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屠殺」下誕生的西部文化,存在著哪些謊言?

2020-12-21 故人老張

今天龍牙來聊一下西部文化,首先明確一點「西部文化」特指美國西部文化,也就是那個牛仔縱馬馳騁的異域世界,因為存在著空間與時間上的距離,國人對於這種遠離自身生活環境的異域文化,很難誕生天然的情懷與過多的關注,如果不是《荒野大鏢客2》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跟人聊什麼西部文化。

《荒野大鏢客2》本身的成就無需贅述,在帶給玩家卓越遊戲體驗的同時,也證明著西部文化的解讀價值,但十分有趣的是,西部文化在更廣域的討論中似乎存在著某種官方解讀,官方解讀是一種態度,對文化的解讀就是對文化的理解與認知,不同的解讀態度會建立起不同的認知標準,而創作者基於各自的認知標準創造出的藝術成果逐漸會被社會吸納,最終成為被解讀文化的組成部分,從而對整體文化的發展與演變產生影響。

舉一個假設的例子,幾千年前一個南方人到北方吃到鹹豆腐腦,然後他根據自己的口味做出了甜豆腐腦,並帶回南方,幾千年後的今天便有了鹹甜之爭,這就是在解讀態度影響下已知文化發生演變。所以龍牙認為解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現在我們就以這個所謂的官方解讀為切入點,來逐步窺探西部文化的真相。

西部文化的構成

文化是由三個層面構成,分別是物質層面、社會層面、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是文化以物質形式直觀地顯現,在西部文化中這一層面主要表現為人物的服飾造型、荒野小鎮的建築風格等等,所有直觀可見以物質形式存在的視覺內容,大都可以歸為文化在物質層面的體現,物質層面內容可以揭示,文化本身形成與衍變過程中的時代性與地域性。

社會層面內容主要存在於不同主體之間的關係當中,以行為動作未顯現方式,在西部文化中賞金獵人搜捕犯人,牛仔拔槍決鬥、狩獵野生動物、幫派組織犯罪、淘金探險等等,這一類標誌性的行為事件都可以歸屬於文化的社會層面。

精神層面內容則是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的總結,西部文化的精神層面組成部分,可以稱之為西部精神,或者是牛仔精神,在西部世界中人們開拓荒野、創造財富、收穫文明等一系列行為所體現的群體價值觀念,開拓、自由、冒險、浪漫、正義、勇敢、創造、無畏、英雄主義等等,這一系列褒義詞的匯總便是所謂的西部精神。

什麼是對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

西部精神是美國精神的雛形,而牛仔也一直被認為是美國人的象徵形象,在文化的三個層面構成中,精神層面是文化的核心,最為凸顯文化特質且不易被改變,解讀文化的最終目的,也大都是對文化精神層面價值的挖掘。那麼現在回到這章節的核心問題,什麼是對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

西部文化的核心是西部精神,而西部精神作為美國精神的雛形,必然要符合美國主流價值觀對美國人民的自我定位,所以對於西部文化的解讀,存在著一種政治正確的引導與限制,直白點講美國人對於西部文化的解讀總結出的西部精神,日後演變成了美國精神,被用來標榜自身形象,而這種類似王婆賣瓜的解讀傾向,也就是所謂的官方解讀,開拓、自由、冒險、浪漫、正義、勇敢、創造、無畏、英雄主義,這就是西部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念?狗屁而已,根本就是一場對自我徵服史的讚美詩,脫離現實違背歷史的自嗨傳說。既然說到這裡,接下來龍牙就要對兩個問題做出解釋,並拿出一定的證據。

這種官方解讀是否真實存在?

