來的各式陶笛
大師課上,周老師帶來的各種型制的陶笛。周老師講述了陶笛從古至今的歷史與發展,並為同學們帶來不同風格樂曲的精彩演繹。
周老師在課堂上講到古代的中國陶笛與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壎」同屬我國古代八音之「土」音。中國最早的陶土樂器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古壎,而哨口類陶土樂器,中國陝西半坡遺址出土近6000年史的「陶哨」是中國陶笛的鼻祖。由「古壎」演變而來,哨口發聲的陶製笛子有很多: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哨」;湖北監利縣出土距今4000年史的單孔陶笛;湖北申遺陶笛春秋戰國時期的「嗚嘟」;寧夏申遺陶笛「泥哇嗚」、古壎形狀加有哨口的「哨壎」「滿口壎」、各地「泥哨」等等……周老師強調這些歷史上的陶笛,大都是以陶笛發出的聲音命名的。近代的陶笛,義大利人「都那提」在以往陶笛的基礎上改革研發成10孔潛艇式ocarina,後由日本人「明田川孝」老師改革成12孔,至今在世界各地影響廣泛。
說到這幾年陶笛的發展,周老師特別自豪的從桌上拿起最大的一支陶笛,告訴同學們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陶笛。原來,這隻陶笛是周老師自己借鑑了中外陶笛特點研製成功的實用新型中國陶笛。其音域超三個八度,指法指序科學便捷,讓陶笛更具表現力。正是實用新型中國陶笛的誕生,才帶動了陶笛近幾年的飛速發展。
隨後,周老師用不同型制的陶笛為學生們先後帶來了《秋月吟》、《春江花月夜》、《千年風雅》、《牡丹亭選段》、《辛德勒名單》等不同風格的樂曲欣賞。最後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上半場的大師課。
周老師為同學們吹奏不同風格的樂曲
同學們課堂認真學習中
課堂下半場,周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關於陶笛的選購、持笛姿勢和基本的吹奏長音練習技巧,同學們在周老師的帶領下也都嘗試做了吹奏練習,課堂互動交流其樂融融。大師課的最後周老師與同學們親切的合影留念。
周老師與同學們親切合影留念
不得不說陶笛在中國的普及發展意義深遠:讓人們享受高雅藝術的同時,又能通過不同的陶笛感悟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更能促進不同地域陶笛的交流融合和進步發展,提升陶笛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親手觸及中國「陶」文化和「笛」藝術,可謂意義深遠。「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陶笛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一定會海納百川,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