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英國王室而言,最為聞名於世的莫過於英帝國王冠了,這個打造於1838年的維多利亞時期的王冠,上面所鑲嵌的每一顆寶石,都是是整個英國漫長歷史的見證者。
英帝國王冠的歷史文化價值的體現遠遠大於其作為財寶的價值,根據資料顯示,整個王冠鑲嵌的珍珠,都原屬於伊莉莎白一世女王,這位都澤王朝最後的統治者,是英帝國君主專制歷史中最為輝煌而強盛的;藍寶石十分古老,則屬於懺悔者愛德華,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王朝時期的君主;最大的磚石-非洲之星,源自1905年的非洲礦山,關於對它的切割,還有許多小趣聞;不過真正有趣的是鑲嵌在王冠正中的「黑太子紅寶石」。
1367年,黑太子愛德華熱衷於幹涉西班牙政治,並支持佩德羅一世為卡斯提爾國王,可能是在這個時期,為了獲取黑太子愛德華的支持,佩德羅一世將這枚紅寶石作為禮物贈予了英帝國。而後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王室的珍寶短暫的流離民間,在查理二世復闢後,方才回歸。
然而這顆被稱為「黑太子紅寶石」的石頭,卻在近代以來被鑑定為尖晶石,著實令人意外!為什麼尖晶石會被誤認為紅寶石呢?其實,一般用於寶石鑲嵌的尖晶石,大多數是紅色尖晶石,而紅色尖晶石與紅寶石十分相似,在一些地區出產的寶石級尖晶石,往往也與紅寶石相伴相生。
尤其在古代,只能通過眼觀、稱重等簡單的物理手法,加上鑑定師的個人經驗判斷,天然的尖晶石就很容易被判斷成紅寶石,而被流通出去了。甚至在當時的歐洲,尖晶石優於其物理化學穩定,硬度高,顏色豐富多彩,而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到了近代,隨著檢定標準訂立,檢測設備越發進步,尖晶石與紅寶石的區別才漸漸明晰起來,紅寶石有二色性,顏色不均勻,有絲絹狀包裹體。尖晶石是均質體,無二色性,顏色均勻,固態包體為八面體。另外在光學特性上,紅寶石的折射率為1.76~1.78,而尖晶石通常是1.718左右;紅寶石和尖晶石的硬度分別是9和7;寶石的硬度越高,折射率越大,視覺效果上就會更加明亮。也由此,才將紅寶石與尖晶石逐步區分開來。
也難免當時的英國會將其判斷為紅寶石,由此看來,也是情有可原的了。但不管怎麼說,這樣一件充滿了故事的王冠,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早就遠遠超過了寶石的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