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空「芯」之痛:中國為什麼造不出晶片?

2020-12-12 遠君寫字的地方

隨著美國對華為的全面技術封鎖升級,凡是涉及到美國的設備和技術生產的晶片全都不允許提供給華為,臺積電的曖昧表態,聯發科的明確拒絕,華為似乎走到了無「芯」絕境,剩下的唯一希望落在中芯國際身上。但是很遺憾,中芯國際作為國內唯一能夠量產部分類型晶片的晶片公司,除了生產工藝和世界先進水平差了幾個代際之外,相當一部分晶片使用的仍舊是美國的設備和技術。

日前,中芯國際正式宣布將無法為華為代工晶片,華為晶片國產替代夢碎。美國此舉無異於釜底抽薪,絕境之下,華為何去何從?小小一枚晶片,為什麼我們造不出來?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基礎科學教育和發展的缺失。晶片的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簡單的說是把沙子通過各種技術壓成矽片,再做成晶圓,再通過蝕刻機和光刻機在上面繪製微電路,最終成為晶片。這一系列的過程需要用到蝕刻機,光刻機,光刻膠等高端儀器和技術。其中關鍵的光刻機目前我國完全無法自主生產,需要從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進口,此次制裁事件中,國內的晶片企業在光刻機的購買上全被荷蘭阿斯麥公司掐住了脖子。基礎科學地教育非常重要,材料化學,數學,電路學這些基礎科學教育需要更加的重視和得到加強,科學研究發展的道路上,貪不得快,玩不了巧,必須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謙恭慢行。

二,市場經濟的慢性麻痺。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下,沒有技術封鎖,沒有科技壓榨,晶片,技術,或通過直接購買,或通過收購相關公司,都可以通過市場手段,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錢可以買到一切,何必自己花費長時間的投入和經費去研發,去進行基礎科學教育的發展,更可況,晶片研發是一個長時間投入的過程,很有可能躬耕十餘年並不一定能有成果,並且投入的巨額研發費用比去買外國現成的產品所花費的錢要多得多,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追求效率,一切追求短平快的現在,自主研發似乎不符合時代發展步伐,不符合經濟利益的即時化和最大化。但是,當政治利益國家力量開始幹預市場秩序的時候,一切都顛倒停擺,錢並不能買來一切,打鐵還需自身硬。

三,沒逼到那一步。是的,晶片生產不出來,根本原因是沒逼到份上,可以買到東西,我為什麼要辛辛苦苦自己去研發和生產,捨近求遠,不實惠的愚蠢之舉。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兩彈一星咱們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都能研製出來,一顆小小的晶片在物質和科技力量都無比發達的今天為何顯得困難重重?沒逼到份上!氫彈是買不到的,原子彈是買不到的,衛星是買不到的,西方國家根本不會賣給你,至始至終的完全的技術封鎖,你沒有半點指望,只能靠自己。沒了念想,就只能一心一意,兢兢業業!飛機發動機為什麼一直造不出來,神州系列陸續升天,太空梭的技術難關都能攻克,為什麼民航飛機的發動機卻無法自產?因為可以買,向歐洲的空客買,美國的波音買。我們的民族特性裡確實有這樣一種特質,不到絕境不足以奮發,但慶幸的是,一旦破釜沉舟,便總能爆發出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

晶片強國之路,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埋頭躬行,不好高,不騖遠,踏踏實實,專注專心。社會需要一種新的節奏和心態,戒除短平快,厚積才能薄發,中國足球不是換一個教練就能衝進世界盃,晶片研發也是一樣。

危中有機,相信華為經歷過這次山水絕境,必將迎來坐看雲起之時,願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相關焦點

