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一個民族的精神史》的出版

2020-12-12 澎湃新聞

許紀霖:《一個民族的精神史》的出版

2020-04-12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麗娃河之子 許紀霖之窗

《一個民族的精神史》

作者:許紀霖

本書中13篇人物的研究,是我近5年來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些人物,基本是知識分子,或者知識分子出身,他們的一生處於20世紀中國歷史的激流險灘之中,隨著民族命運的起伏而上下顛簸。我自己也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從1982年畢業留校從事研究以後,就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有特別的興趣和感受,他們曾經的心路歷程,我們今天還在繼續艱難地行走,無論是思想,還是心態,我們仍然處於老一代知識分子生命的延長線上。

一個學者最合適的研究對象,或許就是他自身,即有著共同基因與文化趣味的同類群體。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的葉文心教授,有一次在閒聊的時候,告訴我,在她選擇博士論文題目的時候,他的導師,著名的中國歷史研究大家魏菲德教授,建議她研究民國的警察或者土匪。這讓葉文心非常犯難,這位嚴復的外曾孫女,笑著說:「我們家族出過學者,也出過商人,就沒有出過土匪啊!」後來,她所做的研究,都是與知識分子、商人與都市文化有關。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闖入知識分子的研究純屬偶然。留校以後,組織布置給我的任務是研究中國的民主黨派歷史。我對民主黨派本身的興趣有限,但對民主黨派中的人物--大都是民國著名的大知識分子,卻情有獨鍾,於是從研究黃炎培、沈鈞儒起步,逐漸擴展到更多的知識分子身上。我最早的兩篇有關知識分子的文章,都是在1987年發表,一篇是《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人格的歷史探索》,另外一篇是《從中國的<懺悔錄>看知識分子的心態人格》,前一篇我從獨立人格角度,考察了古代士大夫到現代知識分子人格的歷史演變,後一篇文章從民國初年的著名記者黃遠生寫的《懺悔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內心之中「靈與肉」的衝突,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意外地成為了知識分子研究的專家。更不曾想到的,在1980年代後期的啟蒙運動「文化熱」中,這些文章竟然得到了廣泛的反響,我當年只有30歲,幾乎是一夜暴得大名。

我得承認,當年我做這個研究沒有任何功利的念頭,只是出自內心的問題關懷與時代熱情驅使。從1977年至今的三十多年,期間我研究過現代思想史、中國文化和城市研究,但一直對知識分子的研究、特別是知識分子人物的研究有著不可抑制的強烈興趣。箇中的緣由,恐怕與我對歷史的理解有關。歷史是什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已經過世的大家錢穀融先生,當年曾經提出過:「文學是人學」。其實,何止是文學,史學也是人學。人類的歷史與自然界的發展不同,雖然有其不可變易的歷史法則,但這些法則卻是在人的自由意志選擇之下而得以實現,甚至改變的。離開了人,歷史什麼都不是。人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他有自覺的理性,也有不自覺的情感、意志乃至潛意識。要深入歷史的深處,就是進入歷史中一個個生命深處,他的所思、所想和所行。人與動物不同,他有自由意志,並非僅僅憑生存的本能活著。尤其是知識分子,更是如此。因此,史學就是人學,這個人,不是整體的人民,而是具體的個人,有生命、有溫度、有崇高、也有卑微的精神靈魂。

在我曾經寫過的各種文字當中,比較敝帚自珍的,當屬人物的研究。那是一個個活脫脫的生命,嚴肅而緊張的靈魂。我追尋他們的足跡,讀著他們留下的文本,與這些先人同呼吸、共命運。我感覺,我是他們中的一個成員,可以分享他們所有的歡樂與痛苦。每一次書寫他們,就是靈魂的自我反省。他們就活在我的內心。

