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
2010年,天津市援青幹部攜帶著天津各族幹部群眾對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誼,離開家鄉,踏上了黃南這片廣袤的土地,擔負起對口支援任務。八年來,他們用心、用情……推動了黃南藏族自治州援建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得到了黃南州黨委政府的肯定和廣大藏族同胞的讚譽,彰顯了「漢藏一家親」的民族情誼。
教育援青,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不久前,來自天津市濱海新區的校長武樹峰和劉昌芹在州中學三樓會議室做了兩場精彩的「校長論壇」,他們以學校管理、教師隊伍管理、新教學思路為主,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州內各學校校長分享了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辦法,在座的校長們認真地傾聽著,並在筆記本上仔細地做著記錄;
在階梯教室裡,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濱海中學的班主任李習勤給大家講述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真實的案例,為黃南州各中小學教師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的班主任經驗管理交流會。
交流會結束後,同仁縣三完小衛青虹和李慧超兩位教師說,聽了李習勤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要在今後的工作中結合三完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把今天學到的班級管理辦法和教育教學新方法運用到一線教學工作中。
據天津市援青幹部、黃南州教育局副局長許連升介紹,天津市教育援青工作得到了天津市教體委的大力支持,使教育幫扶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拓展,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模式,黃南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
許連升說,去年,濱海新區教體委和黃南州教育局籤訂結對幫扶協議,確定了包括名師進黃南、校際結對幫扶、教師培訓與遠程教育對接、100名三好學生赴天津訪學的五項幫扶計劃。
今年,天津濱海新區將繼續拓展名師進黃南活動規模,由原來的10名教師增加到20名,名師還將走進尖扎縣、澤庫縣,讓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走進縣鄉。目前,已派送8位名師到州中學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8月份將再短期派送20名教師支教和20名大學生頂崗實習,解決黃南州教師不足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天津市優質教育資源優勢,在黃南州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讓各族學生真正受益。」許連升說道。
醫療援助,築牢健康防護網
去年以來,黃南州醫療設備更新實現了歷史突破。經天津援青指揮部全力支持,濱海新區向黃南州捐贈總價值近3000萬元的移動式車載磁共振系統分別在澤庫縣、河南縣、尖扎縣人民醫院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核磁共振設備州域範圍內的全覆蓋。
該設備投入使用後,天津市醫療機構迅速組織實施了歷時兩個月的高原磁共振免費篩查,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進行全面排查,把符合門診特殊疾病診斷標準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門診特殊疾病管理,切實減輕了特殊疾病患者費用負擔,有效阻止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發生率。
目前,此項工作正在開展當中,預計受益群眾達到1400餘戶2000餘人,減免各類費用共計130萬餘元。
據介紹,在天津援青指揮部地支持下,黃南州打破了縣一級醫院無核磁共振的空白歷史,百姓不出縣、不出鎮,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大醫院的同質醫療。
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兩地之間在醫療衛生方面的合作交流,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與黃南州人民醫院,濱海新區杭州道街向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濱海新區大沽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與黃南州同仁縣隆務鎮中心衛生院籤訂了結對幫扶協議。
多年來,援青醫務工作者緊密團結合作,發揮團隊精神,積極融入藏區百姓中,雖然路途遙遠顛簸,但醫療隊隊員用忘我的工作熱情努力工作,受到了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
截至目前,天津市已累計安排資金4710萬元幫助開展黃南州藏醫院整體搬遷建設項目、州人民醫院遠程醫療、科室能力建設以及衛生計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天津援青幹部的真情幫扶下,全州各項衛生援青工作有序開展,成效明顯。
產業援建,為脫貧攻堅加油鼓勁
項目建設作為援青工作的關鍵所在,涵蓋扶貧開發、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黃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集西部地區、高原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特徵於一體,貧窮落後是黃南的基本州情。
為進一步解決制約黃南發展的短板問題,加快推進援建項目,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援受雙方堅持圍繞援建資金「向民生傾斜、向基層傾斜」的原則,實施了州醫院天津醫技樓、同仁縣群眾體育館、尖扎縣民中天津濱海圖書館、澤庫縣遊牧民定居工程、河南縣文化旅遊園區建設等援建項目。
其中,實施「天津·黃南」生態農牧業科技示範園項目,開展葡萄、冬棗樹、平菇等農業科技實驗種植,並多次組織黃南州企業赴天津參加「津洽會」「食博會」等活動,建立了黃南州特色產品的內外銷渠道。
「津洽會」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經貿展會,已經連續成功舉辦24屆,每年都會吸引海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和經貿機構來津參會。
