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正年間,天下大亂,戰火紛爭。四川起義軍首領明玉珍不滿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於至正二十二(1362)年受部下擁立稱帝,以重慶為都建大夏國,其轄治範圍包括四川、重慶、貴州及雲南、湖北的部分地區。
明洪武四年(1371),大軍進軍西南,明玉珍之子明昇自認無力抗衡,自縛雙手歸降。朱元璋念其「年幼弱小,凡事聽由臣下,免其伏地上奏待罪之儀」,並準其入朝納降。明昇派人來到當時的養龍坑長官司,搜羅「納降」的貢禮,選得十匹寶馬,包括傳說中牡馬與坑中蛟龍交配而生的「龍馬」。
當年六月,明昇帶著龍馬來到南京,朱元璋及滿朝文武見此馬通體雪白,體格威猛,性烈如火,傲骨錚錚,無不驚為神獸。得知此馬生於明洪武元年,眾臣之首御史中丞劉伯溫當堂啟奏:「昔漢明帝遣使往西域求佛法,獲白馬負經書而來。今皇上初登大寶,西南臣服,獻此白馬,實為開國之瑞」。朱元璋龍顏大悅,令典牧副使(掌管畜牧的官)高敬著意飼養,用沙袋壓在馬背,命騎手騎行訓練,兩個月後漸漸服順。當年八月,朱元璋率滿朝文武前往清涼山行夕月禮(古代帝王秋分行祭月禮稱「夕月」),乘此馬前往,感覺如躡雲端,迅疾平穩,一塵不驚,心中甚是珍愛,賜名「飛越峰」,並命開國文臣之首宋濂作《天馬贊》,命畫師畫其形像交宮內收藏。明升也因獻馬之功,受封「歸義侯」,賜居京城。
大明《一統志》載:「洪武四年,於此荻正白色馬為獻,首高九尺,長丈餘,不可控馭。詔典牧者囊沙使復行苑中,乃馴。時行夕月禮於清涼山,乘之如躡雲,一塵不動。贈名飛越峰,且命繪成形藏焉。」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明洪武十四(1382)年,朱元璋派遣穎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休英為右副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從四川、湖南兵分兩路,經貴州南徵雲南,徵討依仗地險路遙盤踞雲南的元梁王巴匝瓦爾密。其間詔諭播州宣慰使楊鏗:「今大軍南徵,多用戰騎,爾當以馬三千,率酋兵二萬為先鋒,以表爾誠。」傅友德在為貴州土司請功的奏摺中,稱貴州馬「狀甚美,前膘雞鳴,後腱犬蹲,膈闊膊厚,腰平背圓。體卑而力勁,質小而德全,登山逾嶺,逐電欻欲雲,鄙螳螂而笑蝘蜒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山地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貴州馬,被明軍將士形象地稱作「爬山虎」。
「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文化學者曾推出中國古代十大名馬排行榜,「飛越峰」與周穆王「八駿」、項羽「烏騅」、漢代「黃門四駿」、呂布「赤兔」、劉備「的盧」、曹操「絕影」、趙雲「照夜玉獅子」、隋代「獅子驄」、秦瓊「忽雷駁」並列其中。
龍馬的橫空出世,吸引了歷代軍政名流、文人學士對息烽文化的關注,他們圍繞龍馬創作的詩文,填補了息烽歷史文化的空白。
宋濂的《天馬贊》,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龍馬「龍胡盈,鳧臆輕,竹披耳,鏡懸睛」的優美形象、「九霄仿佛從龍行,但聞瀟瀟風雨聲」的狂野氣勢和「乘之如躡雲,一塵弗驚」的優雅行姿。《三國演義》開篇詞作者、明朝著名文學家楊慎在被貶謫雲南期間曾到養龍坑,寫下長詩《飛越峰天馬贊》,並在《無題》詩中發出「龍馬先朝出養龍,御前賜名飛越峰。人間神駿寧無種,天上孫陽不易逢」的懷才不遇的感嘆。貴州著名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水西馬》則用「電躡雲飛去不還,霧煙空鎖養龍山。一從飛越登天廄,寂寞人間十二閒」的詩句,對龍馬讚賞加。清代貴州巡撫田雯用長詩《柳坑行》記述龍馬成長曆程,稱龍馬「其毛如雪鱗如拳,首高九尺花連錢」,稱讚宋濂的《天馬贊》「臣濂之筆豐如椽,高歌更有青藤篇」。貴州沙灘文化代表人物莫友芝在《郘亭詩鈔箋注》中也有長詩《飛越峰歌》,講述了「飛越峰名出宸翰,臣晉國形濂作《贊》」的史實,並用「清時治文二百載,天荒豪俊爭驤鳴。不知江水延南北,多少騏麟地上行」的詩句,讚嘆「天荒」之地的貴州人傑地靈、「豪俊」輩出。眾遊人絡繹不絕。(朱登麟)
來源:貴州日報
(責編:陳璇(實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