文化的傳播需要載體和媒介,而西部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有兩種,一種是文學,一種是影視,西部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784年發表的《肯塔基的發現、定居和現狀》這本書描述了美國最早向西移居的英雄「丹尼爾布恩」對肯塔基州的勘探與殖民建設,歌頌丹尼爾布恩勇敢、堅毅、智慧的高尚品質,以及他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由此,丹尼爾布恩成為人們心中「西部人」的典範,並被視為「西部精神」的代名詞,除《肯塔基的發現、定居和現狀》還有《叢林騎士》《維吉尼亞人》等一系列同類文學,也在歌頌著美國人的開拓精神,並描繪著美國牛仔的理想形象。

在西部文學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西部片,西部片是好萊塢特殊的類型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火車大劫案》,而1939年的《關山飛渡》則被視為西部片的裡程碑之作,《關山飛渡》講述了一輛載滿美國人的馬車,遭到了印第安人的圍攻。最終美國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成功獲救,化險為夷。還有1924年的《鐵騎》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從事鐵路建設事業,面對兇殘的印第安人及他國殖民者的迫害,主人公始終保持樂觀勇敢的精神狀態,堅持將代表文明的鐵路,鋪進野蠻荒涼的西部原野,除這些之外,還有1948年的《紅河》等一系列同類影視作品。

在對這些早期西部文學與西部片有一定了解之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部分作品在對西部文化的構架與呈現上,明顯帶有一種符合美國主流價值觀的表達傾向,也就是歌頌美國人民的開拓精神,醜化印第安人的歷史形象,而這類作品的表達傾向,也就直接產生了我們之前所提到的對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無論是西部文學還是西部片,兩者距今都有百年以上的發展歷程,而這百年間關於西部文化的闡釋必然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

首先說西部文學,美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庫柏」便是西部文學創作者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皮襪子五部曲」《殺鹿者》《最後的莫西幹人》《探路人》《拓荒者》《大草原》對西部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整個系列的核心主人公「班波」是一名由印第安人撫養長大的白人,他是一名無所畏懼的叢林戰士,他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整部系列作品通過班波的一生展現印第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並揭露批判了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暴行以及文明背後的醜惡面目。庫柏通過自己的作品,很明確的表達出對西部文化的不同理解,他關注文明與自然的矛盾,他正視印第安人的歷史形象,他反思美國人開拓西部的價值所在與罪惡面。

在眾多的西部片中有一部作品的成就,凌駕於所有同類作品之上,它就是1990年的《與狼共舞》影片講述了南北戰爭末期,美軍中尉鄧巴與印第安人部族互相拯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採用了大量的印第安語對白,《與狼共舞》對於西部文化的表達與解讀,顯然顛覆了白人至上的傳統觀念,傳達出一種對物種平等與文明和諧的渴望,《與狼共舞》問世後橫掃奧斯卡七項大獎,這份成就也說明當時美國社會主流觀念對西部文化的態度發生的轉變,而這種轉變的背後也有一個深層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使人道主義在文明社會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從而改變了美國主流觀念對自身歷史的反思態度,或者你也可以理解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既得利益逐漸穩固,受益者的態度也會隨之轉變。

聊到這裡,我們已經明確看到美國社會對西部文化的解讀存在著多種態度,其中便包括之前所描述的官方解讀,那麼現在可以對第一個問題做出解答,對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在部分時間與空間範圍內確實存在著,而且這種官方解讀至今仍發揮著一定影響作用,在廣泛的人群中形成了慣性觀念。

在回答完第一個問題之後,龍牙想再做一些延展性討論,首先說明一下問題,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價值觀念的總結,那麼依照一種主流價值觀念做出的文化解讀到底有什麼不對?而且藝術表達與現實生活必然存在一定的距離,那麼又憑何指責這種官方解讀脫離現實違背歷史?

