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

2020-12-09 自性中明文化

看這篇文章,需要先看另二篇: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二)。

原文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自性中道

簡譯九:

這一段非常隱喻。看以上圖片,可以加讀另外兩篇文章:名相系統色塵略講名相系統色塵略講上古文化五行奧秘上古文化五行奧秘(雙擊點開連接)。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簡化一下:須陀洹不入六塵(六根清靜),是名聖賢。用現代語境:意識覺醒(覺知醒覺)者即是聖賢。[六根+六塵]即是物質世界,一個突破物質世界約束的人,必然會察覺到內在意識(心靈),從而覺醒、意識到身體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無有實體的心靈。意識突破色蘊、受蘊,心靈不在迷失物質世界的體驗、覺受、欲望當中,從而走向開悟。須陀洹(覺醒者)因未突破想蘊境界,心靈(末那識)幻化成靈魂(元神),不受地、水、火、風的束縛,證得入空,能自由選擇投胎三善道,不墮三惡道。

這一段是小乘佛法的大集成,需要補充一些佛法術語知識。以下公式,新人可以不求全解,權當基礎術語法則運用。

三界 = 欲界 + 色界 + 無色界 。

四諦 = 苦[逼迫性] + 集[招感性] + 滅[可證性] + 道[可修性] 。

四聖諦三轉 = 示相轉[逼迫性、招感性、可證性、可修性] + 勸修轉[汝應知、汝應斷、汝應證、汝應修] + 自證轉[我已知、我已斷、我已證、我已修] 。

五毒 = 貪 + 嗔 + 痴 + 慢 + 疑 。

八正道 = 戒[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 定[正念、正定] + 慧[正見、正思維] 。

三無漏學 = 攝心為戒 + 因戒生定 + 因定發慧 。

三昧 = 奢摩他[觀止] + 三摩地[觀幻] + 禪那[觀空] //分內外,內外合則大定。

三苦 = 苦苦[地、水、火、風] + 壞苦[成、住、壞、空] + 行苦[七識行陰遷流] 。

八苦 = 生苦 + 老苦 + 病苦 + 死苦 + 愛別離苦 + 冤憎會苦 + 求不得苦 + 五陰熾盛苦 。

因果 = 業因(招感)業果 = 集諦 * 苦諦[三苦、八苦、無量無邊苦惱] 。

集諦 = 見惑八十八使 + 思惑八十一品 。

五利使(五見惑) = 身見 + 邊見(斷見常見) + 邪見 + 見取見(非果計果) + 戒禁取見(非因計因) 。

五鈍使(五思惑) = 貪心 + 嗔心 + 痴心 + 慢心 + 疑心 。

三界四諦 = 欲界四諦 + 色界四諦 + 無色界四諦 //各界四諦具小使多少不同共八十八使。

三界九地 = 欲界五趣雜居地(一地) + 色界四禪天(四地) + 無色界四空天(四地) //每一地分九品共八十一品。

欲界五趣雜居地 = 欲界六天 + 人 + 餓鬼 + 畜生 + 地獄 。

色界四禪天 = 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無色界四空天 = 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滅諦 = 有餘依寂滅(殘存色身) + 無餘依寂滅 。

三十七助道品 = 四念處 + 四正勤 + 四如意足 + 五根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正道 。

四念處 = 觀身不淨(人身如蟲巢) + 觀受是苦(覺受即苦) + 觀心無常(妄想心無常) + 觀法無我。

四正勤 =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四如意足 = 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能持、能生) = 信根、進根、定根、念根、慧根。

五力 = 信力、進力、定力、念力、慧力。

七菩提分 = 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

六度波羅蜜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搞懂以上知識,結合文章和圖片,基本可以了悟此章節。斯陀含即是突破想陰了斷欲界,阿那含即是突破行陰入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阿羅漢即是突破識陰了斷三界,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是名無實,是指定義名卻沒有實體,現實世界是名有實,說蘋果就有相應的實體水果對應,說房子就有相應的實體住宅對應。此章節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皆無相應的實體對應。因為無有實體,所以無有可得,說得相應的名果(實有),則名不符實。五蘊是層層相嵌,末那識的五蘊以阿賴耶識為基石,阿賴耶識以法界覺性為基石,就像蓮花一樣層層撥開[覺知(三界)、覺性(法界)、自性]。阿羅漢斷盡見思惑,但沒有斷塵沙惑、無明惑,也就是法界覺性的識陰、行陰、想陰。也就是阿羅漢了悟時空,察覺到三界依能量構成,但不知道能量從哪裡來的。也就是意識和能量是分離狀態。意識、能量合一,就會進入法界,覺性光明顯現(此光明耀眼於百萬億三界光明),成就菩薩。

