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南昌市委關於制定南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我市「十四五」發展藍圖,錨定了英雄城未來發展的新航向。
「十四五」期間,南昌要在「作示範、勇爭先」上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充分彰顯省會擔當,圍繞「富有創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嚮往的中國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願景,努力打造國際先進位造業集聚區、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全國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全國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驗區、國家現代流通體系重要樞紐。
讓我們透過一個個新詞、一組組數據,觸摸南昌「十四五」發展的目標和行動,感受未來發展的強勁脈搏。
「活力」和「魅力」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努力讓南昌「富有創新活力和文化魅力」。
「新城」和「名城」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綠色崛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令人嚮往的「中國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願景。
「四區一樞紐」
今後五年,南昌將努力打造國際先進位造業集聚區、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全國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全國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驗區、國家現代流通體系重要樞紐。
「五個一流」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城市的位次前移,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高收入地區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方陣」,發展態勢力爭達到全國一流。
改革開放開創新境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內陸高水平雙向開放高地基本成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基本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建立,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城市功能品質實現新跨越,公共服務日臻便利,基礎設施日益健全,歷史文脈接替延續,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基本建成,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全國省會城市一流水平。
市域治理譜寫新篇章,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平安南昌建設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五型」政府加快建設,政府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成效穩居全國一流。
創新驅動迸發新勢能,科技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創新體系基本完善,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建成創新型城市,進一步強化南昌在全省創新「頭雁」地位,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五個高地」
市場化改革持續走深走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市場主體充滿活力,內陸高水平雙向開放高地基本成型。
實施國家級創新平臺攻堅行動,努力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打造區域科技創新孵化載體高地,加快推進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建設,強化創新鏈產業鏈精準對接,充分整合省內創新資源,爭取設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
抓住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機遇,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深入實施「三請三回」「三企入贛」行動,聚焦重點地區、主導產業、頭部企業,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精準招商、專業招商,著力打造中部地區投資高地。
緊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發達地區產業外溢、央企「二次布局」、大企業「二次創業」戰略機遇,積極對接產業轉移,打造中部地區產業承接新高地。
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探索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深化普職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引導職業院校向職教城聚集,打造全國一流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高地。
透過這些數據,南昌未來發展的藍圖清晰可見。我市圍繞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改革攻堅、開放提升、擴大內需、城鄉融合、大南昌都市圈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發展要求和重大舉措。這些目標和任務,立足南昌所處發展階段,積極回應全市人民期待,充分體現南昌特色。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努力展現南昌作為,在新發展格局中彰顯省會擔當。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南昌高質量發展大廈建立在堅實的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基礎之上,不斷開創「五城」建設新局面,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南昌日報記者 賴海榮)
【來源:南昌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