美國主流價值觀念所引導的官方解讀,是強權剝奪弱者話語權後的文化霸凌,這種價值觀念本身便充滿傲慢與偏見。藝術表達與現實生活確實存在著一定距離,而且這種官方解讀對開拓者的歌頌、其正面形象的描繪,也確實存在於現實歷史當中,但重點是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對應的只是部分現實,西方文化中所有開拓者的成就,都是以印第安人的犧牲為前提,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所以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對印第安人所受迫害的淡化忽視,甚至是對其土著形象的醜惡化、妖魔化就是對現實的曲解,對歷史的違背,而藝術表達確實與現實存在距離,但這種距離不代表沒有拘束,有價值的藝術表達的前提應當是尊重現實。

西部文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1776年隨著《獨立宣言》的發表美國正式建立,在當時美國擁有的行政區僅為東部十三州,我們當下所討論的「美國西部」在那時還只是「北美西部」,所以美國西部文化的誕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美國政府對西部邊界的開拓,也就是西進運動。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美英籤訂《巴黎條約》美國得以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新的殖民地。1803年,美國向法國殖民者支付1500萬美元購入路易斯安那地區。1819年,美國自西班牙殖民者手中搶佔佛羅裡達地區。1821年,西班牙殖民地革命結束,墨西哥獨立。1835年,墨西哥所屬德克薩斯地區宣布獨立,成立德克薩斯共和國,被美國承認。1845年,美國和平兼併德克薩斯共和國。1846年,美國強制英國籤約,獲取俄勒岡地區。1848年,美國通過戰爭手段,獲取墨西哥所屬加利福尼亞與新墨西哥地區。至此美國在建國後的72年間,國土面積擴大了七倍以上。

西進運動促進美國西部的發展,從而催生的西部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在歐洲殖民者的利益糾葛中,唯一無辜的受害者便是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西進運動又名「美國大屠殺」,自從1492年哥倫布登上北美大陸,殖民者便展開了一場針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這是人類文明歷史上一抹無法原諒、無法釋懷、無法和解的悲痛。據相關史料統計,1492年之前,美國境內地區的印第安人在3000萬左右,而如今據美國官方統計,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口僅有不到400萬,自16世紀至19世紀末,約有2500萬印第安人被殺害,其中約有100萬印第安人喪命於西進運動。

1814年,美國政府修訂了自1703年制定的「頭皮政策」,新法令規定每上繳一個12歲以上印第安男性頭皮,可領賞100美元,每上繳一個12歲以下印第安兒童或印第安女性頭皮,可領賞50美元。1962年南北戰爭時期,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同年12月26日,林肯下令絞死38名印第安人領袖,一切暴行的背後必然有著不法的利益訴求,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迫害,唯一目的就是迫使這些北美原住民放棄自己的土地、放棄自己的家園、放棄自己的文化,從而保證殖民者的利益,進行所謂的文明建設,由此,我們可以認清西部文化的誕生便是以犧牲印第安人的財產、生命、文化為前提,所以在西部文化中,往往被強調體現的開拓精神,本質上都離不開侵略精神,與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哪怕是在無辜的耕種者,他們也是默許了自己享有掠奪的成果。

結合剛剛提到的這些內容,龍牙想對另一個問題作出解釋,為什麼西部總是被描繪成不法之地?因為美國西部邊界的快速擴張,行政力量的部署很難與其保持同步,而且西部存在多方利益糾葛,諸如美墨戰爭對當地的影響,所以美國西部往往被描繪成不法之地。

牛仔很忙

牛仔形象作為西部文化的重要象徵,也被美國人認為是自身民族形象,在對西部文化的官方解讀中,牛仔富有冒險精神,極其彰顯個人英雄主義,他們風趣幽默、真誠坦率、勇敢堅毅、不受拘束,但在現實中,牛仔身份形象的起源卻是來自西班牙人,牛仔顧名思義,真實職業身份就是牧場的看護人,負責對牛群的畜牧的放養管理,而墨西哥及美國西部在16世紀至19世紀,一直都是西班牙殖民地,為美國西部牧場的開墾以及畜牧業的發展,都是由西班牙人奠定的基礎。

牛仔的真實生活其實極為艱苦,不單要進行大量的體力勞作,負責畜牧的看護清理,還要應對原始自然環境導致的各類意外情況,時常處於危險之中,所以在西班牙殖民者統治時期,牛仔基本都是由被奴役的印第安人或者黑人擔任,後來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等地區相繼被納入美國版圖,當地的畜牧業及居民都有一定保留,牛仔也就成為了美國西部的一部分。