行者即是修行者,因為無所執著,即不執著於修行諸法,而樂於修行。名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離欲阿羅漢,樂於阿蘭那(適合修行、居住的場所)行(修行、生活)。很多人執迷佛法,貪著修行(脫離生產、生活),喜好與別人諍執(鬥法、分高下、爭名利),這都不是好的修行。好的修行是樂阿蘭那行,走中道。這一段完全總結了小乘佛法,同時以須菩提為對照,告誡後來人要樂於修行(走中道、無為法),而不是執著於修行(外道、有為法)。

一個人將要正常離開世界,首先意根開始脫離身體,身體四大(地、水、火、風)開始變得不穩定,最後崩潰進入瓦解的過程。四大不穩定期可能會經歷一周、一個月,或許一天。這個時候意識會非常清醒,對小時候的事情記憶猶新,因為人老後受各種原因導致,看世界是慢慢變渾濁的,這個時候忽然看世界光明一片,好像回到了小時候,但身體開始變得異常乏力或不能動彈,如果老人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已經回天無術,已經走到了生命盡頭。此生末那識會變成下一世的識陰種子,開始入胎(行陰),出生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想陰,外界色塵六入後,形成強烈的覺受,慢慢形成獨立人格思想(查十二因緣可了解更多)。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 目錄(點擊連接查看)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二金剛經 簡譯 佛法說明書 二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

因金剛經較長所以分段發表,後面章句會陸續發表。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為避免產生誤導,儘量全文轉發,標註來源,禁止抄襲、篡改、誹謗。

