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女人「下南洋」故事搬上粵劇舞臺!現代粵劇《紅頭巾》成功首演

2020-09-03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彥蘭
圖/廣東粵劇院提供

歷時三年,易稿十餘次,廣東佛山三水女人下南洋故事終於被搬上粵劇舞臺。8月24日晚,現代粵劇《紅頭巾》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演。該劇採用倒敘方式娓娓道來,感人至深,看哭了不少現場觀眾。

據悉,該劇首場演出後,還將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連續上演直至月底。其中,8月25、28、29日晚主演為曾小敏、岑海雁、朱紅星、唐思果、翟春燕、冼鑑棠;8月30、31日晚主演為梁曉瑩、嚴金鳳、朱曉琪、莫偉英、梁妙婷、冼鑑棠。

曾小敏(中)在劇中飾演女一號「帶好」

再現「紅頭巾」謀生往事

現代粵劇《紅頭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廣東粵劇院演出,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和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文藝精品扶持項目。

現代粵劇《紅頭巾》劇照

現代粵劇《紅頭巾》由國家一級導演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導演莫非編劇;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主演。該劇描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初,災荒年間,三水女人盧帶好、阿月和阿麗姐妹結群去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舊時往事。

她們離鄉別井在新加坡從事最辛苦的工地工,戴起「紅頭巾」,默默地承擔命運多舛的所有苦難和悲歡離合,始終溫婉善良堅韌隱忍地彼此包容、溫暖、守護,甚至生死以託地印證了對家國、對親人、對姐妹之間最質樸的真、善、美。而「紅頭巾」這代表勤勞奉獻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的稱謂,最終載進了新加坡的歷史,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重。

展示中國人民的優良品格

「紅頭巾」們不屈服於命運,下南洋謀生,從事苦累的建築行業,但為了家和國,她們把勞動所得省吃儉用支持家人。她們經歷了戰爭年代,忍受了失去至親的痛楚,逃出了日寇的魔爪,捱到了新中國成立,終於過上幸福的晚年。

「劇中主人公『帶好』這個名字,把某種啟示、某種擔當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親切地給予了集體的文化認知——在那樣艱難困苦的年月裡,『帶好』們堅韌地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族的生存,默默地以辛酸的血汗承擔著整個家族的興衰。」該劇導演張曼君表示:「她們唯一的念想就是給家人、給子孫、給那個生她養她的土地、給這個國家帶來好!這應該是創演粵劇《紅頭巾》人格之美、精神之美的一個最好詮釋。」

劇中飾演女一號「帶好」的曾小敏在首演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的太祖母也是『紅頭巾』,這個戲對於我來說更有著特別的感情。『紅頭巾』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精神,是中國人民的優良品格,是中國精神在世界的一種展示和認可。謝幕時,我看到好多觀眾邊鼓掌邊眼淚,說明觀眾被這齣戲深深打動了。」

記者在該劇首演現場看到,很多觀眾眼泛淚光鼓掌叫好。一位從佛山三水專程趕來的觀眾說:「『紅頭巾』是我們三水特有的歷史現象,故事很感人!這個戲讓我真正體會到女性是多麼的偉大。」

現代粵劇《紅頭巾》劇照

現代粵劇《紅頭巾》劇照

現代粵劇《紅頭巾》劇照

不同藝術元素創造新觀感

現代粵劇《紅頭巾》所呈現出的寫意舞美是一大亮點。該劇將舞臺打造出充滿詩意的、抒情的氛圍,讓觀眾在看戲聽戲的同時,很自然地、感同身受地融入到人物所處的環境中。

此外,該劇還大膽運用創新手法,除了粵劇傳統的唱腔和身段,還結合了西方音樂劇的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不同的藝術元素,特別是「船底艙」、「建築工地」、「走難」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讓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達,再結合獨有濃鬱粵味的粵劇唱腔,讓觀眾在享受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的同時有了更現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耳目為之一新。

資深戲迷張女士觀後感言:「很喜歡劇中那幾段Rap,詼諧律動,起到了調整節奏、迅速交代劇情的作用。一個本來心酸的故事,穿插這樣的說唱,對觀眾心態也是一個調整。」(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審籤 | 魏禮園

