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給其父親的家書中,談到自己的弟弟參加考試及讀書時,有一番話,看似平實簡單,其實個中意味,頗值得研讀品味:「四弟、六弟考試,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憤讀書為主。」「溫經須先窮一經,一經通後,再治他經,切不可兼營並鶩,一無所得。」
曾國藩對自家弟子的成長始終很關心,家書中每每予以耐心指導、點撥,其情殷殷,甚是溫暖。他關於考試與讀書的兩個觀點,雖然過去一百多年了,但其對今天的大多數中學生如何正確面對考試與讀書頗有借鑑價值。
辯證地對待考試與學習的關係。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憤讀書為主。對於學子而言,考試是很重要的,對成績的態度,那可是牽腸掛肚的,是容易坐臥不安的。而他只是淡淡寫了六個字:「不足喜,不足憂」,然後把側重點都放在了「總以發奮讀書為主」這一句上。其實這裡面就蘊含著一個辯證關係,考試成績如何是由讀書的發憤程度決定的,考試只是一個結果,讀書其實一個過程,發奮則體現的是一個程度。不讀書,考試成績不可能好,讀書而不勤奮、不發憤,那就肯定沒有好成績,那麼是喜是憂,何必放在心上?假設你自己感覺讀書已經是發憤了,考試成績還不好,只能說明發憤的程度還不夠,讀書的火候還欠缺,那就老老實實「總以發奮讀書為主」吧。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深奧,但是道理歸道理,所謂「知易行難」就說明了,我們很多人不僅僅是學生,在很多時候要把自己知道明了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並且持之以恆,是往往做不到了。或者說眼高手低罷了。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能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其實曾國藩關於考試與讀書的這句論述,已經包含這些意思了。不過無論如何,如果連知道都做不到,那就不可能說什麼見之於行動了。所以,作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琢磨、感悟所學知識的奧妙,還要學會琢磨、感悟學習過程的奧妙,以此來學會琢磨、感悟人生的道理,逐步學會辯證的思維方式,包括聯繫觀的觀點、矛盾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等,使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思考、思想,使自己的智力、情感、心理、精神等都得到不斷提升。
關於讀書之法,或者學習之法,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很多同學會說,每天的功課作業多得應付不過來,疲憊不堪,身心交瘁,成績總是提高不大,高考備考真是太難了。我們一起品一品曾國藩關於讀書學習的論述:「溫經須先窮一經,一經通後,再治他經,切不可兼營並鶩,一無所得。」,展開來說就是:溫習經書要先千方百計、竭盡全力的研讀透一種經書,對其中的知識與思想學得很透徹了以後,再治其它的經書,切不可兼營並鶩,否則就會一無所得。他這句話是不是點中了有些同學那種備考時窮於應付的迷茫之感?
讀書學習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學習中的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要打殲滅戰,不能搞擊潰戰,防止將各學科知識或學科知識中的各個知識點都做得半生不熟,成了夾生飯。這樣必然是忙忙碌碌,疲憊不堪,最終一無所獲。其實高中課本中就是那麼些問題,如果平均到每天,也就是說,每天搞明白一個問題,備考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了。而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後到了高三,就必然會產生「蝨子多了,無從下手」的感覺。因此,曾國藩的這句關於讀書的論述,也告誡自己的子弟們,學習要專心,要心無旁篤,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淺嘗輒止,也啟迪後來人在學習、生活中認真琢磨,吸收消化,注意方法方式,運用到自己的高考備考中來,運用到各學科知識的學習上來,若此必定會化繁為簡,穩步提升。
同時,曾國藩作為立功立德立言的歷史名人,在論述讀書時用詞也是很有用心。其中的「溫」,是指重新學習已學過的知識,而且要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將知識學會學懂,不要等全忘記了再重新開始。其中的「窮」,意思是窮盡,指在金錢或者物質上很貧瘠。就是在讀書學習時竭盡全力,用儘自己所有的熱情與方法。其中的「治」,從水從臺(胎的本字)。自水的初始處、基礎、細小處開始,以水的特徵為法,進行的修整、疏通,是為治。讀書要治,就是要從一開始就扎紮實實,精度深究,不能馬馬虎虎,不能水過地皮溼。其中的「鶩」,本意是指鴨子,引申意思是指追求。鶩,就是心思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並鶩,就是不專心致志。由此可見,曾國藩在家庭教育上是用心之切,用情之深!令人擊節!
閱讀大家之高論,讀之、品之、思之,總是回味無窮,啟迪良多。以此分享,歡迎交流。
註:原創作品。歡迎關注。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