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是傳說中的白蛇白娘子,而是極為尊貴的「佛螺髻發」,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頭髮遺物。1924年,雷峰塔因屢次盜掘最終完全坍塌,七十七年之後,埋藏於地下一千多年的雷峰塔地宮重見天日。
雷峰塔,初建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7年),是南越國末代國王錢弘俶為供奉佛祖遺物而建。塔成之日正值宋太祖追諡錢弘俶的夫人孫氏為「皇妃」之際,因此該塔最初是被命名為「皇妃塔」。
因該塔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後來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人們對雷峰塔的故事耳熟能詳,主要是因為民間故事《白蛇傳》和魯迅寫的《論雷峰塔的倒掉》,都覺得塔下鎮著白蛇。
宋徽宗宣和二年,也就是雷峰塔建成140多年後,塔身首次因戰亂而遭嚴重損壞。南宋慶元年間進行了重修,首次得名「雷峰夕照」,成為西湖十景之一。明嘉靖年間,雷峰塔被倭寇焚燒,僅剩磚砌塔身。
到了清初期,雷峰塔還是裸露的殘缺磚砌塔身,隨著民間故事《白蛇傳》的盛行,雷峰塔再次被人們津津樂道。康熙、乾隆下江南時,雷峰塔是必遊之地。清末時,民間開始盛傳雷峰塔的磚有闢邪等功效。
雷峰塔的厄運再次到來,人們紛紛偷盜塔磚,再加上不良商人的倒賣,雷峰塔塔身已經搖搖欲墜。1924年9月25日,殘缺的雷峰塔塔身轟然坍塌,在部分塔磚中發現了秘藏的經卷,從此雷峰塔名存實亡。
雷峰塔的倒塌,在當時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魯迅先生借雷峰塔的倒掉,讚揚了白娘子的反抗精神,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本質。當然,希望重建雷峰塔的聲音也是不絕於耳,直到解放後才變為可能。
1999年,雷峰塔的重建被提上議事日程,第二年雷峰塔重建工作啟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對雷峰塔遺址考古發掘的任務,發掘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為了更好的重建雷峰塔,二是保護地宮文物。
對雷峰塔遺址進行清理,除了搶救性發掘地宮文物外,還要對雷峰塔的塔身、塔基和結構等進行詳細的測量,以便恢復塔身舊貌。雷峰塔原塔身是八邊形雙套筒迴廊結構,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
雷峰塔的結構由外向裡依次為:外套筒、內迴廊、塔心室,而地宮就位於塔心室的正下方。2001年3月1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決定開啟雷峰塔地宮。開啟工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塔底是否有白蛇?
地宮發掘現場被嚴密封鎖,除了考古人員外,其他人等不得擅闖。地宮位於雷峰塔遺址的正中央,呈八角形狀,在清除了大量淤土後,現場加蓋了防雨大棚。在雷峰塔地宮的塔心室處有一個蓋蓋板的大坑。
蓋板的上面還壓著一塊巨石,地宮的千年秘密就被層層的封在裡面。巨石的移動成了當時的發掘難題,這塊巨石目視重達千斤,最終在機械的輔助下大石被移開。隨後出現一層浮土,浮土上有數十枚錢幣。
這些錢幣是唐代的「開元通寶」,建造佛塔時灑落錢幣是一種皇家儀式。考古人員在之前的清理過程中,發現地宮保存完好,這說明雷峰塔倒塌77年後沒有遭到盜掘。接下來是一塊大理石蓋板,四周有磚。
當考古人員打開地宮大理石蓋板後,眼前的景象震驚了現場人員。地宮中的陳設與史料中記載的一樣,一個鐵函置於地宮正中,鐵函下疊壓有大量的各種銅錢,並夾雜著些玉錢、玉龜、料珠、等珍貴文物。
在鐵函的四周還堆滿了鎏金銅佛像、銀腰帶、玉觀音像、玉童子像、漆鐲、銅鏡、銅錢經卷等文物。最讓人們關注的是舍利鐵函的開啟,當舍利鐵函打開後,一座精美的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這是一座鎏金銀質塔,塔高35公分,底座為方形,邊長為12.6公分,塔上有水鏽,在塔的四面飾有佛祖故事題材的淺浮雕。通過塔身鏤空的部分,可以看到塔內藏有「佛螺髻發」的金質容器。
塔的下方是一個鎏金的銀盒,銀盒蓋上飾有雙鳳纏牡丹紋樣,四周等距分布著「千秋萬歲」四個楷字,銀盒旁繞著一根皮腰帶,鑲嵌有十多件精美的銀質飾品。銀盒中供奉的寶物就是「佛螺髻發」。
「佛螺髻發」乃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是佛祖頭頂上的肉髻。這座鎏金塔是雷峰塔考古發掘的最大的發現,被稱為「阿育王塔」。至此,長久以來關於雷峰塔底下壓著白蛇的傳說便不攻自破。
一年後,新建的雷峰塔落成。新塔建在舊址之上,保留了原塔樓閣式的結構。新塔完全採用南宋重修時的風格和大小建造。新塔由臺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高71.679米,內部裝有遊覽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