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赤手包裝紙杯多數不標註生產日期
近年來,一次性紙杯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飲水的便利工具。我們使用的一次性紙杯安全嗎?紙杯是怎樣加工的?加工過程中有沒有不規範或不衛生的地方?4月12日,記者遠赴河北省石家莊市,對紙杯加工廠展開調查。
河北省石家莊市有幾家規模很大的紙杯加工廠。4月13日,信報兩名記者以應聘者的身份,臥底進入石家莊郊區的一家名為倍潔的紙杯廠,成為了操作工和模切工。臥底過程中記者發現,紙杯出廠並不消毒,是否合格,全部靠肉眼來看;多數紙杯上也不標註生產日期。4月15日 ,記者又暗訪了石家莊的一處紙杯廠,發現該廠生產的紙杯為「三無產品」,QS標誌、生產日期等均無。
對兩家紙杯廠臥底和暗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兩家紙杯廠是把紙張等原料印刷好之後直接進行加工,對紙張的來源等問題均諱莫如深。據調查,紙杯紙的生產由造紙廠來負責,模板紙則有印刷廠來印刷。那麼,紙杯產業鏈的上遊環節是否安全、衛生,是否讓人放心?
4月14日下午,記者曾聯繫到所臥底紙杯廠附近的一家印刷廠。老闆表示,只要有模板就可以印刷紙杯紙,而在模板上,QS標誌隨便印。
4月16日上午,記者又趕赴石家莊市藁城的一家造紙廠繼續調查,結果發現,造紙現場衛生條件惡劣,情況更加糟糕。而老闆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只要給出厚度,就能造出紙杯紙;廠裡的紙已經加了增白劑,如果想要更白的話,還可以多加。
經過多天的暗訪和臥底調查,記者希望為您揭開一個真實的紙杯加工產業鏈……
1 應聘 連名字也沒問就讓去上班
藏在村莊裡 偷偷招工人
4月13日上午,記者電話聯繫了位於河北石家莊市倍潔紙杯廠。聽說記者是來應聘的,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你下午來我們廠裡,咱們見個面就行,合適的話就可以開始幹活了。」
4月13日下午1時許,記者來到這家紙杯廠時發現,偏僻的廠房隱藏在郊區一個小村莊裡 ,廠房兩側都是菜地,一戶農家小院的大門口掛著紙杯廠的招牌。
工作人員鞏女士招呼了記者,「你們如果沒有駕照的話,就只能幹操作工人了,去生產線上製作紙杯。」鞏女士說,「我們這兒分白班和晚班,白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具體上白班還是晚班,得看車間主任的安排,不過一年幹下來,肯定是白班多晚班少的,這點你們放心。」
隨後,鞏女士帶著記者來到生產車間逛了一圈。整個車間並不大,擺著一臺模切所用的平壓壓痕切線機和六七臺紙杯加工設備,車間裡噪聲很大,有七八名工人正在操作設備,切割後的碎紙片掉了一地,車間裡顯得很雜亂,生產好的紙杯扔在紙箱裡等待包裝。
簡單看了看情況,鞏女士把記者帶出了車間。「你們現在就可以試試機器,如果覺得幹得了,就要長期在這兒幹下去。」就這樣記者應聘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整個面試過程中,工作人員沒有查看任何證件,連名字都沒有問。
不籤合同也不給上保險
記者答應在這兒長幹之後,鞏女士就說起了工資。「咱們這兒工資多少不一定,是計件工資,但你們放心,管吃管住,即使你啥都不會,我們也有個保底工資,給你開到1500元錢。」看到記者兩人一同來應聘,鞏女士接著說,「如果你們去幹模切的話,工資我給你開高一些,保底工資1800塊錢,因為那個活更累點。」最終,記者決定分別從事不同的工種,一人做模切,另外一人在操作機器做紙杯。
