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在野人五接觸的圈子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她)們熱衷於泡吧、坐咖啡館、刷影展以及出席各種跟藝術掛邊的沙龍、派對、片場、演出現場卻從未在某個專業領域供職;他們喜歡約人吃飯並在朋友面前大談特談文人、藝人、圈內人的閒聞軼事卻對作品本身的解讀與感受鮮少提及;他(她)們掌握的名詞術語以及圈內從一線到九品的人物名稱足以填滿牛津大辭典了卻從未創作出一部屬於自己的東西(「朋友圈創作」除外);他(她)們在線上、穿著上表現的思想犀利、個性前衛卻往往在工作上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世故圓滑;他(她)們嘴上聊著精神、思想、自由心裡卻在想著小資、中產、白領……
啊,說了這麼多,到底這是個什麼群體?這個群體跟「文藝青年」這個標籤又有什麼關係?再者,文藝青年跟那些學者、知識分子、藝術家又有什麼不同呢……以下推薦10部電影或許能幫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星期五文藝」上片——
1、《甜蜜的生活》(1960)
原名:La Dolce Vita國家:義大利
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
「推薦語」一群有文化,有涵養,有身份有地位的青年們,沒日沒夜地在酒吧、貧民窟、中世紀城堡、羅馬大街、別墅裡耍著,那叫一個瀟灑刺激。看來,這部電影可以當成文青理想生活指南了。
2、《放大》(1966)
原名:Blow-Up國家:義大利、英國
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推薦語」如果說《甜蜜的生活》是群體式的,那《放大》便是個體的了——它通過一個攝影師的視角,將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的青年群體面貌展現開來,從嬉皮士,到「外圍女」,到搖滾青年……其中飽含導演對同時期英國主流文化藝術所做出的虛無、荒誕的諷刺與解讀。
3、《三女性》(1977)
原名:3 Women國家:美國
導演:羅伯特·奧特曼
「推薦語」劇中的兩個好閨蜜每天打卡上班,下了班再去酒吧喝一杯,喝完回「白領公寓」搞個派對……在我看來,沒有誰比羅伯特·奧特曼能更精準更深入地將這一社會群體呈現出來的了。
4、《昨天》(2001)
原名:昨天國家:中國
導演:張揚
「推薦語」《昨天》裡的男主角確切地說更像是個「搖滾青年」,但他跟「文藝青年」有許多共性,其中之一便是愛得「抑鬱症」。就本人較主觀的一些看法:抑鬱症對某些「個體」有無病呻吟的嫌疑,屬小資病。但對一個「群體」來說,那就是社會病了,不得不引起有關人士反思。
5、《午夜巴塞隆納》(2008)
原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國家:美國、西班牙
導演:伍迪·艾倫
「推薦語」這部電影裡的「女文青」更像是那種出口成章的講師,道理和觀點一套一套的。可這些嘴上說的拿到實踐中會怎樣呢,電影故事處處理論和實踐陰差陽錯、正反顛倒、荒誕離奇,好一部諷刺喜劇。
6、《阿黛爾的生活》(2013)
原名:La vie d'Adèle國家:法國
導演:阿布戴·柯西胥
「推薦語」在我看來,法國的「文藝青年」都要成精了!他(她)們非但泡吧、拱藝術圈、造派對,還上街示威遊行、大搞性自由呢。再者,人家一出口就是「存在主義」之類的話。怎麼說呢,「阿黛爾的生活」離我們是有點遠,姑且當個極端「文青參照物」吧。
7、《無理之人》(2015)
原名:Irrational Man國家:美國
導演:伍迪·艾倫
「推薦語」還是那句話,沒誰比伍迪·艾倫更熱衷對「文青」諷刺挖苦了。電影中,當一個熱愛哲學的中產女學生看上一個被哲學所困擾的大學教授,倆人開始熱戀,可當他們關係繼續深入會導向什麼結果呢?看吧,又是一個表裡不一,陰差陽錯的荒誕故事。隱藏在藝術哲學表象下的人性讓人大開眼界。
8、《絕美之城》(2013)
原名:La grande Bellezza國家:義大利
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推薦語」這幾乎可以作為一部給城市中產文藝工作者立傳的電影了!同時,把電影畫面的「絕美」跟電影人物思想的空虛做對比,那諷刺也算空前的了。
9、《方形》(2017)
原名:The Square國家:瑞典
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
「推薦語」大部分藝術都會被披掛上一層善良與華麗的外衣,而大眾往往忽略一點,那就是大眾藝術跟「上流社會」的緊密關係。這部電影深層次地揭露了這種偽善與其內在隱藏的醜陋。電影中的很多細節值得我們思考品味,值得多看。
10、《伯德小姐》(2017)
原名:Lady Bird國家:美國
導演:格蕾塔·葛韋格
「推薦語」如果說法國文青是極端精緻的參照物,那美國文青就是極端重口味的參照我了。不管怎麼說,最後拿這部《伯德小姐》做尾,旨在表明筆者一點不成熟的觀點:
文青也好、搖青也罷,他們終歸骨子裡還是懷著一個永不磨滅的「美國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