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東:曾國藩如何看考試與讀書的關係

2020-12-12 校園心語

曾國藩在給其父親的家書中,談到自己的弟弟參加考試及讀書時,有一番話,看似平實簡單,其實個中意味,頗值得研讀品味:「四弟、六弟考試,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憤讀書為主。」「溫經須先窮一經,一經通後,再治他經,切不可兼營並鶩,一無所得。」

曾國藩對自家弟子的成長始終很關心,家書中每每予以耐心指導、點撥,其情殷殷,甚是溫暖。他關於考試與讀書的兩個觀點,雖然過去一百多年了,但其對今天的大多數中學生如何正確面對考試與讀書頗有借鑑價值。

辯證地對待考試與學習的關係。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憤讀書為主。對於學子而言,考試是很重要的,對成績的態度,那可是牽腸掛肚的,是容易坐臥不安的。而他只是淡淡寫了六個字:「不足喜,不足憂」,然後把側重點都放在了「總以發奮讀書為主」這一句上。其實這裡面就蘊含著一個辯證關係,考試成績如何是由讀書的發憤程度決定的,考試只是一個結果,讀書其實一個過程,發奮則體現的是一個程度。不讀書,考試成績不可能好,讀書而不勤奮、不發憤,那就肯定沒有好成績,那麼是喜是憂,何必放在心上?假設你自己感覺讀書已經是發憤了,考試成績還不好,只能說明發憤的程度還不夠,讀書的火候還欠缺,那就老老實實「總以發奮讀書為主」吧。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深奧,但是道理歸道理,所謂「知易行難」就說明了,我們很多人不僅僅是學生,在很多時候要把自己知道明了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並且持之以恆,是往往做不到了。或者說眼高手低罷了。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能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其實曾國藩關於考試與讀書的這句論述,已經包含這些意思了。不過無論如何,如果連知道都做不到,那就不可能說什麼見之於行動了。所以,作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琢磨、感悟所學知識的奧妙,還要學會琢磨、感悟學習過程的奧妙,以此來學會琢磨、感悟人生的道理,逐步學會辯證的思維方式,包括聯繫觀的觀點、矛盾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等,使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思考、思想,使自己的智力、情感、心理、精神等都得到不斷提升。

關於讀書之法,或者學習之法,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很多同學會說,每天的功課作業多得應付不過來,疲憊不堪,身心交瘁,成績總是提高不大,高考備考真是太難了。我們一起品一品曾國藩關於讀書學習的論述:「溫經須先窮一經,一經通後,再治他經,切不可兼營並鶩,一無所得。」,展開來說就是:溫習經書要先千方百計、竭盡全力的研讀透一種經書,對其中的知識與思想學得很透徹了以後,再治其它的經書,切不可兼營並鶩,否則就會一無所得。他這句話是不是點中了有些同學那種備考時窮於應付的迷茫之感?

讀書學習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學習中的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要打殲滅戰,不能搞擊潰戰,防止將各學科知識或學科知識中的各個知識點都做得半生不熟,成了夾生飯。這樣必然是忙忙碌碌,疲憊不堪,最終一無所獲。其實高中課本中就是那麼些問題,如果平均到每天,也就是說,每天搞明白一個問題,備考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了。而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後到了高三,就必然會產生「蝨子多了,無從下手」的感覺。因此,曾國藩的這句關於讀書的論述,也告誡自己的子弟們,學習要專心,要心無旁篤,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淺嘗輒止,也啟迪後來人在學習、生活中認真琢磨,吸收消化,注意方法方式,運用到自己的高考備考中來,運用到各學科知識的學習上來,若此必定會化繁為簡,穩步提升。

同時,曾國藩作為立功立德立言的歷史名人,在論述讀書時用詞也是很有用心。其中的「溫」,是指重新學習已學過的知識,而且要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將知識學會學懂,不要等全忘記了再重新開始。其中的「窮」,意思是窮盡,指在金錢或者物質上很貧瘠。就是在讀書學習時竭盡全力,用儘自己所有的熱情與方法。其中的「治」,從水從臺(胎的本字)。自水的初始處、基礎、細小處開始,以水的特徵為法,進行的修整、疏通,是為治。讀書要治,就是要從一開始就扎紮實實,精度深究,不能馬馬虎虎,不能水過地皮溼。其中的「鶩」,本意是指鴨子,引申意思是指追求。鶩,就是心思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並鶩,就是不專心致志。由此可見,曾國藩在家庭教育上是用心之切,用情之深!令人擊節!

