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王彤旭)從事健康照護、養老護理、家政服務以及嬰幼兒照護等康養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工作質量,直接關係到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而與此同時,從業者數量不足、職業技能水平不高等實際問題日益突出,亟待解決。
為此,人社部、民政部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文件,組織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康養計劃),目標是在2020-2022年,培養培訓各類康養服務人員500萬人次,其中養老護理員200萬人次以上,為民眾的需求「兜底」。那麼,在行業供不應求的背後,康養服務從業者的入行意願如何呢?在採訪過程中,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社會地位不高、自我認同感低、與僱主難相處等均是「勸退」從業者的原因。
從業者:社會地位不高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
「第二次入戶後,我下決心不再做月嫂了。」不久前剛從南昌市某家政公司離職的周阿姨對中國商報記者說。
周阿姨告訴記者,入戶期間,她負責一家三口一日三餐、照顧孩子,晚上也要繼續帶孩子。「這本就是我的工作,自然無可厚非。但白天不得閒,晚上確實很疲憊。有一天夜裡孩子醒了哭鬧,我沒能馬上聽見,女主人路過門口聽到孩子的哭聲立刻把我叫醒,非常嚴厲地指責我沒有用心照顧孩子」。
「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我也因此心情鬱結,但考慮到產婦正處於月子階段就沒有立即辭職。在期滿結算工錢時,我的工資從7000元變成了6500元,理由是工作表現不佳。這讓我覺得挺委屈的,辛苦工作卻沒有受到應得的理解和回報。」周阿姨說,「不少同行都跟我有同感」。
「不少僱主有『花錢僱保姆就是伺候自己』的想法,因此一定要把保姆用到極致,這一點在老年僱主中更明顯。」現在北京市某家政公司就職的張阿姨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之前入戶照顧過一名老人,讓我出門代買生活用品後,回來要當著我的面仔細地核實金額,生怕我私吞。擦完地後腰酸,我本想休息一會兒,老人又立刻讓我去洗衣服,總之就是不能閒下來。但是我的月薪卻不足5000元,付出和回報難成正比。因此目前的現狀是大家的從業意願很低,肯留下來的年齡也普遍偏大。」張阿姨表示。
「另一方面,雖不乏有經驗的從業者,能將心比心地對待老年人,並通過觀察他們的性格和喜好達成有效溝通。但也有部分從業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和素養,導致難與老人和諧相處,甚至虐待老人。這些害群之馬也使外界對我們產生了刻板印象,從而惡性循環。」張阿姨說。
家政專業大學生:對本專業缺乏認同感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在談及康養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時,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也指出,從業人員的老齡化趨勢明顯,急需補充新人、年輕人。
事實上,為從源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質量、擴容從業隊伍,國務院辦公廳於2019年6月16日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支持每個省份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據了解,2019年共有72所高職院校增設家政專業。但是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家政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入行意願並不高。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家政學專業應屆畢業生張璐(化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雖然找本專業的工作很容易,但選擇留在行業內發展的同學特別少,絕大多數都選擇了跨專業考研。「家政的範疇很廣,在日常學習中,我們接觸的學科門類也十分多,但都是淺嘗輒止,就導致樣樣都不精通,也因此對本專業缺乏認同感。」張璐表示。
「我曾立志進入家政行業,所以在本科階段實習過多次:在知名家政公司從事過新媒體運營;嘗試過任職家政經理人,負責家政服務員的管理、籤單與回訪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我發現我的工作內容與本科所學關係不大,且與我的期待相去甚遠,因此我決定繼續深造。」現在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就讀的李茗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家政學是以人類家庭生活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指導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感情倫理生活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十分豐富和複雜。國內家政學起步較晚,目前尚處於摸索階段,有許多亟待優化和完善之處。因此我當前的目標是把知識學精,將來回國為家政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李茗說。
針對從業意願低、職業素養和技能等不足的現狀,前述康養計劃提出,堅持培訓先行、人人持證,大規模、高質量開展康養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現在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實訓基地,在全國建成十個以上國家級(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強職業標準、培訓師資和教材建設,不斷提升康養培訓基礎能力。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