  • 中國晶片巨變,華為首次登頂造「中國芯」,高通也始料未及
    說到晶片,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痛!晶片市場是一個國家高度發集成的行業,沒有經過幾十年的默默耕耘,是不可能有成就的。而中國也正是如此,也許大家還記得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中興被禁止在美國使用晶片,這一緊急情況,中興陷入麻煩,最後只能妥協,支付了「巨額」來解決。
  • 為什麼中芯國際不應該為華為生產晶片?
    ,臺積電已經明確在今年9月15日之後不能再為華為代工最先進位程的晶片。原本大家寄希望於中芯國際能擔此重擔來反擊美國打壓,但中芯國際在最近發布消息表示也不能再為華為代工晶片了,瞬間激起千層浪。大家首先吐槽的就是中芯國際之所以也這樣做無非是和臺積電一樣屬於臺灣企業,那它跪下去也就不奇怪了。
  • 華為「芯」難!五位本科生順利做出晶片,華為究竟卡在哪裡?
    華為設計的晶片先進嗎?顯然是非常先進的,不然華為如何能夠和高通、蘋果叫板。那麼是否意味著設計晶片就很難呢?也許設計成華為那樣特別難,沒有一點經驗積累肯定是不行的,但設計晶片應該是不難的,至少比起製造晶片來說,要容易多了。
  • 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比亞迪王傳福是說給華為任正非聽的嗎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冷眼世界觀,歡迎大家收看我的評論文章: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比亞迪王傳福是說給華為任正非聽的嗎?王傳福,現為比亞迪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主席;廣東省第十二屆工商聯副主席。王傳福在中國也是一位傳奇人物,做任何事情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精氣神。
  • 中芯國際內訌!都說是中國芯的災難,我卻看到了華為晶片的希望
    根據網傳流傳的辭職信可以看出,梁孟松對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一職事前毫無所悉,感到十分的錯愕與不解,認為自己已經不再被尊重和信任。梁孟松於2017年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聯合執行長,是中芯國際晶片不斷突破的首要功臣。
  • 張仲謀:大陸舉國之力也造不出頂級晶片,有本事把圖紙給了試試?
    此前荷蘭ASML總裁曾放出豪言,給圖紙你們都造不出光刻機。臺積電的張忠謀到談到大陸自主造芯的時候,也說出了這樣的話,你們舉國之力都造不出頂級晶片。 別說公布圖紙了,中芯國際2018年的時候訂購了一臺高端光刻機,至今他們都沒發貨。背後的原因在哪?還不是怕我們從中研究出其中的技術。
  • 華為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是要著手自己造晶片嗎?
    目前國內晶片製造水平比較落後,華為也只能設計而不能製造晶片,華為晶片製造主要靠臺積電代工,一旦臺積電不給華為供貨,那麼華為將會非常被動。近日,網曝華為公開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光刻工藝可是製造晶片最重要的技術,難道華為要著手自己造晶片了?
  • 華為28年造芯簡史:從0到500億,沙漠裡開出鬱金香
    這是一群華為晶片工程師負重前行的故事,是華為二十八年造芯史的簡寫,亦是觀察中國半導體產業漫漫長徵路的一扇窗。海思:價值500億人民幣的華為坦克車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4年成立半導體子公司,華為要自主研發晶片的決定一直令很多人無法理解。晶片是個極難跨越的險灘,動輒燒錢數百億級別,極度耗費時間還不一定能有成效。
  • 麒麟晶片造不了,華為要完蛋了嗎?
    前陣子海對面又對華為出手了,這次更乾脆,直接讓華為的麒麟晶片沒有可代工的廠家,再加上去年海對面對華為的制裁,好像華為一下就從天堂跌到了谷底,但是事情很嚴重,但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嚴重。臺積電給華為的代工晶片到下月中旬交貨後,臺積電就不能再為華為代工,傳說中的麒麟9000也將成為華為手機晶片的絕唱,
  • 中芯表示愛莫能助 華為驚魂120天 臺積電回應幫華為生產足量晶片
    假設:如果臺積電不給華為代工麒麟晶片的話,那麼華為只能去找三星或者中芯國際代工,但是它們的工藝都比臺積電落後,所以這樣生產出來的麒麟晶片競爭力也就下降了。核心晶片的降級也就代表著手機產品的降價,比如基礎性能、ISP、能耗和集成度等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麒麟990和同期驍龍865之間的差距也會拉大,將無可避免的影響到華為手機的銷量和價格。
  • 晶片成華為「心」病,被掣肘後窮途末路的華為,突圍方向在何方?