1848年「加利福尼亞淘金熱」開始發揮影響,大約有30萬人從美國東部及海外地區湧入加利福尼亞,使得美國西部地區得到快速發展,在淘金熱的影響下,美國西部對肉食的供應需求上漲,畜牧業從業人員也相應激增,越來越多白人成為牛仔開始活躍於美國西部,但在這一時期,仍有無數黑人以及印第安人從事牛仔工作,直到1869年,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橫貫北美大陸,向美國東部與西部連接在了一起,從此西部牧場可以供給東部城市需求,再一次促進了西部畜牧業的發展,白人牛仔也隨之增多,而西部文化及牛仔形象也隨著文明的列車,在全美範圍擁有了更大影響力。

這裡再額外提及一點內容,太平洋鐵路的修建主要是由海外勞工完成,其中約有14000人華人勞工,施工期間華人勞工死亡率達到了10%以上,通過對整段歷史的了解可以看出,牛仔的真實形象相較官方解讀的形象要更為複雜,在真正的西部文化中,除了勇敢正義的白人牛仔,還有被奴役被壓迫的印第安牛仔以及黑人牛仔,那麼現在我們結合所有內容來看今天討論的核心問題,西部文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首先問題中所謂的真相指的就是以尊重這些歷史為前提,解讀真正的西部文化所體現的精神價值,那麼在龍牙看來,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西部文化體現了文明與自然的衝撞,體現了時代的不可抗力與殘忍,為了長遠的切實利益而放棄短期的人道主義,仿佛是人類的天性,但與此同時,人類又從未徹底失去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尊敬,就像在《荒野大鏢客2》中,我們會為了一匹駿馬而殺害無辜的路人,我們也會沉醉於自然景象而停步不前,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但在時代的不可抗力下,我們終歸被文明的車輪攆躥,丟盔棄甲、善惡零落一地,在旭日降臨時死在夜幕的最後陰影中。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全部結束了,最後還是說兩句題外話,作為一名撰稿人需要保持周期性的更新,所以哪怕龍牙儘量苛求自己在表達中做到準確、細緻、無誤,但依然受自身能力限制,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遺漏、誤判,對此只能是盡己所能的去完善作品,提高自身能力,希望能以此換取大家的一點包容,在此謝謝每一位看到文章最後的觀眾。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
    騰訊文化:後真相一直存在嗎?馬修·德安科納:後真相的某些元素早已存在。但近期最大的變化,是人們對某些組織和機構的信任徹底崩潰了。這些組織結構包括議會、媒體和金融機構等。另一個重大的變化,是數位技術和社交媒體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19世紀的美國西部,為什麼能誕生一種名叫西部精神的冒險精神
    最近在看昆汀的電影,重溫了一遍《解救姜戈》,不得不提的是昆汀真的是一位偉大的導演,在他的執導下電影如同藝術品一般的富有美感。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東部各大城市的市場開始向西部的大牧場主們開放,但是火車的鐵路並沒有辦法那麼輕易地將東部和西部串聯到一塊,這就催生了一個需求,需要有人將西南部各洲大牧場所飼養的牛群驅趕到西部的火車中站。這也催生了西部牛仔的誕生,騎著馬驅趕牛群,拿著套牛索,在西部的曠野裡獨自行走,面對著可能的野獸襲擊、本土印第安人的劫掠,靠著手裡的獵槍或者左輪。
  • 一周書單|她如何破除「大屠殺否認者」的謊言?
    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是美國作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的《否認:我與大屠殺否認者在法庭的日子》。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E. Lipstadt),美國歷史學家,埃默裡大學現代猶太史和大屠殺研究教授。
