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2020-12-10 騰訊網

風靡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女神

作者傅惟光

風靡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女神——媽祖文化在清代黑龍江的流傳媽祖文化流行於海峽兩岸。由於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媽祖文化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兩岸文化的密切交流,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也帶來了市場價值。兩岸媽祖文化走向殊途同歸。共同的文化信仰,催生了媽祖文化的迅速擴展,派生了媽祖文化產品和旅遊業的升溫。

關於媽祖文化信仰

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普遍盛行女神或是海神的「媽祖」崇拜。媽祖崇拜、媽祖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媽祖信仰起源於一千多年前,我國的沿海福建。媽祖,又稱天后、海神娘娘,是起源於福建莆田海邊的女神。據莆田最初立祠的記載,媽祖姓林,福建莆田人氏。生前就有種種神異,化去後鄉民自發為其立祠建廟。北宋宣和年間,朝廷賜廟額,身價從夫人起,累進到妃,又稱天后。

媽祖女神的靈跡,在海洋中保估船舶,更兼管民眾的疾苦。我國從宋朝以來,海洋業不斷發展和發達,促進了海神信仰的傳播,媽祖的影響越來越大,歷代朝廷對媽祖也越加推崇有加。由於媽祖信仰起源於民間,儘管歷朝歷代,朝廷有各種封號,但民間仍以自己的理想化的理解和情感,高度的崇拜和信仰,稱其為「媽祖」。由於媽祖信仰的悠久歷史,又以功能為主軸和信仰的廣泛。形成了廟會儀式、靈物崇拜和祭祀活動及其衍生的文化性質與社會功能,經濟效應,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世界範圍華人共同崇尚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肇始於閩南,興於閩臺,以福建莆田為中心,風靡於海內外華人世界,凝聚了海峽兩岸和內陸民眾對媽祖的共同信仰和理想的升華。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和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掘和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和福祉,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在東南沿海,傳播特別廣泛,十分普遍,均為沿海地區,內地涵蓋了天津、遼寧眾多地方。黑龍江深居內地,遠離海洋,也有媽祖文化的傳播和媽祖崇拜嗎?

2006年第六屆中國民俗學會代表大會,分組討論,交流了媽祖文化的議題,專家提出:「媽祖文化,最北及黑龍江」。媽祖廟的名目繁多,顯應宮、天妃宮、海神娘娘廟……直呼媽祖廟的只有民間口傳,有不少衍化為娘娘廟。黑龍江不乏娘娘廟,而且各地都有。由媽祖文化衍生了黑龍江眾多的娘娘廟,女神崇拜,媽祖信仰存在於民間。

媽祖文化是什麼時候,怎麼遠及黑龍江的呢?媽祖信仰是道教的範疇,道教自遼代傳入黑龍江和齊齊哈爾,清代及民國時期發展較快。至解放前夕的上世紀40年代,除省城齊齊哈爾有娘娘廟外,多數縣城及邊遠的黑龍江畔的黑河都建有娘娘廟。娘娘廟,即來源於媽祖文化。

娘娘廟主神海事,更廣為保佑眾生疾苦。黑龍江的女神崇拜歷史悠久,又能保估船舶,又能接濟眾生,這樣的神靈很容易在民眾中生根。黑龍江的娘娘廟香火鼎盛,應始於清代初期,在齊齊哈爾設水師營管制。清初為了加強黑龍江邊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設水師營。清徐宗亮著《黑龍江述略》,記載雅克薩對俄作戰,調吉林,寧古塔兵,並置造船艦於黑龍江、呼馬兒等處駐守。後遂定經制水師,總管一員四品,餘四品,六品。水手皆烏喇(吉林),寧古塔流人,南省流人述其先世,或閩或楚雲。《聖祖實錄》記載,僅雅克薩之役,就從福建調來藤牌兵水手400人。又民國時期魏毓蘭著《龍城舊聞節刑》記載,「水師營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京口、江寧選有家產之水手百名送京,由京派章京一員,兵八名送交烏拉薩布素軍中。嗣因設城永戍,立水師營留江(齊齊哈爾)駐防。