談妥了工資,鞏女士特意叮囑說,「我們這兒收入都是自己算自己的,你也不要去打聽別人,我們的工資都是不公開的。有人能賺2000多元,有人就掙1500元。」說到這兒,鞏女士對之前關於保底工資一說改了口。「很差勁的那種人,我們也不給他保底,有些人事可多了 ,又是上不了夜班,又是這樣那樣的,活也幹不好,這些人可能只拿到1200到1300元吧。」她還警告記者,「車間裡有的是人跟我打報告,你要是問別人的工資,被我發現了得扣錢。」
記者在參觀生產車間時注意到,模切機器運轉起來速度非常快,工人的雙手就在機器間穿梭,很危險。但是鞏女士表示 ,「在這兒幹活沒有保險,只要你不把手戳到機子裡就沒事。」她很不以為然,「再說了 ,幹啥活沒點危險啊 。」至於合同,鞏女士說,「不籤合同,如果幹得可以、能長期幹,有住宿的地方。」
在廠房內記者觀察發現,整個加工廠的紙張都是現成的,原料區並沒有太多東西。模切後的碎紙,也都集中回收在倉庫內。「咱們做紙杯用的模塊紙是哪裡來的?」「你問這些幹什麼,幹好你的活就行了。」鞏女士很警惕。
2 加工 拆紙杯模板竟用錘子砸
工人不知QS標誌啥意思
4月14日,記者第一天的工作開始,要做的是該紙杯廠整個製作過程的第一道工序:模切。也就是把已經印刷好的淋膜紙切割成扇形,用來製作紙杯。
紙杯廠只有一臺模切設備,叫做平壓壓痕切線機。上班之後,鞏女士讓記者跟著工人黃師傅來學習操作這臺機器。「這個活就需要熟練,幹熟了,速度也就快了 ,幹的活才能多。」說完,黃師傅就給記者演示了一遍。他從旁邊的桌子上拿起三張淋膜紙,放進機器裡,大約兩三秒種後,大張的淋膜紙上就出現了壓痕,黃師傅就將紙張放到一邊,繼續進行模切,如此周而復始。
不過,記者在一旁觀摩發現,紙杯還沒開始加工 ,每張淋膜紙上都已經印好了「 QS」標誌。一位正在給紙杯點數目的女工人告訴記者,廠裡製作紙杯所用的紙張都是從別的村裡直接進貨,到廠裡時已經印刷完畢,也包括「QS」標誌。「我也不知道這個是幹啥用的,反正都印好了,提前印上去也省得咱們費事。」這位女工說,「我們只管做杯子就行了。」
紙杯模板先用錘子砸
隨後,記者又跟黃師傅攀談了起來。他告訴記者,自己來這家紙杯廠工作一年多了,一直幹模切。「這個機器很危險,不能走神,一個不小心可能就得受傷。」黃師傅說起模切機器時,一臉嚴肅。「你前邊還有一個學徒工,姓侯,他現在也不太熟練。像我幹模切是把機器調到連續上,這樣幹活快,但是小侯只能用單切,雖然慢點但是安全。」
說完,黃師傅就給記者安排了個活。「你先幹拆紙吧,跟著小侯,模切機器沒有兩三個月很難熟練,這個不急。」
淋膜紙經過平壓壓痕切線機之後,紙張表面就會出現切痕,而所謂拆紙,就是根據這些切痕,把整張紙拆成一個個扇形來做紙杯。小侯年紀也不大,黃師傅上機器,他來拆紙。記者看到,小侯把紙張搬到地上後,首先掄起了錘子,對著即將做成紙杯的原材料一下下地砸了下去。小侯把錘子上包著黃色的膠帶,對著紙杯紙正面、反面來回敲了十餘下,就隨手放在地上,等下一批紙需要拆時,就直接從地上拿起來繼續砸。
小侯解釋說,紙張雖然經過了模切機器,但只是出現切痕,要拆下來還是得費點勁。「這些紙結實,用錘子砸一砸,咱們能省點勁。」他笑著說,又拆下了一摞扇形紙本紙,隨手放在地上,積攢多了後一起放到紙箱裡。
3包裝 不戴手套和口罩,赤手抓紙杯
工人赤手包裝紙杯
14日下午,老闆帶另一位記者去見車間主任,由車間主任帶記者上機器操作,負責紙杯裝袋和數紙杯個數,查看紙杯是否合格等。
操作機器的流程很簡單,把模塊放入機器後,機器自動便把紙杯切割好了。加工出紙杯後,操作工人需要把紙杯從機器上拿下來,挨個裝袋。車間主任告訴記者,一次裝袋100個,分兩排,一個箱子裡面就有上千個紙杯。