  • 中國各界駁斥美國謊言 網友:美國「涉疆法案」滿紙謊言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攝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所謂「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下稱「涉疆法案」)。涉疆法案罔顧事實、顛倒黑白,蓄意詆毀中國新疆人權情況,抹黑中國去極端化和打擊恐怖主義努力,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傷害中國人民情感。中國網友憤慨:涉疆法案滿紙謊言,美麗新疆豈容污衊。
  • 遊戲文化碎碎念:從《荒野大鏢客2》看美國西部文化中的印第安人
    在上一期的遊戲文化碎碎念欄目中,我們為大家講述了美國真實歷史中的西部牛仔傳奇。而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則是在美國西部文化中非常重要、但又十分有爭議的印第安原住民的介紹了。誠然,在《荒野大鏢客:救贖2》的遊戲世界中,其實也充斥著大量的印第安元素,畢竟這款遊戲可是被R星打造成了「最真實的美國西部」。如果說一款西部題材的遊戲中,只有牛仔與激情,那可是絕對不夠看的。
  • 美國獨立戰爭之混亂的開始——波士頓大屠殺,小人物撬動了歷史
    消散的民心 首先,我們來看下波士頓的位置。這件事後來被稱為波士頓大屠殺。 波士頓大屠殺一般也叫波士頓慘案,因為就死傷人數來說,大屠殺這個好像的確不太合適。 但是當時美洲當地已經與英軍產生了對立的情緒,已經有有想法的人想著獨立了,所以「波士頓大屠殺」在美洲大地大勢宣揚,激起了無數當地民眾的反抗情緒。而後來,波士頓大屠殺也被當成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 美國牧師拍下南京大屠殺視頻
    日記從1937年11月安全區成立記錄到1938年3月結束,詳細而真切地記錄了程瑞芳自己看到和聽到的大屠殺期間日軍燒殺搶掠、強姦輪姦的暴行,以及自己在同胞遭受殘害時的心路歷程。  《程瑞芳日記》是首次發現的中國人以親歷見聞形式記錄下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日記。該日記作者程瑞芳女士是武漢人,時年62歲,系當時南京國際安全區第四區(金陵女大難民所)衛生組組長、中方負責人之一。
  • 國產電影中有哪些優秀的西部片?
    西部片起源於美國,也叫牛仔片,是好萊塢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型片,對美國人開發西部有一種史詩般的神話。我國在西部也有很大一塊領域,因此也誕生了自己的西部片,那麼,在電影蓬勃發展的今天,國產片中都有哪些優秀的西部片呢?
  • 狂野西部,拓荒者文化,美國西部片為什麼能火100多年
    庫柏利用手中的筆,生動再現了美國西部獨特的人文風景,「不僅在當時有效地激發了美國人的民族認同和身份意識,促進了美國文學的獨立和美國氣派的產生,而且已經成為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想像共同體。」其他還有例如水牛比爾的「狂野西部演出團」(Buffalo Bill’s Wild West Show)等戲劇演出的影響,在此就不多做討論。總之,西部片的文化是根植於拓荒者在西部的歷史活動中的,正是這些對西部風景與歷史的生動再現,將美國的歷史記憶深深融入了文化血液裡面。
  • 張生:美國文本記錄的南京大屠殺
    (71)     第六,美國文本記錄了日軍對大屠殺罪行的掩蓋措施。     史邁士記述了一幕鬧劇:「我們也更加了解了日本的新聞宣傳!在他們濫施淫威的1月份,日本新聞小組在城裡演出日本士兵給小孩發糖和一個日本軍醫給20名孩子檢查身體的鬧劇,但這些舉動在照相機不存在時怎沒有重複呢!」
  • 日本有人竟指南京大屠殺為「二十世紀最大謊言」!!!