    但是隨著中興、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相繼在海外市場遭「圍獵」,華為面臨危機後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當華為9月16日發布iPhone12時,前一天正是華為晶片斷供的開始,自從華為崛起後,國內用戶逐漸從iPhone轉向華為,但是短短數年時間,華為就因晶片斷供影響生產,很多用戶也表示,即便華為因為晶片斷供出不了新機,也不會再買蘋果。
  • 華為麒麟晶片為什麼不外銷?它到底是不是國產晶片?
    華為麒麟晶片為什麼不外銷?它到底是不是國產晶片呢?現在說麒麟晶片外銷已經不現實,因為美國的限制,現在臺積電都不能為海思麒麟晶片代工了,換句話話說華為現在都處於晶片不夠用的狀態,再說外銷顯然不現實,不過時間往前倒兩年,這個說法還是成立的。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背後股東都是誰,為什麼都幫不了華為?
    自從今年5月份美升級了對華為的禁令之後,華為的晶片之路就變得動蕩不已了。也是因為華為的關係,臺積電、ASML和中芯國際這幾家和晶片有關的企業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那麼這三家企業,兩家晶片代工廠,一家光刻機生產產商,這三家的背後股東分別是誰,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紛紛都無法幫到華為?
  • 造晶片不是賺快錢陶鳳
    原標題:造晶片不是賺快錢陶鳳   近期,晶片項目爛尾報導引發關注。伴隨中國兩大通信設備廠商中興、華為接連遭遇美國禁運,中國在晶片方面的短板,政府、市場、創業者都意識到了,與此同時,晶片又一再出現在各種頂層設計文件中,成為新一輪產業建設的熱門選項,蔓延全國的造芯熱情並不難理解。   只不過,熱情實在造不出晶片,PPT 更不能。晶片是典型的技術含量高、資金密集型產業,投資大、周期長。晶片項目考驗的是過硬的技術、投資及後續源源不斷的融資能力。
  • 投行:晶片無解將致華為手機退市?網友:任總加油,我3年不換機
    、心繫中國晶片的國人心焦:第一條是:據臺媒消息,華為近期對臺灣手機零組件製造廠發出暫停供貨的通知,原因是華為新品因&34;暫停開發。今年三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曾公開表示,&34;但這也就意味著,華為海思晶片被封殺後,買不了又造不了,至少近1-2年內,沒有晶片的華為高端手機將不得不退出市場
  • 造芯啟示錄
    而合肥市也經歷了家電、面板、晶片三波高科技製造業的鍛造後,成為舉國公認的「風投」式地方政府,並形成了「地方經濟→產業集群→二級市場」的「合肥模式」。其實,合肥的玩法並不算新鮮,地方政府的成功秘訣也早已遍知,但為什麼很難再出一個合肥?
  • 斷了華為,再斷中芯國際,這一系統打擊還未完
    自然,華為認為自己一直是在做一個商業科技的工作,然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就是華為領先的5G技術以及遍布世界的華為鋪設的5G網絡成了人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曾經,華為認為既然美國不賣給自己晶片,可以自己設計,於是雪藏了十年之久的「海思」橫空出世,作為備胎和臺積電合作,要真正緩解華為的「晶片」之危。
  • OPPO造芯:Top5邊緣的遠慮和近憂
    以目前人類已知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命名,至少表明 OPPO 並沒有低估「造芯」這件事的難度。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這個計劃?又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OPPP的「續航焦慮」「充電 5 分鐘,通話兩小時」,解決了手機續航問題的 OPPO,其實正在面臨品牌和企業層面的續航問題,我當然不是說全球第五大手機廠商 OPPO 來到了懸崖邊上。
  • 觀察|華為晶片斷供 「卡脖子」倒逼攻堅
    為何晶片如此重要,我們為什麼不能製造高端晶片「因為沒有中國晶片製造業能支持,面臨著沒有晶片可用的問題。」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坦言,「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生產,華為沒有辦法生產。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這也是教訓。」
  • 國產晶片穩了!中芯國際透露7納米工藝重大突破,華為功不可沒
    此外,生產7納米晶片必備的EUV光刻機仍然處於《瓦森納協定》的管制範圍內。不過凡事有弊也有利,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也刺激了中國推動晶片自主的決心。一些中國高科技企業為防止被美國掐斷供應鏈,開始加速布局本土供應鏈。在這方面,華為對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貢獻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