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蘭創作的「熊貓寶寶一家」,出現在成都地鐵站內。
高惠蘭正在進行剪紙創作。
高惠蘭的剪紙作品。
剪刀的一起一落,一深一淺,
剪出來的是歲月留下來的是文化
鄉村教師的剪紙「魔法」
為孩子們、也為自己
打開一扇五彩斑斕的窗戶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楊晨實習生熊紫琪攝影雷遠東
在成都,有一組熊貓剪紙圖案,天天都與地鐵乘客見面。那就是地鐵站內的「熊貓寶寶一家」。活靈活現的剪紙藝術,將3隻憨態可掬的熊貓吃、住、行等生活場景再現,向市民傳遞文明的力量。
在這些剪紙作品的下方,留著創作者的名字:高慧蘭。
她是一位普通的鄉村學校美術老師,憑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用二十餘年的時光,剪出成都的風土人情,剪出一個斑斕的世界,並走出國門。她的作品,在美國、法國等國外展覽。
剪出世界
人物動物花鳥魚蟲
栩栩如生美不勝收
4月14日下午,新津縣城郊的鄧雙學校。敲過放學鈴後,學生們陸續走出校門,這所鄉村學校漸漸安靜下來。
高慧蘭的剪紙工作室,在學校少年宮的二樓,拾級而上,樓梯牆面上掛著她的一幅幅剪紙作品。有三國人物故事,有姿態優美的花卉,也有栩栩如生的各種動物形象。
高慧蘭沒有立即下班,而是留在剪紙工作室裡忙碌,她在為每周五教授的老年班學員做教學準備。這間工作室裡,從牆面到天花板,掛滿了高老師各種題材的作品:精湛細緻的清明上河圖、百壽圖、仕女圖、紅樓夢人物像,以及各種以花鳥魚蟲為題材的吉祥圖……一幅幅紅彤彤的剪紙畫看得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學生娃娃們的作品,也讓人眼前一亮,神態色彩各異的人物臉譜、奧運五福娃、打鳴的公雞、勞作的農婦、新津梨花溪的秋天、川西林盤鄉燈節,一幅幅生動逼真。
剪出希望
半路出家學習剪紙
「魔法」讓孩子們著迷
每周一節的剪紙課,用的是最普通的剪刀和最普通的紅紙。高慧蘭的「魔法」,為鄉村少年宮的孩子們打開一扇五彩斑斕的窗戶。她從工作桌上信手揀起一張紅紙,反覆對摺,疊成了八分之一的扇形,隨後操起一把剪刀,選好切入口,便行雲流水地操作起來。幾分鐘之後,一朵綻放的荷花,欣然開來。
「我對學生從來不批評,只是獎勵。考了好成績,獎勵一張剪紙畫,娃娃們喜歡得很。」高慧蘭說起話來,和聲細語。很難想像,這位善用「指尖魔法」的美術老師,竟是半路出家的語文老師。由於從小酷愛美術,業餘時間也沒放棄對美術的探索。通過大量閱讀各種專業書,網上搜集視頻和資料自學,同時拜師民間藝人學藝,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慧蘭就掌握了剪紙技藝。
2008年,曾經有過20年語文教學經歷的她,由於學校教學的需要,開始擔任美術教師。
從此,她的人生開始重新規劃,白天備課、上課,晚上看書、學習,創作作品。每天中午,人們都會看到一群孩子在她的身邊學畫畫,學剪紙。高慧蘭的時間裡一直就沒有午休的概念。
現在,她的美術室裡已經堆滿了大大小小几百幅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獲得過國家、省市獎項。
剪出國門
作品遠赴美法展覽
老外驚嘆「成都絕活」
今年1月26日,法國巴黎碧西市一家展覽館,高慧蘭的個人剪紙作品展開始了長達40天的展覽。在此之前,她已經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個人剪紙藝術展,反響良好。
展覽館內,高慧蘭落落大方地為外國觀眾介紹中國剪紙的特點。有觀眾問道,出自她手中的各類形象和作品,為何能如此「活」?高慧蘭答道,這源於自己土生土長在成都平原。川西壩子的一草一木、山川獸禽,都是她的創作素材。比如,全世界都知道的熊貓,她用中國最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來表現,更突出了難以描述的藝術魅力。