    南京一月十三日消息:日本國大阪府暨大阪市政府最近準許日本右翼勢力在大阪國際和平中心召開所謂「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南京大屠殺』的徹底檢證集會」。此舉遭到中國人民和日本友好人士的同聲遣責和強烈抗議。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滅絕人性,震驚世界。南京哭牆上,遇難者名單刺目。一筆一划刻劃下血色痕跡,深深銘刻著這段灰色的回憶。警鐘哀哀,聲聲泣血。無聲無息提醒後人,時刻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下面,萬年曆App就帶你來一一細數83年前的歷史記憶。
  • 美國的歷史謊言,是塑造現代世界歷史文化的一種力量
    現代社會的高科技,更讓謊言時不時掀起滔天巨浪。針對謊言的闢謠、打假,其心可嘉,但其實只能是唐吉訶德與大風車戰鬥。事實可謂永固,但就像海岸的礁石,只有在謊言的浪濤退去,人們才能發現它們的存在。謊言絕大部分是惡劣的,充滿自私和惡意,至少無聊透頂,但也有「善意的謊言」。
  • 這位法國作家狂言:大屠殺是個世紀騙局
    保羅·拉辛尼是一位法國作家,他寫了所謂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謊言》一書。在書中,他聲稱納粹從來沒有用毒氣殺害過猶太人,所謂的大屠殺只是一個世紀騙局。他說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即使有過,在大屠殺中喪命的猶太人也不足60萬。這樣的謊言面對確鑿無疑的事實,便顯得太過荒唐可笑了。
  • 《美國的傷痕》,解構美國建國神話,分析美國政治和社會暴力基因
    前面說到了,當時北美十三洲是英國的殖民地,很多執政、立法的都是英國人,當時美國鬧起來之後,關於派不派軍隊,溫柔地打還是狠狠地教訓下美國,英國政府自己內部就很矛盾。有的支持狠狠地打,直接給鎮壓了,有的呢,則說稍微教訓下,讓他們放下武器就好了。
  • 推薦電影《謊言的誕生》,這是一場真愛與謊言的角逐,你看過嗎
    《謊言的誕生》是由瑞奇·熱維斯、馬修·羅賓遜執導,瑞奇·熱維斯、珍妮弗·加納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於2009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一個從來沒有謊言的世界裡,馬克因為第一個說謊而獲得意想不到的飛黃騰達,卻最終發現在真愛面前謊言是如此的無力。
  • 《與狼共舞》發生在美國西部的江湖傳說,最大的江湖是人與自然!
    放眼望去,最大的江湖莫過於「人與自然」,而《與狼共舞》便是一段發生在南北戰爭後美國西部的江湖傳奇。和大多數西部片一樣,《與狼共舞》的取景特點最突出的便是:狂野!作為一部史詩級別的西部片,《與狼共舞》片中多處採用了長鏡頭,以大景別的手法來使美國西部當年的震撼風貌完全裸露在觀眾的眼球之下。
  • 關於瓊斯鎮大屠殺的25個不愉快的事實
    當吉姆·瓊斯告訴近1000人喝可樂時,人們想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史蒂芬·瓊斯在美國廣播公司「真相與謊言:瓊斯鎮——失樂園」紀錄片《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的拍攝現場吉姆·瓊斯的兒子說他們的父親不了解現實小吉姆·瓊斯和史蒂芬·瓊斯都在美國廣播公司的「真相與謊言:瓊斯鎮——失樂園」紀錄片中公開談論他們的父親。
  • 西部牛仔為何會成為美國文化偶像
    西部大開發使荒原逐漸消逝,標誌著美國城市化轉型的開始。都市生活要求的規整高效和資本投機帶來的腐化墮落使人們對傳統的農耕生活嚮往不已:艱苦粗糲的拓荒演變成美好的回憶,因物質匱乏而採取的將就措施也成了讓人懷戀的質樸生活。呼應民眾對城市文化和工業文明的普遍逆反心理,西部牛仔的形象活躍在各種流行媒介上,成為風靡全美的民間英雄。
  • 書摘|英雄與暴徒的邊疆:西部定義了美國精神?
    直至今日,美國歷史大體上可以說是西部開拓殖民的歷史。從一片自由土地的存在及其不斷收縮,以及美國向西開拓殖民的進程便可以說明美國的發展。在各種制度及憲法的制定和修正中,存在著賦予這些機制以生機並使其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的生命力。美國制度的特殊性就在於它不得不自我調整以適應其不斷擴張的民族所發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