實習生 | 陳怡晴

相關焦點

  • 三水女性傳奇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娘家成功演出
    9月20日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佛山市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成功演出,動人的故事、寫意的舞臺、精湛的演繹令現場800多名觀眾大過戲癮。謝幕時,觀眾眼泛淚光報以久久不息的掌聲,不少觀眾久久不願離場。
  • 一部「紅頭巾」的史詩!粵劇《紅頭巾》詩意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
    現代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擔綱主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一群為了祖國和家人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立」上了舞臺,感動了觀眾。謝幕時,不少觀眾邊鼓掌邊落淚。
  • 曾小敏擔綱粵劇《紅頭巾》8月24日首演,致敬三水女人「下南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彥蘭圖/廣東省粵劇院粵劇戲迷又有新戲睇!粵劇《紅頭巾》將於8月24日19:30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粵劇《紅頭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廣東粵劇院演出。
  • 粵劇《紅頭巾》成功首演
    作者:廣東粵劇院 來源:中國粵劇網 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廣東粵劇院演出,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和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文藝精品扶持項目的現代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演。
  • 昨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成功演出!三水發布持續送票中
    該劇已於8月24-31日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輪演出六場,收穫好評如潮。此次正式回到紅頭巾發源地三水演出,於9月20日至23日連演4場。據了解,粵劇《紅頭巾》還計劃於年內晉京演出。李東攝舞臺上,簡約的水線,嶺南特色的背景,映襯的是紅頭巾女人們歷盡苦難下南洋的悲喜交集,大時代裡一個又一個微弱無名的身影猶如一場身不由己卻又是承起自我的命運擺渡。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從「船艙」翻滾到「消毒」上岸,從阿媽「哭子」,到帶好痛失情郎的「盲婚」對拜,以及集體「走難」、「惠姐」中彈離世等感人場景,無不挑動著觀眾的神經,觸動著觀眾的心靈。
  • 粵劇《紅頭巾》三水開演,超800名市民觀看
    「『帶好』回娘家了,這群三水婦女真美!」昨晚8時,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上演,再現100年前三水婦女「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往事,不少觀眾眼泛淚光鼓掌叫好。 據悉,粵劇《紅頭巾》由「省市區鎮+廣東粵劇院」歷時3年打造,由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飾演主人翁「盧帶好」。
  • 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再現三水女性的時代傳奇
    一句悠長嘆歌貫穿全劇,道出紅頭巾們堅韌又柔軟的內心世界。9月20日晚8點,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隆重上演,時長2個半小時。該劇已於8月24-31日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輪演出六場,收穫好評如潮。
  • 一部《紅頭巾》,一條粵劇之路的縮影
    》海報「晚黑捱過天光曬,一朝捱過雲開埋」……前晚,廣東粵劇院創排的現代粵劇《紅頭巾》在紅頭巾的故鄉三水首演。「這是我第二次看《紅頭巾》,感覺在三水的劇場裡,觀眾的掌聲更熱烈,因為這是《紅頭巾》的娘家。」9月20日晚,《紅頭巾》演出結束後,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如此表示。一個月之前,康保成在廣州看過該劇的首演。粵劇《紅頭巾》講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三水女人「下南洋」做建築工、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故事。
  • 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廣東粵劇院上演
    8月25日晚,記者到廣東粵劇院觀看了歷時3年打造的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該劇以上世紀20至40年代「下南洋」的三水婦女為故事原型,講述了她們遠赴新加坡從事建築工作,不辭勞苦、艱苦樸素掙錢養家,最後經歷各種磨難重返祖國的歷史故事,讚頌了三水婦女勤勞勇敢、柔美與堅強兼具的品質。
  • 詩意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
