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記者從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公眾號獲悉,「禮讚新時代,人文濱江行」上海市民終身學習人文修身主題活動已於日前正式啟動。據不完全統計,自「人文行走」啟動以來,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100萬人次參與了人文行走學習。(9月13日《新京報》)
上海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見過未見過的,到過未到過的,我們的腦海中都各自有一座名之為「上海」的城市,用書本文字和網絡知識拼貼,用影視劇畫面架構,但這些畢竟都是紙上談兵,與親手觸摸上海的歷史血脈、文化底蘊無法比擬。
即便是置身上海這座城市,也不盡然人人都能做到對某一人文古蹟背後的歷史文化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這個意義上,上海面向廣大市民開展的「可漫步、可閱讀、有溫度」的「人文行走」終身學習活動,無疑值得提倡。
伊塔羅.卡爾維諾在其名著《看不見的城市》中寫道:「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這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在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彎曲的邊緣。」
據報導,上海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文化的270餘個學習點和近30條人文行走路線。其中,既有名聲在外的外灘源、和平飯店等,也有鮮為人知或不為人知的上海百年工業遺存「船廠、紗廠、水廠和碼頭」等。
相信隨著「人文行走」活動在上海的深入開展,那些曾經伴隨並見證著上海滄桑歷史、文化興衰,以及精神面貌和發展步伐的「刻痕、缺口和彎曲的邊緣」,必將進一步銘刻在每位現代上海市民心中,從而加深他們對上海的了解和認識,促進他們對上海歷史文化的認同,激發他們熱愛上海、建設上海的家園情懷。
有人說,人類進入21世紀,必須帶好兩本護照:一本是文化護照,一本是品德護照。上海開展「人文行走」市民終身學習活動,無非是希望廣大市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都能取得一本上海本土「文化護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只有取得了上海本土「文化護照」,才能真正稱得上融入上海的文化氛圍,從而真切感受到上海文化資源的豐厚廣袤,體會到她無所不包的寬廣胸懷。
然而也不得不提的是,現實中,並非各地都十分重視市民的「人文」活動,倒是各類與人文無關的奇特比賽活動此起彼伏。而「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回來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旅遊笑話,更是國人的一種通病。
一個地方、一座城市、一個群落乃至一個國家,沒有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燦爛的文明,固然是一大缺憾,但有了這些,如果很多人尤其是許多置身其中的國人卻不了解、不記得,或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甚至不珍惜它,即使有傑出的歷史人物、靈秀的風景山川,而缺乏靈秀、凝聚力很強的文化氛圍,則恐怕也是很可悲的。
人文,影響力之根。無論是之於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地方、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莫不如是。衷心希望每座城市的市民不僅能做到對身邊的人文景觀不陌生,也能起到「文化大使」或城市文化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某種意義上,這既是宣傳推介本土文化之需要,也是建設高度文明的國家之必須。
文/王志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