高慧蘭的剪紙作品也成為了饋贈外賓的佳品,已經遠漂美國、英國、加拿大。2010年,英國雷菲爾德小學訪問鄧雙學校時,該校校長便向高慧蘭學習剪紙,對她的「絕活」感到非常吃驚。高慧蘭向雷菲爾德小學贈送了兩幅她珍藏的作品。當時隨行的「漢語橋」官員也對她的「龍鳳呈祥」讚不絕口。美國察帕諾中學暑假到新津交流學習期間,得知有一位剪紙功夫特別厲害的女教師,也專門邀請高慧蘭教他們剪紙。
剪出韻味
剪刀刻刀輪番上陣
創作成都印記作品
將成都的風土人情,用剪紙來表現,高慧蘭樂在其中。新津春天的梨花,繁盛如雪。高慧蘭帶上相機和速寫本,開車在梨花溪轉悠,看到美景就記錄下來,回去再細細琢磨,最後變成剪紙作品。
正式開剪前,她都會根據主題來設計所需要的元素,然後再在白紙上慢慢用筆勾勒出輪廓,需要鏤空和裁剪的部分也得用筆劃出。圖畫好後,就可進入「剪」的部分。高慧蘭會在畫好圖的白紙下,墊上所需的紅紙,並在四邊用訂書機訂釘固定。
根據圖案和技法,剪刀和刻刀會輪番上陣。「在做圖案大的輪廓線條時,可以用到刻刀,比較快;如果要完成鋸齒紋,那一定得用剪,這樣線條才不那麼生硬而更顯生動。」
記者注意到,高慧蘭手中的刻刀製作粗糙:只是將一塊刀片嵌於塑料杆內,並用麻線固定好。高慧蘭介紹,刻刀都是自己做,市面上沒得賣。而刻畫時,用於放置紙張的刻板也是她的原創。
「刻板是用麵粉、油等混合著做的,很厚實。把紙置於上面作刻,刀尖遊走時也不會打滑,讓刻畫更加有力。」獨特的創作工具,讓高慧蘭的手工藝品更顯珍貴。
剪刀在紙中七轉八旋後,福娃胖嘟嘟的臉頰,鯉魚活動亂蹦的身影,熊貓憨態可掬的體態……瞬間定格於紙上。一幅幅有著明顯成都印記的作品,來自生活,來自她靈巧的手中。
剪出文化
系列作品被推廣應用
熊貓一家又有新篇章
剪刀的一起一落,一深一淺,剪出來的是歲月,留下來的是文化。2013年以來,高慧蘭創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剪紙——中國娃娃、學雷鋒系列剪紙、成都市民公約系列剪紙、「熊貓寶寶」入選成都市公益廣告庫,並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應用。其中的「熊貓寶寶」,對地鐵乘客並不陌生。
「熊貓形象的『二十四孝圖』和廉潔主題的剪紙畫也快出爐了。」在高慧蘭的家中,她展示了熊貓一家的成都新篇章。這一次,不僅是熊貓一家三口,還有祖父輩熊貓,加入到了剪紙作品中,為成都人講述「新二十四孝」故事。這些帶著豐富故事情節的剪紙,大到建築、交通工具,小到熊貓上網的電腦屏幕上的文字,都用剪刀和刻刀表現得淋漓盡致。
高慧蘭介紹,簡易或者基本的剪紙也許在經驗的支撐下,靠著一把剪刀就能完成。但想要完成一幅包含諸多元素,較為複雜的作品,刻刀、畫筆和刻板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慧蘭手中的剪刀,已伴隨了她十幾年。「剪刀不能太長或太短,手握要感覺合適,才能很好地把握剪刀的運動軌跡。太大了不好掌控,太小了操作就會拘謹。」她說。
剪 紙 心 得
最基本的手法 往往需要最深的功夫
熟能生巧,對每一道手工藝都受用。「其實剪紙這個東西講究的是經驗,一旦剪久了,熟練了,就知道怎麼做了。」高慧蘭左手捏紅紙,右手握剪刀,刀尖在紅紙中遊刃有餘地穿梭,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熟練地變換著姿勢。
其實,一張剪紙裡,剪怎樣的圖案,如何剪,在高慧蘭眼裡並不算終極挑戰。「最難的還是剪紙裡最基本的符號——鋸齒紋。」她說,在一般的剪紙作品中,花瓣的脈絡、動物的毛髮都會用鋸齒紋來展現。比如剪花瓣時,就會以鋸齒紋來表現顏色的深淺,由芯到邊顏色的變化,這樣就會使圖案更加立體生動。這如人睫毛般又細又長的紋路,既是剪紙中程式化的手段,又是美化形象的圖樣。每一刀下去,都得保證整齊規範。
「最基本的手法,往往需要最深的功夫。」高慧蘭說,想要剪好鋸齒紋,沒有個七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有時剪久了眼睛還會花,所以很多時候靠的是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