在「水師營」條中又記「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龍江道尹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陳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薩,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故當日水師營之權勢,雖不得比於滿洲,以視屯,站漢人,殊為優越。」

從歷史記載看出,自清初黑龍江設水師營永戍以來,福建人已經成為這裡的「土著」,並且佔有很大的優勢,成為當地的大姓。

黑龍江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文化匯聚的地方,生日漸繁的福建人,勢必將沿海文化帶到了這裡。媽祖文化,自然會在邊塞蒙龍江落地生根。黑龍江的媽祖文化,來自福建媽祖的故鄉。

黑龍江的娘娘廟和宗教活動

齊齊哈爾從民族文化的源流上看,是農業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帶,既有農業文化又有草原文化相互融匯。宗教文化也是一樣,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娘娘廟有獨立的,也有互相摻雜供奉娘娘的。從清代到1945年以前,黑龍江境內有不少娘娘廟。

有記載可查的如:富拉爾基的關帝廟,除供奉關公外,還有觀音菩薩,三霄娘娘和藥王。

訥河縣有三聖佛堂,佛堂殿內塑有關羽、藥王、地藏、玉皇、天王、觀音娘娘、天山聖母、泰山娘娘、先天娘娘等塑像。

林甸縣有朝陽宮,內供南海左佛、關公、娘娘。後又增建磚廟三間,供南海右佛、關公、龍王、財神,舊廟仍供太上娘娘。

甘南縣,甘南鎮建的娘娘廟,稱吉慶宮,東陽鎮有「海雲宮」,四方山有「慶慧宮」,寶山鎮有「全聖宮」等,均為娘娘廟。最遠的要算黑龍江(瑗琿),也有娘娘廟。

因年代久遠,很可能有些娘娘廟並無記載。如此看來,黑龍江雖地處偏遠,但娘娘廟確實存在,且相當普遍。

省城齊齊哈爾的「普恩寺」(娘娘廟),最負盛名。清西清的《黑龍江外記》卷二,記載,「城西普恩寺,俗稱娘娘廟。地居沙阜,形如龜。林木翳薈,西望嫩江如帶,春秋遊覽之所,此為第一。寺中有紙本飛來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書《靈異記》,杭州旗人華照撰」。「普恩寺前有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流人劉廷耀築自書『霞蔚雲興』額,黃君道煚分書,『浮幻因緣』,額,亭名闕如。嘉慶十三年(1808年)餘重修,名之曰『海粟』,自為記,與舊額並揭亭中」。

清英和著《卜魁紀略》記「娘娘廟(後殿供如來)」。民國魏毓蘭《龍城舊聞節刊》記「普恩寺,俗稱娘娘廟。在城西三裡許,河阜之上。宮殿崇閎,院宇軒敞。東西南三面圍以木柵,縱長三十一丈,橫寬三十六丈。林木蓊鬱,丹碧輝煌,為遊覽佳處。寺中有紙本飛來大士像,頗著靈異。寺前有海粟亭,額曰:『浮幻因緣』。廟會期在四月,廟時演戲禮佛,士女糜集,殊有人山人海之觀。又傳有人與龍戰子寺前江上。」

齊齊哈爾的廟會,集中於春秋兩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各寺廟舉行佛事法會。農曆六月初六「嫩江祭」,參加廟會的人多達萬人以上。據齊齊哈爾《宗教志》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齊齊哈爾城各佛教寺廟都有自己的會期有的連續三天,有的連續五天,廟會多由商販集資備辦。廟會上除誦經外,還有演戲和貿易活動,以普恩寺(也稱娘娘廟)為例,每至4月21日的廟會期,前往該寺進香觀戲的人『十倍於平時』」。

