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語文改革,部編版語文教材都增加了古詩詞的篇目。比如,由原來一課古詩二首,改為一課古詩三首。對於教慣了蘇教版的老師來說,一時還真的有點不習慣。
最近,五年級剛學了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一到課間,五年級幾個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就在背古詩,一邊背,一邊笑得不亦樂乎。原以為這幫混小子醍醐灌頂、改邪歸正、奮發圖強了。但仔細聽聽,卻是背那些被改編了的詩。據說這些詩是從其他小學傳過來的。
比如:李白乘舟不給錢,船夫一腳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沒死,水上漂來一張紙,上面寫著我沒死。
最可氣的是這首」新作「——最近剛學完的宋代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被某個學生改成了這樣:
山外青山樓外樓,考試作業幾時休?暖風燻得學生醉,抱著書本想手遊。
讀來真的讓人好笑又好氣。好笑的是,改編之後居然還這麼順口,還有幾分內涵,活脫脫勾勒了現如今的學生學習生活狀態。氣的是這不是赤裸裸的諷刺嗎?如果不要考試,也不要有作業了,那成績還不知要混帳到什麼程度呢!典型的懶惰貪玩思想,心思和才華都不用在學習上,眼裡只盯著心裡只惦記遊戲,怎一個「愁」字了得!
早些年,就有過類似的改編詩,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巴掌聲,不知死多少。」如今,校園這類搞笑的打油詩還是能經常見諸網絡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校園文化」出現呢?
一是網絡之風惡搞流行。
在網際網路普及發展如此迅捷的今天,網絡惡搞應時而生。近年來,網絡中的惡搞現象越發常態。小學生也出個么蛾子,編個諷刺詩惡搞一下就不足為奇了。這個富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文化形式,它的誕生,絕非巧合。從它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折射出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反應了人們在後現代時代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
從「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巴掌聲,不知死多少。」「李白乘舟不給錢,船夫一腳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沒死,水上漂來一張紙,上面寫著我沒死。」到「山外青山樓外樓,考試作業幾時休。暖風燻得學生醉,抱著書本想手遊。」惡搞內容已由低級的趣味上升到了有一定內涵的東西。
有些善意的惡搞,我們亦可從中看到妙趣橫生的思維創意與正能量。就比如:鋤禾日當午,媽媽好辛苦,上午打麻將,下午鬥地主,誰知盤中餐,頓頓無人煮,天天方便麵,餐餐都想吐。汗滴禾下土,明天繼續賭。粒粒皆辛苦,輸了二百五,親愛的媽媽,確實很辛苦。幽默風趣之中,辛辣地揭示了實際生活中父母貪玩手機不關心孩子學習的現象。
二是學習緊張疏解壓力。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好的教育關係著孩子的一生,會影響孩子的品質,也正因為如此,家長們都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開始變著法的培養孩子,除了正常的學校課業,還有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孩子學習壓力大也就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根據《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調查》的數據,中國學生作業負擔很重,平均每天的作業時間就有3個小時,是法國的3倍,日本的4倍,韓國的6倍,是全球平均數的2倍。18歲前累計寫作業達10080小時,相當於錯過了4032場TFBOYS的演唱會,少踢了7000場足球賽。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老師家長、學校家庭的壓力之下,這些學生學著網上惡搞手法,通過改詩,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緩解心理壓力。
三是社會寬容言論自由。
活在當下,實在是幸運。文學百花齊放,文藝百家爭鳴,有感你就發,有招你就使,社會「不拘一格降人才」。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觸碰法律和道德底線。尤其是網絡和電子產品的普及,都在刺激著人發聲。看看哪個社交、聊天、通訊APP不在鼓勵你去冒泡,它們恨不得你一天24時1440分886400秒都粘在上面!毫不誇張地說,某個人打了個噴嚏,網絡對面的你就有可能聽到。
所以,可以說,網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門的言論每天都在充斥你的眼球。像「人之初性本善,不寫作業是好漢,老師打我怎麼辦,拿起菜刀跟他幹,打不過怎麼辦,拿起AK跟他幹,幹不過怎麼辦,背起書包快滾蛋。」這種奇葩詩的出現也是必然。
綜上所述,正是這些原因,催生了這類滑稽可笑的「校園文化」,並在學生中流行起來。
惡搞傳統文化我們是應該抵制的。但一些合理的改編和善意的惡搞,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它既體現一種創造性的思維,為網絡大眾提供了另類多滋多味的搞笑盛宴,還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並起到了一定的批判作用。對於這部分,我們倒可以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或支持。
就拿學生改《題臨安邸》來說,學校和老師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適當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呢?
對此,不知各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