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學佛為了什麼?

2020-12-11 重樓逾陀

撰文:寂慧

信佛學佛為了什麼?很多教外人會問起,教徒對自己也不大了了,盡答些高遠漂渺的空話。

學佛為了人生順境:很多人學佛後不但心境平和,且事事順意,要什麼有什麼,無欠無缺。坐 公車不用等太久車已到來;想起某友很久沒見卻突然出現在前;同事家人很遷就自己。

學佛為了趨吉避兇:學佛後能化險為夷,災難遠離,逢兇化吉。花瓶從天而降剛巧沒打中自己; 鬼神不會侵擾;人到任何地方皆使那些地方和諧吉祥;沒病沒痛。

學佛為了祈福:師父對自己特別寵愛;家裡有一個美侖美奐的佛堂;身邊人肯跟自己學佛,虔 誠敬養三寶;孩子聰明伶俐,考第一名,人見人愛,且懂得念很多佛經,人生美滿幸福。

學佛為了了生死:有些教徒對世間事物失去興趣,無欲無求,平淡人生,無需幸福,無需富有, 甚至離棄親眷,等待著了生脫死,不再輪迴。

這些沒有不對,也是好事。學佛的確可以達到這些要求,但太「小兒科」了,既然入得寶山, 應該取貴寶走,不要帶回小寶了事。

學佛應求取智慧,去面對苦難,克服逆境。要知道苦難、逆境皆是人生必經的境界,躲也躲不 了,要緊的是能有智慧去面對。

不但自己有智慧,還要所有人,所有眾生皆有智慧去除苦惱。前面講的都是為了「我」而作, 應該凡事都為了「他」而作,發菩提心去助人,為人解脫,即「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菩提心如寶,隱藏在各人心中,只要將它拿出來,定能照破黑暗,自利利他。