訥河縣每到四月十八,舉行娘娘廟會,到廟中求財、求福。

泰來縣關帝廟,每年進行春秋祀關嶽娘娘廟會,祈雨酬戲等活動。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省城及各縣,無論道觀還是佛廟,都舉行大型廟會,進行宗教活動。活動內容和方式互相雜混,尤其是民間重大節日,宗教活動同節日很難分得很清楚。官、佛、道、商、民,普天同慶,形成一種特殊性,傳統的集宗教與民俗於一體的文化活動,盂蘭盆節,也是宗教活動的盛大節日,佛、道、釋無一例外。

媽祖海洋與內陸文化的融合

媽祖文化源於我國的東南沿海,風靡於東南亞和海峽兩岸。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為加強中國北部邊防,從吉林移水師於黑龍江(瑗琿)、設齊齊哈爾等處水手60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定齊齊哈爾水師營制,設總管。來自福建的水手,履行了保衛祖國北部邊防的使命,並永戍黑龍江。同時帶來了中國沿海的海洋文化,同當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在長達三百餘年的時間裡,福建人融入了北方社會,這裡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媽祖文化在這裡發生了融合與變化,適應了當地多神信仰的宗教禮俗,娘娘廟和女神崇拜存在於儒、釋、道的多種信仰當中。在當地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影響。

春秋兩季的多種盛大廟會、宗教活動,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並載入史冊。媽祖文化的巨大影響,在這裡得以生根,歷史驗證了媽祖文化在黑龍江存在的歷史真實。

清代是黑龍江歷史上,發展較快的一段時期。沿海和內地大量漢人,移駐黑龍江,帶來了多種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黑龍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歷史機遇。

近三個半世紀的時間,黑龍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其中文化的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振興中華,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沿海經濟的發展,走在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前列。媽祖信仰的千年歷史,已經發展為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認同。臺灣的媽祖信仰,源於福建,幾百年來盛行於臺灣的媽祖信仰,豐富了臺灣人的精神生活,凝聚了人們的親和力,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臺灣島內有媽祖廟2000多所,信徒1400多萬人。

閩臺間的共同信仰,媽祖構成了紐帶,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交流。大陸的開放政策,推動了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三十年來日趨火熱。「根」在福建的媽祖文化,近幾年來的「媽祖熱」已席捲臺灣全島,前往福建媽祖廟進香的臺灣人劇增。湄州祖廟已經與臺灣的十幾所媽祖廟重新建立起了「母——女」親族的「至親廟」關係。媽祖文化已經形成產業鏈,為兩岸經濟發展帶來了福祉。

媽祖文化形成民族的認同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許多成熟的經驗,值得內地吸取。媽祖文化在內地如山東、天津日臻紅火,我們不能隔岸觀火,應與時俱進推動媽祖文化發展。

媽祖信仰,畢竟是民族民俗文化的歷史積澱,作為優秀的文化遺產,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1908年在普恩寺古廟舊址,改建黑龍江圖書館。齊齊哈爾的普恩寺(娘娘廟),即現在的「小姐樓」黑龍江圖書館舊址,歷史上曾盛況空前,但現在卻鮮為人知。福建莆田林姓、同安陳姓等,帶來了沿海的媽祖文化,其後裔三百多年人口眾多,也未必知媽祖。不只是尋根問祖,還應挖掘,曾經植根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作者簡介】