閱讀大家之高論,讀之、品之、思之,總是回味無窮,啟迪良多。以此分享,歡迎交流。

註:原創作品。歡迎關注。嚴禁抄襲。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他又說: 「爾既看《史記》,則斷不可看他書。功課無一定呆法,但須專耳。」他還說:「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之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這裡是說治學必須要專一,要做到持之以恆,才能把一本書學精學透。在家書中,曾國藩還以自己作詩和寫字的心得勸誡弟弟必須持之以恆。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他又說:「爾既看《史記》,則斷不可看他書。功課無一定呆法,但須專耳。」他還說:「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之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這裡是說治學必須要專一,要做到持之以恆,才能把一本書學精學透。在家書中,曾國藩還以自己作詩和寫字的心得勸誡弟弟必須持之以恆。他說:「爾要學詩,先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先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這是學詩的方法。
  • 曾國藩如何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同時曾國藩的天賦不高,甚至稱得上笨,單單秀才都考了六次。但是,他卻通過讀書,一步步從秀才奮鬥為進士,從進士被點為翰林。可以說,曾國藩抓住一切讀書的機會,死前一日猶手不釋卷。醒後不沾戀;四是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五是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是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七是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是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九是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十是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
  • 曾國藩:讀書自省,讀書養性
    晚上曾國藩用功讀書,那人又嫌吵,他就低聲默誦。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竟說是他搶了自己的好運,如此胡攪蠻纏自然遭到大家的指責,而曾國藩卻和顏悅色,勸息眾人,如同無事一般。曾國藩考中舉人後新的人生目標是進京城考進士,但初次進京會試卻落榜了。因為第二年還有一場恩科考試,於是他就留在北京讀書迎考,結果再次名落孫山。在北京期間他對韓愈的文章情有獨鍾,感到遺憾的是沒有讀完《二十三史》。
  • 曾國藩:讀書自省,讀書養性
    晚上曾國藩用功讀書,那人又嫌吵,他就低聲默誦。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竟說是他搶了自己的好運,如此胡攪蠻纏自然遭到大家的指責,而曾國藩卻和顏悅色,勸息眾人,如同無事一般。 曾國藩考中舉人後新的人生目標是進京城考進士,但初次進京會試卻落榜了。因為第二年還有一場恩科考試,於是他就留在北京讀書迎考,結果再次名落孫山。
  • 無一日不讀書的曾國藩
    而人的精神世界,則需要靠讀書來增強。    今天,聽酈波老師百家講壇上《評說曾國藩家訓》的第二講《無一日不讀書》,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對讀書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    酈波老師在介紹了曾國藩的儒家信仰之後,講述了曾國藩堅持了一生的一個習慣,那就是「無一日不讀書。」
  • 曾國藩談讀書:讀書的訣竅在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發現家裡後輩體質虛弱,讀書不太長進,所以寫下了一封家書,勸誡後輩們好好讀書,並給他們分享了讀書的方法:看書求速,讀書求熟,習字有恆,作文苦思。一、讀書要開闊視野,所以要多看速看這一點曾國藩是告誡後輩要多看書,多看新書,而且看新書時要講究一個速度,讀書是為了開拓眼界,速讀多讀才能讓視野不斷開闊,及時跟上社會變化,不要脫節。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顯然一個有志之人只要立了志向,就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夠找到讀書的樂趣。一個胸懷遠大志向的讀書人,儘管對知識和真理有一種鍥而不捨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讀書來說,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簡單的讀書,曾國藩卻並不這樣認為,他把讀書的方法,分為看、讀、寫、作四個步驟。他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顯然一個有志之人只要立了志向,就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夠找到讀書的樂趣。一個胸懷遠大志向的讀書人,儘管對知識和真理有一種鍥而不捨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讀書來說,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簡單的讀書,曾國藩卻並不這樣認為,他把讀書的方法,分為看、讀、寫、作四個步驟。他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曾國藩堅持讀書計劃 每天讀一卷《資治通鑑》
    一則他本身的經歷有說服力,能在殘酷的科舉考試中考上進士,讀書不會少到哪裡去;二則他在學問上有所樹立,尤其是將桐城派文章發揚光大,自立湘鄉派,也算一代文學大家。再說他的家書,也成為倡導讀書的典範,要說曾國藩沒讀書,怎麼都說不過去。  然而,老曾卻在家書中,感嘆自己讀書不多,希望後輩吸取他的教訓,這是怎麼回事?