菩提心的利益數之不盡,且是成佛的康莊大道,前面提到的具具利益小事當然包含其中。

相關焦點

  • 佛緣是什麼?我們真的有佛緣嗎?
    也因此,很多人都會對旁人說幾句,我就是與佛比較有緣;亦或是看到誰比較「虔誠」,也會說一句:他真的是很有「佛緣」啊!可「佛緣」是什麼呢?我們真的都有佛緣嗎?佛緣是什麼?佛緣簡單的來說就是心與佛的交流,我們不要認為自己表面上做得很「虔誠」就是具有佛緣了。
  • 佛緣專欄:修行集 出離心
    專欄13期:佛緣專欄:修行集 出離心編輯:寂慧雖殺眾生而無記心,是便無罪這是學佛解脫道的基 本心態。概觀佛教各宗皆具出離心,其行為、表 現、生活皆與世俗有很大分別,這都是源於 對世俗不滿,對輪迴的厭倦。看似不近人情 ,不與世俗同。淨土宗看似容易,一句阿彌陀佛便可成 就,無疑既簡單亦容易,但往往簡單的事情 卻做不到,往往容易的事情卻被忽略,不被 珍惜。
  • 佛緣專欄:清淨本然
    專欄49期:佛緣專欄:清淨本然編輯:傳喜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 什麼是佛緣?怎麼樣才算有佛緣?
    心中有緣是佛緣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對己對事負責是佛緣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佛緣專欄:《佛法概論》讀後略感
    專欄58期:佛緣專欄:《佛法概論》讀後略感編輯:空寂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世間無上者最近粗略看了一遍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之後,試寫下一點點「略感」。我們現在說要學佛,學佛法,其目的不過要求得「解脫」,佛性本來人人皆有,在佛法前,非但我們人人都立足平等,就是釋迦佛的法,也與一切法平等;我們實在是不必在某一流派中束縛自己。
  • 佛緣專欄:學佛如何「一技傍身」,這2種「技能」必需具備!
    專欄25期:佛緣專欄:一技傍身編輯:提舍那麼,法師需要一些什麼「技藝」「傍身」呢?有兩種「技能」法師必需具備,方可達致傍身之用。一、是基本佛學的認識,可以應付一般人對佛學的問難。這基本佛學,可涵蓋在心經內,因此,熟讀心經,熟解心經,基本上可應付 教外人的問難,亦可以此教導他人。
  • 佛緣專欄:菩薩的職位·諸梵行勝
    專欄44期:佛緣專欄:菩薩的職位編輯: 尤多羅無量劫中所修行,一切功德悉回向, 《華嚴經》為欲救度諸群生,其心畢竟不退轉。卷二十九,十回向品人類真了不起,很多只有菩薩才肯做、能做的工作,卻可堅持擔當。這不是菩薩,是什麼?例如病人,除身心照顧外,還 需在任何惡劣環境、狀況下保持希望;勸導病者保持希望,克服病苦。這不是菩薩,是什麼?例如死者 ,在臨終時,如何勸導保持希望,如何積極準備,面對最惡劣的死亡來臨,死後還要以專業的態度,處理善後,舉辦法事,使下一生能去到最好的地方。這不是菩薩,是什麼?
  • 學佛,為了什麼?
    我們學佛,學習佛經,精進修行,目的是為了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出家人當然是為了成佛,為了成佛後普度眾生。這就是佛說的「發三藐三菩提心」,發此菩提心之後,便心無旁騖,斬斷七情六慾,放下顛倒妄想,一心一意修行。
  • 佛緣專欄:母親,是人間的菩薩!
    專欄25期:佛緣專欄:母親,是人間的菩薩,有您真好!
  • 「佛渡有緣人」那麼什麼是佛緣?
    心中有佛是佛緣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
  • 學佛經歷,我的佛緣和外星人有關,與宇宙信息大師神秘接觸
    歡迎關注《大愚侃人生》先聊一下我的佛緣之路。佛緣和修行之路那好,我就直接道來十年前一段往事。宋世鵬老先生見到老人以後,他好像知道我要來一樣,笑眯眯地說,都是有緣人啊,你的佛緣也到了。當時,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心想,「佛緣」是誰?他也來了,在哪裡呢?於是就問,佛緣是誰?
  • 佛緣專欄52期:戒定真香
    專欄52期:佛緣專欄:戒定真香編輯:一寂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以往參與佛前大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在寺院裡修行,每天上下殿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 佛緣專欄:修行集·正念正知
    專欄19期:佛緣專欄:修行集·正念正知編輯:普寂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珠寶什麼是正念正知呢?可惜經典太 簡潔,沒有詳細交代。人在老病死的過程 中,最為脆弱難過,如何找出一個方法去 對治,至關重要。保持正念正知,不單是 老病死重大時刻才需要,平常亦需多加注 意,這就是將修行應用於日常的方法。
  • 佛教:心中有佛便是最好的佛緣,看看你有嗎?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修佛就是在修自己的心。修佛並不是拜拜佛,稍稍香,上上供。真正的修佛,是要做到心中有佛。佛並不是要我們崇拜他,表面的支持和認同並沒有任何的意義。佛在意的是心靈的傳達,心靈的感召。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便是佛緣。
  • 一位方丈說: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這5個特徵,一個也算有佛緣
    因為每個人的佛緣有深有淺,在學佛的過程中,自然會有快有慢,有迷有悟。」朋友一聽,便趕緊求教方丈,自己進房間沒有流眼淚,是否是因為佛緣淺薄?若是如此,平日裡又該如何加深自己的佛緣?方丈見我們二人誠懇請教,便針對「佛緣」為我們進行了開示。聽完之後,我與朋友如醍醐灌頂一般,原來做一個與佛有緣的人,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 佛緣專欄:一直不明白佛教燒香的意義,明白這一點,才恍然大悟!
    專欄40期:佛緣專欄:佛教為何要點香?編輯: 演繹於一切法,了知善惡,遠離邪見,攝受正法,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即得名為智波羅蜜。後來有人告訴我,佛教裡的香是供養佛菩薩的其中一種物品,為了感念諸佛菩薩的恩德,並表達對他們尊敬之意。又有說香為佛使,「香」是佛弟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之一,直到明了這一點,我才恍然大悟!燒香理論上是燒多少都可,但一般來說不外乎是一根或者三根香,燒三根香的意思,可以是表示虔誠恭敬佛、法、僧三寶,也可以是表達自己勤修戒、定、慧。
  • 佛緣專欄:從佛教角度看求財,離不開這3個因緣!
    專欄22期:佛緣專欄:從佛教角度看求財編輯:寂慧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財富的取得,可從佛教的因緣觀去分析,離不開這幾3個因緣促成:第一是財富的主因,來自先世或今生的布施行為,這 好比植物的種子,若沒有種子,不管如何努力,作什麼手段,皆無法得到,因此,不論何時 何地,皆應進行布施,能力足,便作大布施;能力不足,便作小布施;若沒有能力,可隨喜 他人布施,勸導布施,隨喜他人布施,功德等同自己布施
  • 判斷一個人佛緣的深淺,就看這7點,看看你佛緣如何
    佛緣,是佛教的專業用語,指人和佛之間某種感性上的默契或親切感。這種親切感佛家解釋為前世的輪迴轉世,或是今生與佛法有很深的默契,一見如故的感覺。佛家有一種說法:「佛是過去的眾生,眾生是未來的佛」,每個人都可能具備佛緣佛性,能否顯現佛緣,受諸天菩薩感召和關照,關鍵在自身與佛的深淺,最終的領悟程度。佛緣深淺決定修行進階速度。佛緣深厚者,學佛悟道很快,在參悟佛法時更容易覺悟;佛緣淺薄者,在修行時坎坷艱難,領悟的慢。
  • 具足佛緣的三種人,有你嗎?
    如若無緣,我們可能連佛、菩薩是什麼都不知道,就更不提「佛法」是什麼了。很多人說佛教不說講「普度眾生」嗎?但在這文章之中為何就成了「難度」。也有很多人覺得不管什麼眾生佛皆可度之,這句話是沒錯,不管什麼眾生佛皆能度之。但在這句話的上面皆有一個條件,它就是「緣」,不管什麼眾生皆取決於「緣」上。如若無緣,就算佛有心度你,亦難度之。
  • 這種人慧根最高,佛緣深厚,看一看是你嗎?
    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慧根,都是與佛有緣之人,只是每個人的慧根高低、佛緣深淺不同而已。這世間有一種人慧根最高,佛緣深厚,看一看這種人是你嗎?我們先來看一看你的佛緣到底有多深?佛緣很深的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對佛教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甚至第一次見到佛像就會產生莫名的歡喜,甚至還會流淚,總覺得自己好像過去見過此佛。這是一種佛緣很深的人,但這種人並不是佛緣最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