自性中道

自性中道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四
    這篇文章之前已發表三篇: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二、三)。原文十: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 金剛經 簡譯 如佛塔廟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 目錄(點擊連接查看)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二。金剛經 簡譯 佛法說明書 二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四。
  • 金剛經簡譯罪業消滅
    簡譯十六:佛陀接著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領受、奉持、讀誦《金剛經》,假若被別人輕視、不尊重,是因為此人過去罪業深重,本來是要墮落惡道,現在只是以被人輕視、不尊重,就化解了過去深重的罪業,將來當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憶念過去無量時劫,在然燈佛前,得遇無窮億多的諸佛,皆都供奉問法過,沒有漏掉一位。
  • 佛法的核心,別忘了《金剛經》中的三個字,參透了福報無量!
    那麼,作為學佛者,對於佛法的核心,別忘了《金剛經》中的三個字,參透了福報無量!作為大般若經典的《金剛經》,受到了無數佛學者的推崇,當然還包括《心經》等。不僅僅是學佛者,還有甚多的國內外國學大師、科學界等等人的學習研究。既然說佛法的核心,那麼我們首先要了解佛法,懂得什麼叫佛法。
  • 金剛經:為什麼應該捨棄一切佛法?其實有三個理由
    學佛的人都知道,所謂修行,其依據就是佛法。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佛法,那麼,其修行很可能就是無的放矢,難以實證解脫苦海之大道,換句話說,歷代以來的大德,修行之所以有所成就,其依據就是佛法。因此,對於修行者而,佛法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佛法作為修行驗證的依據,個人無論如何的努力,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由此可見,佛法在佛教當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佛教的本身就是佛法。那麼,佛法既然如此重要,佛在《金剛經》當中,為什麼又說應當捨棄一切佛法呢?
  • 佛法: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只有這三句話!
    金剛經到底說了什麼?這是很多學習金剛經的人,都想要知道的,雖然金剛經只有短短幾千字,但卻包羅萬象,讓人難以琢磨透,金剛經到底要講什麼?不同的人讀金剛經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但大部分人,讀金剛經都可以總結出三條感悟,這也是整部經書的核心所在。雖然佛在金剛經中說了很多話,但這些話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圍繞幾個話題來展開論述的。若能悟透這三句話,整個金剛經的核心思想,也就大概了解了。
  • 《金剛經》是有力的否定了佛與佛法
    《金剛經》是有力的否定了佛與佛法,可惜,甚少人能醒悟到這點。《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應該捨棄一切佛法…」誠然,所謂佛法其實便是因緣和合而具有「生住異滅」之四相的有為法,所以佛法才有著正法、像法、末法等變化,而且也是有生有滅的…可見,佛法作為有為法也都是如夢幻泡影而沒有恆常有效性的,時過境遷之後,古老佛法其實也早已不是渡人的舟筏,也早已變成為一堆應該廢棄的東西了…佛祖講學四十多年不立一文,並強調他無一法可說,且又立「諸行無常」為法印,其意其實也已自明矣
  • 天雨不潤無根之草,佛法不度無緣之人《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摩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 金剛經的譯師和版本
    《金剛經》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共有六個人譯過八遍,也就是有八個版本。其中有兩個人是譯了兩個版本,都遺失了一個。玄奘法師譯過兩個丟掉一個。這六個版本是這樣,第一個在中國譯出金剛經來的,就是現在我們要用的這個版本,是鳩摩羅什法師譯的。這個鳩摩羅什法師他是秦國的,但是這個「秦」不是秦始皇的那個「秦」,是後邊的一個秦國。因為咱們中國幾個秦要分清楚怎麼辦啊。
  • 讀《金剛經》|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如何理解?
    在第八品《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佛陀在宣說《金剛經》的重要性的同時,也特別指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澂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生活中的佛法
    說到解讀《金剛經》,大概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而頓悟的。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明確指出:「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是慧能大師教我們看事物的方法,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要從相、體、用三個方面同時進行觀察,三方面具足才是事實的真相。體即性,性是因,起用而成相,假如沒有性這個因,就無法起用成相。
  • 道德經.簡譯.有無相生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共八十一章,可自行查閱平臺(自性中明文化)其它章節閱讀。簡譯是實用型的現代語境轉譯,《道德經》八十一章是一個整體,可用於國家治理、企業經營、家庭傳承,乃至個人修成。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佛法本該大道至簡,卻為什麼會那麼深奧難懂呢?
    在娑婆世界並沒有事實可以支持「佛法就是成佛之法」,那麼有沒有佛經中的理念可以支持「佛法是成佛之法」呢?金剛經有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呢,佛陀並不是掌握了可以成佛的佛法而成佛的,而是成佛之後,佛陀有無上的智慧可以開示佛法。能說無上佛法是成佛的標誌之一,佛法是佛力的一種證明,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法,並不是釋迦牟尼的成佛之法。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小結
    既然《金剛經》這也不能,那也不能,還要它何用啊!我在初讀《金剛經》曾經深深的帶著這種懷疑,很多人也是這樣懷疑佛教的。但是在佛陀的原始教義中,包括《金剛經》的教法中,從來也沒說過佛法能直接出手幫你擺平這一切。佛法講的是緣起和因果的道理,你現在所遇到的,是由若干原因的組合所造成。
  • 常讀金剛經,理解三段論,你說的話就是佛法!
    常讀金剛經的朋友都會發現,金剛經中,經常會出現三段話,舉例來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等等。像這樣重複的句式,在金剛經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弄懂這種句式,所要表達的含義,那麼我們自己說出來的話,也可以成為真理。
  • 《金剛經》: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還要學佛?
    近日有同參師兄與小編蓮荷私下交流,他以《金剛經》中佛陀的兩句說教為依據,詰問小編世人為何要學佛。祖師有言,學佛當生疑,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過,破疑醒悟在學佛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信解行證」的組成部分。倘若只疑不悟,那就是「狂禪」,真的就變成天上天下唯獨獨尊的「唯心主義」了。所以,本文主要答覆師兄的疑問。
  • 《金剛經》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
    如來隨機說法,後由結集者聚集誦出佛陀之遺法,再用線把它編輯起來,佛法才能流傳到現在。「經」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具有貫、攝、常、法四義。貫者,貫穿所應知義理;攝者,攝化所應度眾生;常者,三世不能易其說;法者,十界所應遵其軌。
  • 《金剛經》:修行佛法,必須要打破對諸相的執著
    對於一些初入佛門的人來說,因為其修行的層次與智慧還不大夠,對於佛法也還沒有一個透徹的認知,所以其對那些安座於供座上的泥胎木偶所成的佛祖之像,產生依賴、偶像心理,是可以的,因為這些個佛像可以引導眾生對佛法產生正信,使眾生隨時都能思念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之心而精進修行。
  •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與「一切法皆是佛法」前後矛盾嗎
    正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住,指向般若實相;云何降伏其心,指向真如妙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含有兩個角度層面的認知:一者,從「我」度眾生的角度來分析認知「佛與眾生」的關係;二者,從眾生度「我」的角度來分析認知「眾生與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