記者負責的機器旁邊還有兩個工人,不停地數紙杯,把紙杯裝袋,中間偶爾拿出幾個不合格的紙杯。整個機器加工過程中,操作工連手套也不戴,直接赤手抓剛生產出的紙杯。操作工的活幾乎沒有一絲休息時間。拿下一摞紙杯,數清楚個數,裝袋後放在箱子裡 。這期間,機器不斷加工,另一堆紙杯已經加工好了。
在工作中記者發現,生產出的紙杯第一時間並沒有消毒程序。對此記者諮詢車間主任,得到的答覆是,機器加工就是高溫消毒。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得知,根據國家對一次性用品的規定,進入生產區要換工作衣和工作鞋,戴工作帽,直接接觸裸裝產品的人員需戴口罩,清洗和消毒雙手或戴手套;生產區前應相應設有更衣室、洗手池、消毒池與緩衝區。在這家加工廠內,記者沒有被要求換衣服,也沒有消毒雙手和戴手套。
是否合格主要靠肉眼看
記者旁邊有一位女操作工 ,她很熟練地數著紙杯,並不停查看每個紙杯。「這加工出的紙杯合格不合格,怎麼看?有沒有標準?」記者詢問這位女操作工 。她告訴記者,「數紙杯的時候,你就挨個看杯子底是不是空的,底部是不是髒的。」記者這才知道,紙杯是不是合格,全靠肉眼觀察。杯子有硬傷,比方說紙杯壁上有瑕疵,不完整,得挑選出來。在操作機器的過程中,記者看到,確實有出現髒紙杯的情況,檢查出來的髒紙杯需要集中處理,扔到垃圾桶內。
下午,記者看到車間主任在填寫消毒表格。「這個消毒表格是幹什麼用的?記錄紙杯消毒嗎?」「這是員工消毒記錄,員工洗手消毒。」
整個模切剩下的紙張,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清理,捆綁以後放在倉庫內。讓記者意外的是,機器操作工把紙杯包裝好以後,直接裝箱,貼上膠帶就是成品了 ,中間並沒有其他檢測、消毒等環節。
4月15日下午的時候,記者曾到石家莊市南三條大型批發市場探訪。在二樓紙杯批發區域,記者看到標有本地廠家的紙杯價格要低很多,甚至連包裝上的印刷字體都不清晰。對此,老闆直言,質量差一些。
4紙杯多無生產日期,紙張來源成謎
4月14日下午,記者正在幹活時 ,黃師傅招呼記者一起去幫忙搬箱子,一輛小貨車正停在車間外面。「這些都是來拉貨的車,咱們到庫房裡把做好的紙杯給他們搬一車上去 。」
進入庫房後記者看到,各種品嘗杯、紙杯都已經碼好放在庫房裡。黃師傅指了指牆角堆好的紙箱,告訴記者說裡邊是包裝好的紙杯,這一批是專門提供給石家莊某乳業品牌的品嘗杯。記者仔細看了看要搬走的紙箱,側面的批號和生產日期兩欄全部空著。除了這一批紙箱,記者在庫房裡轉了一圈,發現其他包裝好的紙箱上也均沒有標註生產日期。
隨後,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一起搬紙箱的一位工人。「應該就是這兩天生產出來的吧。」這位工人表示,他也拿不準,不過存貨應該不會積壓太久。
「那這些紙箱上為啥沒有標明生產日期啊?」記者問。「有啊,你來看看 。」這位工人給記者指了指角落裡的一個箱子,上面用黑色白板筆潦草地寫上了「低溫」二字,以及生產批號和2012年4月13日的生產日期。「這些應該都是一批生產出來的,生產日期啥的寫一個箱子上行了,沒必要那麼麻煩。」這位工人不以為然。小貨車上已經堆上了幾十個箱子,但是標有生產日期和生產批號的紙箱卻不超過5個。
記者了解到,這家紙杯廠並不是自己生產紙杯紙,而是直接從外邊進貨。紙張究竟是從何而來?安全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多方打探,但是整個紙杯廠的人對此都三緘其口。
早在應聘時,記者就曾經跟鞏女士打聽過紙張來源的問題。但是鞏女士對此卻似乎非常警惕。「你老問這個幹什麼?」她反問記者。「這個紙杯製作工序你要是研究的話,要研究的東西多了,你又不幹這個。我們就是紙杯廠,你要考慮的是自己的活。」