    《紅頭巾》劇照籌備3年,易稿10多次,三水女人「下南洋」謀生養家的故事終於「立」上了舞臺。8月24日晚,現代粵劇《紅頭巾》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這群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感動了觀眾。
  • 集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元素,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發源地三水連...
    9月20日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成功演出。 該劇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初,災荒年間,三水女人盧帶好、阿月和阿麗姐妹結伴去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舊時往事。
  • 粵劇《紅頭巾》看哭一片觀眾!歷經三年打磨再現三水女性風採
    籌備近三年的現代粵劇《紅頭巾》於昨晚在廣東粵劇院演出。該劇採用倒敘方式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初,三水女人盧帶好、阿月和阿麗姐妹結群去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舊時往事,令到不少觀眾都過足戲癮,感動落淚。,特別是「船底艙」、「建築工地」、「走難」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讓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達,再結合獨有濃鬱粵味的粵劇唱腔,讓觀眾在享受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的同時有了更現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耳目一新。
  • 文藝觀|保留粵味又走向青年觀眾,專家點讚粵劇《紅頭巾》
    《紅頭巾》劇照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25日晚在廣州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演選題獨特,為劇壇帶來新風粵劇《紅頭巾》選題獨特,從女性角度入手,深度挖掘和展現了上世紀初,中國女人結群下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特有歷史現象,具有濃鬱的地域特徵與文化特色。
  • 黃敏:三水「紅頭巾」的守望者
    2015年10月2日,中國最後一位「紅頭巾」黃蘇妹在過完105歲壽辰不久後安然辭別人世。那一段三水女子「下南洋」的百年舊事正式畫上句號。3年後的2018年年末,一部以三水「紅頭巾」為創作題材的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正式啟動。春去秋來,又是3年,歷經30餘次易稿,《紅頭巾》在今年9月20日回到家鄉——在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演出結束當晚,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 黃敏:三水「紅頭巾」的守望者
    2015年10月2日,中國最後一位「紅頭巾」黃蘇妹在過完105歲壽辰不久後安然辭別人世。那一段三水女子「下南洋」的百年舊事正式畫上句號。2010年,三水區委宣傳部同中央電視臺新影中心聯合攝製三集紀錄片《飄逝的紅頭巾》。翌年,《三水文藝》推出《飄逝的紅頭巾》專刊。其間,黃敏曾隨拍攝組遠赴新加坡,並協助拍攝組在三水採訪。「紅頭巾」的故事漸漸才為人們所熟知,那一群百年前下南洋的女子,也在黃敏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 三水紅頭巾 永不飄逝的回憶
    這便是三水的「紅頭巾」。上個世紀20~4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三水女子「下南洋」。「下南洋」與「闖關東」「過西口」,是近代中國有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但與後者有所不同,三水「下南洋」的主角是這些被稱為「紅頭巾」的女子。她們在新加坡從事建築或其他雜工,她們奉獻青春的時代,又是新加坡獨立建國的前後,她們的命運,看似纖弱如萍,卻早已被新加坡人民牢牢記在心裡。
  • 《七十二家房客》將搬上粵劇舞臺
    如今,它要走上粵劇舞臺了。昨日,該劇創排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佛山粵劇傳習所將攜手黃俊英、盧海潮、彭熾權等省內戲曲藝術家,傳承喜劇經典、豐富粵劇舞臺。《七十二家房客》是上世紀60年代初引進自上海滑稽劇的喜劇品牌。近十多年,廣東珠江臺、南方電視臺相繼以電視連續劇和電視系列情景喜劇的形式,將它搬上了螢屏,均取得很高的收視率和良好的評價,至今已上演超過1700集。
  • 《深海》《紅頭巾》獲劇目大獎,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閉幕
    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得劇目大獎;潮劇《秘密交通站》、山歌劇《白鷺村》、山歌劇《春鬧》、舞劇《嶺南秋雨》、話劇《龍騰伶仃洋》、舞蹈詩《黃埔長歌》、交響套曲《我的祖國》、歌劇《紅流澎湃》獲得一等獎。
  • 讓粵劇精品追趕線上線下演播風口
    已經是第三次進京演出的《夢·紅船》講述了抗戰時期粵劇藝人鄺三華、梅卿、超劍郎與紅船子弟不懼日寇刀槍脅逼,借上演《火燒黃天蕩》之機,手持火把以粵劇絕技「高臺照鏡」登上船頂引炸紅船與日寇同歸於盡的故事,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粵劇藝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