本書的書名之所以叫做《一個民族的精神史》,乃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聚焦於這個民族的精英---知識分子身上,我們可以從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窺見一個民族的精神深度與缺陷。精神史的書寫,與思想史與文化史不同,它不僅要研究知識分子的觀念形態,也要觀察他們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心態人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民族的精神史,不僅是整體的歷史,而且是活生生的具體的人的歷史。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有自由主義的,有文化或政治保守主義的,也有激進的左翼知識分子。我本人雖然是自由知識分子,但對文化保守主義與左翼思想懷有某種同情性的理解。因此,本書所研究的知識分子對象,有張之洞、杜亞泉和錢穆這三代文化保守主義者,有林語堂、沈從文、李慎之、王元化這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也有巴金、瞿秋白、丁玲、郭沫若、郭小川等左翼知識分子,還有汪精衛這個從激進青年最後墮入漢奸的政治文人。

熟悉我研究的讀者或許了解,過去我著墨比較多的人物,多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這幾年,我逐漸將關注的重心,轉移向激進的左翼知識分子。箇中的緣由,不妨借本書的出版,透露一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究竟往哪個方向發展?我與許多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一樣,都公認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人類普世文明方向的自由民主道路。這條道路,在20世紀前半葉曾經有過探索,那麼,民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給今天的中國留下了什麼樣的思想與精神遺產?他們的心路歷程曾經遭遇過什麼樣的挫折?這就是我過去30年研究自由知識分子的中心問題所在。

不過,五四與後五四兩代知識分子,都曾經經歷過漫長的革命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都一度以為,革命那一頁,永久地翻過去了。然而,歷史的發展是那樣地弔詭,那已經翻過去的一頁,似乎又重新回來了。那麼,革命的邏輯究竟何在?革命與知識分子的關係究竟如何?進一步言之,我的少年歲月,是在毛澤東的紅色年代長大。我們這一代,如同崔健的歌所唱的,都是「紅旗下的蛋」,與如今「國旗下的蛋」90後一代,在思想觀念和精神氣質上迥然不同。不管你成年以後從事什麼研究,到你生命的老年,都會不由自主地回到童年,想清算曾經經歷過的青春歲月。不僅我個人如此,我同時代的多位學者朋友都是這樣。並非偶然地,在中國學術界,這幾年出現了一股小小的「新革命史熱」。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並不想追逐這股新的熱潮,只是想盤點自己的少年時代而已。於是,這幾年我對上一代左翼知識分子的心靈與精神世界發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知識分子投身革命,與底層的工人農民不同,並非窮則思變,為了實際的利益加入革命,而是往往與思想與心理的巨變有關,他們為了追求一個夢想,一個正義、自由的美麗新世界。那麼,20世紀的三場最重要的革命: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和中共革命,特別是後者,究竟具有什麼樣的神魅與魔力,讓知識分子拋棄了原本確定的個人前途,捨身加入革命的狂潮呢?中國革命的世俗宗教性何在?什麼樣的知識分子最容易成為革命者?這與他們家庭出身與個人遭際有什麼關係?這都是之前的革命史研究很少觸及的問題,這幾年我對這些問題,開始投入研究與思考。我的工作方式,通常是從個案做起,只有更多的個案積累,才能對20世紀中國革命與知識分子的整體圖景,有鳥瞰式的了解。

本書中將近一半的知識分子個案,都與我近年來的這些思考有關,對上述令我疑惑的歷史迷案,也有一些初步的嘗試性闡釋,借本書出版之際,我很期待讀者的批評和回應。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香港三聯書店,這已經是我在該社出版的第三本繁體字著作了。最初的一本是1992年出版的《精神的煉獄: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知識分子》,這是我最早的一本研究中國知識分子論文集。第二本是去年面世的《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前兩本都是先有簡體字版,香港三聯再推出繁體字版。而本書,首發的是繁體字版,我期待終有一天,也能夠在內地推出簡體字版。

*圖片來源於網絡

感謝香港三聯的顧瑜老師與我聯繫,促成了本書的出版,而李斌,已經是第二次擔任我的書的責編了,他的認真和細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的三家三聯書店,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香港,都具有濃鬱的知識分子關懷和氣息,與三聯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氣質上的投緣。誠如在十多年前,我在一篇專文中說過,三聯的精神,就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從她的創始人鄒韜奮,中經1980年代,直到今天,三聯的知識分子精神弦歌不絕,薪火長存。

