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唱晚》,僅僅從題目就能感覺到詩情畫意。
夕陽漸漸落山了,光芒映照萬頃碧波,波光粼粼,一隻漁船悠悠地在碧波上搖蕩。
船上的漁父悠然自得,坐在船頭看著落霞。船尾站立著魚鷹。
捕魚一天的漁父準備歸航。漁船隨波漸遠。只有湖面水波蕩漾,岸邊蘆葦在霞光中搖曳,天空中飛鳥翻飛。
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這首由金灼蘭,婁樹華先生整理創作的《漁舟唱晚》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歸去來兮》為素材,發展編創而成者。創作於1938年——1939年之際。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經過50多年表演證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名箏曲。
建國後,著名音樂家黎國荃先生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創作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呂思清、盛中國、俞麗拿都曾傾情演繹。 1984年,著名電子琴演奏大師浦琪璋將其改編並用電子琴完美演奏,中央電視臺選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為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年不變的背景音樂,成為十三億人最熟悉和喜愛的音樂,它也許是全世界所有電視欄目中播放時間最長的背景音樂。
這首古箏曲取材於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兩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的喜悅悠閒,也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讚美和熱愛。
當悠揚如歌、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響起。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沉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讚賞。
到了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波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轉到第三段快板中,旋律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
仔細聆聽還可以聽到船槳劃出水面時,槳梢上水珠下滴的聲音。湖面倒映著金色的餘暉,猶如金箔撒地,映得天空和水面都是一片金黃。
到了樂曲結尾部分,旋律讓人感到喜悅後的平靜。看似和樂曲開頭呼應,類似的節奏和旋律,但恰恰是樂曲的點睛之筆。
漁翁勞累半天看著滿倉的魚獲,對照第一網的慘澹,不禁悠然一笑。世事無常,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人生在世總是有得有失,何必計較呢?
的確,當我們聽到這首《漁舟唱晚》時,再多的疲憊,再多的痛苦與憂傷都會煙消雲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