  • 讀書:從「笨小孩」到「一代大儒」的轉變,曾國藩如何靠讀書逆襲
    曾國藩酷愛讀書,他曾說:「不可一日不讀書。」曾國藩讀書習慣的養成,得益於曾家的家風傳承。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曾立下宏願:曾家要「耕讀傳家」,他全力支持曾國藩的父親讀書。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雖在讀書上沒有太大成就,但他對曾國藩的教導卻很用心。
  • 曾國藩:讀書有三個要訣,學會受益
    曾國藩(1811—1872年),諡號「文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中國近代史上極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的成功,莫不與他「虛心涵泳」地讀書、「切己體察」地實踐密不可分。曾國藩認為:只要立志苦讀,欲為孔孟,就必成孔孟。他在《曾文正公家書》中總結出來的「三字訣」,至今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 曾國藩:讀書治學,修德、明理、得道
    曾國藩在鹹豐八年( 1858 年) 七月二十一日寫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談及看、讀、寫、作的四字讀書之法,並由此進一步分析了讀書之法與做人之道的關係。他說: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國藩還通過具體的事例和自身體認詳細解讀了什麼是看、讀、寫、作,如何看、讀、寫、作,曾國藩首先把看和讀結合起來分析,解答了看什麼、怎麼看、讀什麼、怎麼讀、寫什麼、如何寫等問題。
  • 曾國藩:讀書治學,修德、明理、得道
    看、讀、寫、作曾國藩在鹹豐八年( 1858 年) 七月二十一日寫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談及看、讀、寫、作的四字讀書之法,並由此進一步分析了讀書之法與做人之道的關係。他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從普通百姓到清末名臣,曾國藩告訴你讀書如何改變命運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曾國藩學習,他曾說&34;,讀書在曾國藩的成長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裡,我們主要談一下曾國藩的讀書之道,看看他是怎樣通過讀書,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孩子成為一代偉大的聖人。讀書。這和我們現在的高考很相似,許多農村的孩子通過考試考入好大學,進入城市工作、生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幾乎是他們唯一的也是比較公平的出路。曾國藩到了北京之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因為他跟別人相比有很大差距,發現自己沒怎麼讀過書,於是,他開始認真研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他要洗刷身上的鄙俗之氣,勵志做聖人。他通過讀書,開闊了視野,找出自己身上的缺點,逐漸改正過來。
  • 杯水風波:曾國藩如何處理兄弟關係?
    杯水風波:曾國藩如何處理兄弟關係?字溫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國藩父親曾麟書的第三子,因為出繼為叔父曾驥雲之子。後戰死於三河鎮。一說於廬山道觀外採藥時失足跌下山崖而死。曾國荃:1824-1890。字沅甫,號叔純,是曾國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稱「曾老九」。曾國葆:1828-1862。字季洪。後更名貞幹。是曾國藩五弟。病逝於軍中。在五兄弟中,曾國藩和曾國荃關係最近。
  • 曾國藩: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作者 | 齋竹書簡(孔網店鋪:陽萬強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曾國藩: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我們常說「富貴之家」,何為「富」?何為「貴」?簡單說,富是物質上的,而貴是精神上的。想要貴,必須通過讀書。【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曾國藩說:「吾不願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
  • 曾國藩教兒子的讀書之道
    這讀書到底有沒有訣竅呢?」 曾國藩常常有感《漢書》、《道德經》、《資治通鑑》等古籍對他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他開闢了人生的光輝大道。但是這些古籍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像天書,讀了武林秘籍,也練不成絕世高手。 這時,曾國藩決定對兒子傾受畢身受用的讀書法,他摸了摸鬍子說:「讀書的訣竅在於看、讀、寫、作四字緊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
  • 讀書如何才能做到較高境界?曾國藩強調「涵泳」!
    讀書是獲取知識提高修養最好的渠道。但是讀一樣的書,但效果不一樣,是智力的問題嗎?不,讀書是分境界的。曾國藩的父親一生讀書卻沒考取功名。為什麼曾國藩成功了?因為他有一個讀書的秘訣:「涵泳」。曾國藩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習的時候,要以「涵泳」二字為求取學問的核心。所謂「涵泳」就是讀書沉浸、沉潛其中,反覆玩味和推敲,達到深入領會。
  •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內容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可以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可以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捨……第一,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