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喀則向西,翻越錯拉山,南行60公裡,便到薩迦縣。藏語中「薩」是土的意思,「迦」是灰色的意思。薩迦,是「灰色的土地」。薩迦原有南北兩寺屹立在仲曲河兩岸。北岸一寺建於公元1079年,因寺址在「灰土」山上,所以寺也以「薩迦」名之,作為寺主的教派也以「薩迦」命名。
13世紀中葉,薩迦教派在西藏勢力大、影響深遠。薩迦昆氏家族的第六代子孫薩迦貢嘎堅贊,在公元1240年奉元朝宗主之召到涼州,經過協商,西藏正式列入祖國版圖,西藏歸順元帝國之後,結束自吐蕃王朝滅亡以後的近400年混亂局面,建立了吐蕃以後的第二個統一王朝——薩迦王朝,到了薩迦家族的第八代子孫八思巴 (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的時候,元朝皇帝忽必烈於1260年加封他為國師,賜玉印。1264年他領總制院事,管理全國佛教及藏族地區事務。1269年他獻所制蒙古新字(是為「八思巴文」)。1270年升號「帝師」,統領西藏13萬戶。1276年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任命「本勤」統領西藏13萬戶,僧俗、軍民兼攝,是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治之始。 八思巴執政後,為弘揚薩迦教派,他委託薩迦本欽於1268年主持修建薩迦南寺。今天,北寺已蕩然無存,而南寺卻保存十分完整。薩迦寺是一組輝煌耀眼的建築群,殿閣嵯峨,樓臺錯落,四周築有朱紅色圍牆,牆上有黑、白、紅三色線條,據說是薩迦教派的標誌,圍牆上還築有四個角樓和多人城堡。整個寺院布局均衡,氣質古樸,氣勢宏偉,酷似北京的紫禁城。全寺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殿高三丈有餘。大殿由40根木柱支撐,最粗一根三人才能合抱,長6米多,名叫「加拉色欽嘎娃」,意思是「內地元朝送的柱子」。人們把薩迦寺看成是中央在西藏地方的象徵,把元朝送的那根柱子稱為忽必烈柱。傳說,當年忽必烈賜梁柱的時候,八思巴為其路遙難運發愁,忽必烈看透了他的心思,便說,愛卿不用發愁,我擇吉日良辰,為汝水路運到。八思巴回到西藏後便派人到湖邊,準備迎接忽必烈送來的寶柱。到了這一天,忽必烈早晨把柱子扔下東海,傍晚就在薩迎的丹增湖面浮現。於是,八思巴就舉行了隆重的上梁儀式。
薩迎寺以金碧輝煌的大經堂為主體。大經堂高約10米,長70多米,寬近40十,可同時容納700多喇嘛念經。經堂四壁,有巨幅彩色壁畫,不僅有根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堪稱西藏歷史的一部「百科全書」。
薩迦寺素有西藏「敦煌」之美稱。寺內經書約有10萬卷,大部分是比薩迦王朝還早的手寫本。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經書」——《布德咖龍》,長1.34米,寬1米多,厚67公分。還有「最早的經書」——貝葉經(20卷左右),每片葉約4釐米長、4—6釐米寬,距今約2000年。
薩迦寺還有一個「寶櫃」,內珍藏著各種文物。有自元朝以後歷代皇帝賜給西藏地方僧俗要人的封詔、朝服、金印、佛像、法器、經典等。寺內藏有一套八思巴與忽必烈會晤的唐卡 (軸畫卷)。這套畫每一幅都充滿了濃烈的宗教氣氛。因此,當畫幅展開時,圍觀的藏族信徒,一見畫面就倒地磕頭,並用腦袋去挨一下畫幅,這大概是意味著摸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