傅惟光:(1944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地方史。

滿族文化網

相關焦點

  • 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媽祖文化概況 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
    審核通過了《關於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的報告》,《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章程》。大會還舉行了揭牌儀式。2019年6月,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全面鋪開,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民政廳牽頭的多部門指導和支持下,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展開,籌委會組織專人以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已取得的經驗為依託,前往山東省各地市進行調研,對當地的媽祖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挖掘,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出山東省內媽祖文化概況。
  • 媽祖及媽祖文化
    媽祖及媽祖文化 媽祖生平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曰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據史料較多的宋代記載,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一個美麗的島嶼——湄洲島。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琅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林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鑑於天下紛亂,棄官歸隱。
  • 聆聽媽祖故事 傳承媽祖文化
    莆田網訊 近日,北岸賢良港天后祖祠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市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們在這裡聆聽媽祖故事,傳承媽祖文化(如圖)。  當天,學生們身穿紅色校服,手持紅色大旗,排成長隊,在祖祠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媽祖祖祠、天后聖殿及媽祖故居等,聆聽媽祖歷史故事,對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表示讚嘆。
  • 弘揚媽祖文化 講好媽祖故事
    2日,在第二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上,媽祖文化與「一帶一路」的議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牽動著海內外信眾的心。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嘉賓齊聚一堂,暢談媽祖文化、海洋文明和人文交流。
  • 聚焦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媽祖,「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
    由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發出的《湄洲倡議》中如是說。  2日,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湄洲島閉幕,該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國家旅遊局、國家文物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認為,媽祖文化是實施「一帶一路」構想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最直接、最便捷、最廣泛的文化交流紐帶,應有更高站位認識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與中外關係史、海上貿易史、沿海港口開發史、科學技術史等有密切聯繫,不能僅站在莆田或福建視角看待媽祖文化,應把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置於中國發展大局中,讓媽祖文化融入外交、海洋、旅遊、經貿等相關領域。」
  • 湄洲島「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見證媽祖文化走向世界
    中新社福建莆田3月8日電 題:湄洲島「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見證媽祖文化走向世界作者 葉秋雲福建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秘書長李少霞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這20多年來,每每看到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等不辭旅途辛勞來到祖廟朝拜
  • 海南媽祖文化團亮相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
    本報10月15日訊(記者吳雨倩)近日,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主辦,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協辦的「第17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在澳門舉行。由海南臨高天后宮、海口白沙門天后宮、澄邁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等組成的海南媽祖文化團精彩亮相,向全國各地媽祖信眾和遊客推介海南。
  • 共同推動媽祖文化傳播和發展 湄洲媽祖祖廟應邀參加平潭媽祖文化...