向三聯致敬,向知識分子精神致敬。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許紀霖,《一個民族的精神史》
    許紀霖,《一個民族的精神史》,香港,三聯,2019八十年代出道以來,許紀霖一直以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作者的終極關懷是思想史,是民族精神。他試圖通過剖析這些赫赫有名的文人,作家,學者,看他們的成長的環境,思想資源,個人遭遇,乃至習性與愛憎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建構他們的精神世界與追求。從這些撐起民族精神半邊天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窺見一個民族的精神深度與缺陷」。作者一方面拉開距離,看到的不僅僅是個人,也是時代,是社會轉型。
  • 許紀霖 | 張灝,深思的哲人
    ,陳旭麓先生讓他懂得什麼是史學,王元化先生賦予他精神人格,而張灝教授告訴他如何研究思想史。200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學人文叢」,收入《張灝自選集》,由許紀霖教授策劃,是大陸出版的有版權的張灝作品中最早的一本。
  • 許紀霖《何以安身立命》:探索如何重建當代人的心靈世界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做什麼,又能夠做什麼?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許紀霖新作《何以安身立命》出版,試圖通過十二堂人文素養課,探究如何重建當代人的心靈世界。《何以安身立命》是作者許紀霖近兩年在上海主持和參與的多個人文論壇與沙龍的對話集,許紀霖通過與梁文道、劉擎等學者的談話,分多個層次對每一個人如何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進行了探討,討論的主題都與知識分子的家國天下情懷有關,從城市身邊的社會文化現象,到國家與世界的大事件,無所不談。無論是「清議」,還是「清談」,皆承繼了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傳統。
  • 許紀霖知識分子研究扛鼎之作《安身立命》面世
    著名歷史學者許紀霖教授繼《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後又一力作,《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於本月全新亮相。本書凝結了許紀霖三十年心血,從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個體出發,關照到知識分子群體與整個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從個體心態到時代史詩,折射了中國百年大變革。
  • 許紀霖:什麼是知識分子的民國範兒
    許紀霖開場提問,卻無一人舉手,「不知是因為『知識分子』太偉大了,還是現在被汙名化了?」許紀霖介紹說,知識分子一詞其實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的俄國。當時,俄國社會裡有一批本屬於上流社會卻接受西方教育的人。他們對比西方,觀察俄國的專制制度時便深覺不滿。「這樣一批與主流社會有著疏離感、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特別是道德批判意識的群體,當時就被稱為知識分子。」
  • 許紀霖:何為知識分子的民國範?
    今天只要具有知識分子精神的人,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更代表一種精神。」民國知識分子的民國範兒許紀霖說,民國有很多傳奇和神話,它們的真假不重要,關鍵是它曾經是一段歷史。「這段歷史消失了,它寄託著我們的希望。民國知識分子代表了民國的精神。」在一門名為「紀錄片中的知識分子」的課上,許紀霖常會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民國範兒。
  • 歷史學者張宏傑二十年思考新作《簡讀中國史》出版
    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近日,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張宏傑匯集二十年史學思考的最新力作《簡讀中國史》,由嶽麓書社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版。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整體概念。同時,本書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解讀方式,力圖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治亂循環背後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因。
  • 對話許紀霖 沒有一種價值壟斷了真理
    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的研究。我們需要一個正派社會,這樣才能有正派的個人,而面對這個變動的多元世界,我們只能鍛鍊出一種平衡能力來和這個世界和解。  暴力  沒有「禮」,只有「力」  新京報:而今不少人在網上發言,遭到謾罵和攻擊,精神時刻感到緊張。你提到過,這種網際網路中的攻擊是一種「軟暴力」,你怎麼理解這類暴力?
  • 歷史學者張宏傑二十年思考全新力作《簡讀中國史》出版
    近日,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張宏傑匯集二十年史學思考的最新力作《簡讀中國史》,由嶽麓書社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版。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整體概念。同時,本書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解讀方式,力圖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治亂循環背後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因。
  • 歷史學者許紀霖成都分享新作 深入剖析魯迅巴金等知識分子群體
    10月27日,著名歷史學者許紀霖教授來蓉和讀者分享新作《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從魯迅、巴金這兩位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講起,關照到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以及整個社會的變遷與思想轉型,從個體心態到時代史詩,折射了中國百年大變革。