在生產車間工作時,記者也跟幾位工人打聽過,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或不方便說。工人小侯和記者比較熟,一次閒聊時,他向記者透露了一些內幕。
「 咱們自己不造紙,做紙杯的紙好像都是從旁邊的方村印好了拉過來的,那邊應該有印刷廠或造紙廠吧。」小侯告訴記者說,「每隔幾天就有車給廠子裡送紙,我也是聽別人說從方村裡拉過來的,離咱們賈村也不遠,就二三裡地吧。」
於是下班之後,記者便趕赴方村,想要找出該紙杯廠的紙張來源。但多位村民均表示,整個方村並沒有什麼造紙廠或印刷廠。該家紙杯廠的紙張來源成了一個謎。
好的地方 全部為淋膜紙杯沒有塗蠟紙
記者在臥底過程中發現,該紙杯廠生產的紙杯基本均為淋膜紙杯。生產車間裡掛著一張淋膜紙杯主要工藝流程圖,上面標明了原料控制和紙杯成型的溫度控制兩個關鍵控制點,上面對杯壁黏合溫度、預熱溫度 、壓花溫度、運轉速度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記者曾和其他工人聊到過該紙杯廠生產的紙杯類型,一位生產線上的工人說,廠裡不做塗蠟紙杯。「塗蠟紙杯好像是說不能裝含油的東西,碰見高溫也會熔化,挺不安全的,咱們這兒都是淋膜紙杯。」
而在記者結束臥底之後,也曾經以紙杯購買者的身份打聽過該紙杯廠的用料問題,得到的答覆是,紙杯全是用PE淋膜紙做的。對方表示,「我們只提供PE淋膜紙做的紙杯,這個比較環保、衛生一些,沒有塗蠟紙杯。」
記者手記 生產紙杯是個良心活
俗話說「病從口入」,紙杯好不好,直接關係到公眾健康。廠家如何做紙杯,還真是個良心活。記者臥底紙杯廠發現,紙杯生產中有些地方並不規範,比如QS標誌隨便貼;員工不消毒,直接用手翻弄生產出的紙杯,僅憑肉眼挑選次品。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臥底的這家紙杯廠,紙杯加工後也沒有消毒程序,而且很多紙杯沒有標註生產日期。而根據國家規定,紙杯要符合《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標準》,凡不符合衛生標準的產品不得用於包裝食品 ;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單位要作好各環節的衛生工作,防止汙染;要標明食品用紙的標誌及產地、廠名、生產日期等。
如果市民用了劣質、不衛生的紙杯盛水,隱患不小。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樣的產品還是少用為好。
補充閱讀:一次性紙杯既不環保也不健康 不要用一次性紙杯喝熱水
專家提醒,不要用一次性紙杯喝熱水。為了防止水滲透,一次性紙杯內壁上通常塗了一層薄薄的蠟。
蠟見熱是會溶化的,一般情況下,如果水的溫度超過了40℃,這層蠟就會溶化掉。而且,現在很多不法加工廠採用成本較低的工業石蠟來做紙杯內壁的塗膜,工業石蠟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苯和多環芳烴 等物質,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有害。
因此,專家建議,購買一次性紙杯要謹慎,使用一次性紙杯時,第一杯水最好不要喝,最好等四五分鐘後將水倒掉,使紙杯中有害物質充分揮發。
此外,有的紙杯生產廠家為了使杯子看上去更白,加入了大量的螢光增白劑,這些有害物質一旦進入人體,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