    莆田網訊 日前,平潭綜合實驗區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年會舉行。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等省內媽祖宮廟代表出席。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杜建賢在致辭中表示,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千百年來,媽祖文化以湄洲為起點,從沿海到內陸,從中國到世界,至今媽祖的足跡遍及五大洲46個國家和地區,媽祖敬仰者達3億多人。平潭歷史悠久,風景怡人,凝聚著「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成為平潭人共有的精神財富、文化瑰寶。平潭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傳播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為媽祖文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 國內首家媽祖文化研究專業期刊《媽祖文化研究》出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朱秀蘭 記者 龍超凡)近日,由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主辦的《媽祖文化研究》創刊號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個媽祖文化研究專業期刊,專門發表海內外有關媽祖文化的研究成果。
  • 梳起媽祖髮髻,傳播媽祖文化
    11月17日下午,在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屆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前夕,由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和莆田市文廣局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湄洲女髮髻技藝表演賽」在媽祖故裡湄洲島祖廟聖旨門廣場舉行。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2016年3月,媽祖文化寫入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
  • 弘承媽祖 揚帆世界 媽祖文化融含海事文化及精神
    從而加大媽祖文化精神在世界傳播力度,讓媽祖之光照遍全球。本人從事海事工作四十多年,不斷學習和踐行媽祖文化精神。利用業餘時間寫了三本書:《鼎海聖世》(東南大學出版社發行)、《海昇神韻》(廈門鷺江出版社發行)和海事文化融合媽祖文化課題著有《當代媽祖》。並主編了四本海事政務業務便民手冊。我發至內心的感恩媽祖留下文物史料的歷史重要意義,媽祖文化精神為世界記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 傳承媽祖精神,挖掘保護媽祖文化!
    公元2020年8月26日至28日,在華陽珠珍祖廟媽祖董事會吳寶明董事長率領董事會等成員蒞臨潮汕各宮廟進行座談會,弘揚珠珍、珍珠、寶珠三位護嬰女神媽祖「立德、行善、大愛」和平精神,並與華陽珠珍祖廟各分靈宮廟開展媽祖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資源作用。
  • 媽祖文化在天津
    原標題:媽祖文化在天津 媽祖文化傳到天津後,在天津傳承、演繹。天津這座移民城市用它的方法使得媽祖更加親民化,老百姓用自己的感情來闡述媽祖,來傳說媽祖,來編織媽祖的新故事。 我從小到現在,不知道去了天后宮多少次,每次去都有很多的心得。以前去是看新鮮,後來再去就看文化。
  • 媽祖文化品牌的嬗變
    流量就是黃金,企業為了蹭流量,想方設法藉助媽祖文化品牌進行簡單粗暴的業務拓展與延伸。這是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是把媽祖文化品牌當成附屬工具加以利用。例如,新浪微博上湧現出了一大批以「媽祖」命名的微博,像「媽祖建材」「媽祖海鮮城」「媽祖茶行」等,其實那些企業及其產品大部分與媽祖文化並無直接關聯,只不過是通過借勢媽祖增加熱度,並將其當成一條低成本的營銷捷徑罷了。
  • 媽祖與媽祖文化:聯結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
    林則徐剛正不阿、憂國憂民、大義凜然、忍辱負重的精神吸引我經常在其紀念館流連忘返,從而與中華傳統文化及民族情感結下深厚的情結。有緣的是,在我遠赴非洲莫三比克經商辦企業多年後,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林則徐研究委員會聘請我任海外常務理事,之後我看了很多史籍和林公日記,了解到林則徐在世時對同出莆田九牧林後裔的祖姑媽祖深為推崇。媽祖也是他為官處世特別是主持禁菸運動的精神支柱之一。
  • 媽祖文化——弘揚與傳播
    次年5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中國人物傳記藝術委員會合力打造媽祖文化工程,全面開發媽祖文化產品,並在湄洲島舉行了媽祖文化工程揭碑儀式。  在媽祖文化熱潮的推動下,第二屆媽祖文化旅遊節應運而生。此屆媽祖文化旅遊節,不僅是福建省'97中國旅遊年五大活動之一,而且被列入全國35個王牌旅遊項目之一。
  • 媽祖文化——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2009年&34;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的精神財富。
  • 廬山媽祖文化協會參加在紐約舉辦的「媽祖文化走進聯合國」活動
    紐約當地時間9月6日,由世界媽祖文化交流研究總會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 媽祖文化走進聯合國」­——首屆全球媽祖文化論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成功舉行。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領事顏鵬、程淼,以及來自中美兩國的媽祖研究學者、信眾代表、紐約僑社人士逾百人出席活動。來自中國江西廬山媽祖文化協會會長曹俊平也參加了活動。
  • 讓媽祖文化遠播四方!媽祖緣正式上線!
    活動內容異彩紛呈,分為四大樂章:「恭迎媽祖,聖臨廈門」「中國之夢,緣起媽祖」「感恩媽祖,善結良緣」「傳承中國夢,傳播媽祖德」。活動現場,首次以媽祖精神為主題的獨家官方授權平臺——媽祖緣正式上線。廈門市莆田商會會長陳文豹在祝辭中說:「縱觀歷史、現在或未來,媽祖信仰一直是聯繫全球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傳播大愛、和平的重要精神載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媽祖文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 讓媽祖文化遠播四方!媽祖緣正式上線
    活動內容異彩紛呈,分為四大樂章:「恭迎媽祖,聖臨廈門」「中國之夢,緣起媽祖」「感恩媽祖,善結良緣」「傳承中國夢,傳播媽祖德」。,是傳播大愛、和平的重要精神載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媽祖文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