  • 專訪許紀霖:最好的公共歷史寫作是「大家寫小書」
    許紀霖:如果讓我來表述的話,我也許會說,當下的知識分子不是「走得太快」,而是走得「太專業了」。實際上,從「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開始,中國存在著一個面向公眾寫史的傳統。白話文運動不僅是新文學運動,也是新史學運動。
  • 許紀霖丨在奇葩說、付費課程的時代,如何重新定義啟蒙?
    死亡的是傳統的啟蒙方式,但啟蒙精神不死。作者 | 許紀霖&徐學勤從1987年在《讀書》雜誌發表第一篇研究知識分子的文章《從中國的<懺悔錄>看知識分子的心態與人格》算起,學者許紀霖的知識分子研究之路,已經走了三十餘年。 雖然,他後來將研究領域拓展至中國思想史和城市文化,但他最珍視也最有心得的仍然是中國知識分子研究。
  • 薦書|許紀霖:《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啟蒙的自我瓦解》(合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等。
  • 許紀霖:如何重建中國的倫理與信仰
    許紀霖:如何重建中國的倫理與信仰——與其抱怨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壇主小傳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近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啟蒙的自我瓦解》、《大時代中的知識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等。
  • 用「心」編輯《中國民族史》
    民族出版社在黨的中心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總方針指引下,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了撥亂反正,按照改革開放的總要求,1979年夏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工作會議,我作為會議的記錄者聆聽了與會者的發言,是我一次學習的好機會。鑑於自己初入茅廬,對出版工作一竅不通,難以寫出合格的《簡報》,心裡很不是滋味,陳曉如副社長和王寅生同志及時地給予了幫助,使我很快進入角色,獲益匪淺,至今難忘。
  • 疫情中的大眾心理、社會權力和責任倫理——歷史學者許紀霖的反思...
    長期致力於思想史研究的學者許紀霖,也在時刻關注著疫情的變化,但此刻他思考更多的是社會心理和文化層面的問題。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紫江學者,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回歸公共空間》《讀書人站起來》《安身立命》《另一種理想主義》《家國天下》等。
  • 《寧波抗日戰爭史》出版發行
    為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寧波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寧波抗日戰爭史》一書,該書詳細記錄了寧波抗日戰爭的歷史,反映了寧波人民偉大的抗戰精神。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寧波犯下了累累罪行。寧波軍民沒有被日寇的暴行嚇倒,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寧波軍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與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
  • 在歷史中注入民族文化的生命和精神
    他強調對於本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了解,缺乏起碼的尊重,此必成為無文化的民族,無歷史意識與智慧的民族。他主張努力開掘國家民族內部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的生機、動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國家民族背後的文化精神,則國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離散。錢穆先生的通史研究在立論的標準上反對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識為依據,主張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個性與特性。
  • 許紀霖:再見!全球化1.0時代
    經許紀霖教授授權發表,答問FT新聞網許紀霖:從八十年代開始的全球化,到川普上臺以後,已經開始搖搖欲墜,經歷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到這次全球大疫情,很有可能會為這一輪全球化劃上句號。這並不意味著以後各國都完全是關門主義或貿易壁壘,而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後全球化時代」。全球產業分工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完全按照最大效益原則,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將會是比經濟效益更高的考量。
  • 許紀霖:他思故他在,王小波是不死的
    《安身立命》許紀霖 著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2019-8(點擊書封購買此書)王小波:他思故他在撰文 許紀霖歷史常常出現這樣的圖景:有些人生前聲名顯赫,死後很快被人忘卻;另一些人一生寂寞這些年,我們談論了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談論了「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王小波沒有參與談論,但他的處世立身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人格範型。知識分子的崗位在哪裡?就在其獨有的求知領地;他的所有自由與獨立,首先依據於知識的至上性與自怡性。知識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求知本身,至於為人生、為民族也好,雖然未嘗不可,但與求知比較,都低了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