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對華為的全面技術封鎖升級,凡是涉及到美國的設備和技術生產的晶片全都不允許提供給華為,臺積電的曖昧表態,聯發科的明確拒絕,華為似乎走到了無「芯」絕境,剩下的唯一希望落在中芯國際身上。但是很遺憾,中芯國際作為國內唯一能夠量產部分類型晶片的晶片公司,除了生產工藝和世界先進水平差了幾個代際之外,相當一部分晶片使用的仍舊是美國的設備和技術。
日前,中芯國際正式宣布將無法為華為代工晶片,華為晶片國產替代夢碎。美國此舉無異於釜底抽薪,絕境之下,華為何去何從?小小一枚晶片,為什麼我們造不出來?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基礎科學教育和發展的缺失。晶片的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簡單的說是把沙子通過各種技術壓成矽片,再做成晶圓,再通過蝕刻機和光刻機在上面繪製微電路,最終成為晶片。這一系列的過程需要用到蝕刻機,光刻機,光刻膠等高端儀器和技術。其中關鍵的光刻機目前我國完全無法自主生產,需要從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進口,此次制裁事件中,國內的晶片企業在光刻機的購買上全被荷蘭阿斯麥公司掐住了脖子。基礎科學地教育非常重要,材料化學,數學,電路學這些基礎科學教育需要更加的重視和得到加強,科學研究發展的道路上,貪不得快,玩不了巧,必須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謙恭慢行。
二,市場經濟的慢性麻痺。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下,沒有技術封鎖,沒有科技壓榨,晶片,技術,或通過直接購買,或通過收購相關公司,都可以通過市場手段,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錢可以買到一切,何必自己花費長時間的投入和經費去研發,去進行基礎科學教育的發展,更可況,晶片研發是一個長時間投入的過程,很有可能躬耕十餘年並不一定能有成果,並且投入的巨額研發費用比去買外國現成的產品所花費的錢要多得多,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追求效率,一切追求短平快的現在,自主研發似乎不符合時代發展步伐,不符合經濟利益的即時化和最大化。但是,當政治利益國家力量開始幹預市場秩序的時候,一切都顛倒停擺,錢並不能買來一切,打鐵還需自身硬。
三,沒逼到那一步。是的,晶片生產不出來,根本原因是沒逼到份上,可以買到東西,我為什麼要辛辛苦苦自己去研發和生產,捨近求遠,不實惠的愚蠢之舉。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兩彈一星咱們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都能研製出來,一顆小小的晶片在物質和科技力量都無比發達的今天為何顯得困難重重?沒逼到份上!氫彈是買不到的,原子彈是買不到的,衛星是買不到的,西方國家根本不會賣給你,至始至終的完全的技術封鎖,你沒有半點指望,只能靠自己。沒了念想,就只能一心一意,兢兢業業!飛機發動機為什麼一直造不出來,神州系列陸續升天,太空梭的技術難關都能攻克,為什麼民航飛機的發動機卻無法自產?因為可以買,向歐洲的空客買,美國的波音買。我們的民族特性裡確實有這樣一種特質,不到絕境不足以奮發,但慶幸的是,一旦破釜沉舟,便總能爆發出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
晶片強國之路,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埋頭躬行,不好高,不騖遠,踏踏實實,專注專心。社會需要一種新的節奏和心態,戒除短平快,厚積才能薄發,中國足球不是換一個教練就能衝進世界盃,晶片研發也是一樣。
危中有機,相信華為經歷過這次山水絕境,必將迎來坐看雲起之時,願祖國永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