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津洽會」上,黃南州唐卡、石雕、蒙藏藥、手工藝品、乳製品等48種具有高原特色的產品再次亮相天津,並從文化旅遊、有機產業、特色產業等三個方面對黃南特色產業項目進行推介,共推介項目49個,計劃總投資合計115.56億元。
開放才能借勢,合作才能共贏。藉助援青平臺,黃南州進一步深化對口支援內涵、促進了對口支援成果。
為了實現了兩地商品的相互流通,援青幹部出謀劃策,在天津、西寧分別建立了青海省特色產品銷售中心,另外,在天津市西青區古鎮楊柳青鎮建成「熱貢藝術館」,成功舉辦「唐卡藝術走進天津大學」「聖境雪蓮熱貢唐卡藝術展」等系列活動,文化產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黃南州發改委主任、州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鑫介紹說,天津市對口支援青海黃南八年時間,累計落實資金近6億元,實施援建項目172個,籤訂各領域幫扶合作協議40餘個,充分發揮了「小資金大撬動」的作用。
在援青幹部地努力下,一大批發展急需、人民群眾長期盼望卻又無法落地的基礎設施、教育、衛生、醫療等民生方面的項目得以付諸實施,真正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對口援青帶來的實惠,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千山萬水,隔不斷兩地情深;巍巍高原,擋不住援青腳步。一個個愛心善舉,一項項惠民工程,對口支援,正成為一座友誼的橋梁,讓渤海之濱到高原之巔的兩地人民變得山水相依、心手相連。(劉偉)
視點短評
啃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
「健康扶貧是屬於精準扶貧的一個方面,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在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點出了我們扶貧攻堅中的一個要害和關鍵,也是扶貧攻堅中我們要努力做好的一項重要使命。
在扶貧攻堅過程中,健康扶貧之所以拔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農牧民在脫貧攻堅路上全面實現小康的大難題,也是我們必須正視解決的一個問題。資料顯示,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中42%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可見,健康扶貧很重要。
自天津市與我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對口援建以來,認識到醫療幫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舉,也是實現農牧區長期穩定脫貧的重要措施,他們沒有迴避難題,把健康扶貧視為對口扶貧援建成敗的一件大事來抓,視為黃南廣大農村牧區群眾能否健康幸福、能否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堡壘」來攻堅。
黃南州屬於我省青南深度貧困地區,大多數基層衛生院、衛生室設施短缺,醫療專業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加之農牧民居住分散,這給看病就醫帶來了不少困難。
為加大醫療幫扶工作力度,快速提升黃南醫療衛生整體水平,近年來,對口援建的天津市濱海新區積極作為,與黃南州籤署了《對口幫扶協議》,達成兩地實施醫療技術協作交流、遠程醫療會診、幫扶州公共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建設,以及該州州、縣、鄉三級醫療機構與天津相應醫療機構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等多方協作意向,為開展醫療精準扶貧工作明確了任務目標。
天津市眼科醫院醫療隊今年第五次來到黃南州人民醫院,為白內障患者進行了免費復明手術,實實在在地為黃南州各族群眾辦了實事、辦了好事,有力地促進了黃南地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為兩地合作交流幫扶發揮了示範帶頭作用。
要如期打贏脫貧攻堅,就需要完善幫扶舉措。作為援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工作隊擔負著解決農牧區醫療資源匱乏、診斷服務能力不足、衛生人才短缺以及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通過幫扶,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實施人才、技術、設備、項目等多方面的緊密合作,最終形成基層首診、分級醫療、上下聯動的醫療服務新格局。
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幾年來,在天津市真情幫扶下,在每一位援青幹部的傾情付出中,黃南州各項衛生援青工作有序開展,成效明顯,為保障貧困地區群眾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偉 )
故事傳真
一名援青幹部的助學之路
2013年7月,天津港物資供應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力主動請纓,成為第二批天津市援青幹部隊伍中的一員。到黃南藏族自治州後,擔任尖扎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
走訪中張力發現,在尖扎縣許多鄉鎮,多個村社只有一個村級小學,大部分學生不能就近上學,而且不同年級學生擠在一間教室,開展複式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學校教學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初到尖扎縣,張力便了解到農牧區孩子就學的艱辛。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張力為自己定下了「在尖扎工作期滿時資助500名貧困學生」的援青夢。
在工作中,張力將少數民族貧困學生作為重點資助對象,通過個人捐資、動員親朋好友、在津同事等渠道,多方籌集助學資金,最大限度幫助尖扎的貧困學生。到2016年底,他先後搭橋牽線天津多位愛心人士,資助貧困大學生、高中生142人次,金額達到15萬元。
其中,縣一、二民中的貧困學生基本上實現了每學期兩輪資助,每輪15名左右,資助金額每人1000元。其間,有300名以上貧困學生得到資助,對特別優秀的貧困學生,考取大學後,仍對其提供每人2000元的助學金。
說到這些,資助王智華的事情令他記憶猶新。
2016年7月,康楊鎮上莊村村民王有福女兒王智華考上了大學,但王有福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王有福家人口多、耕地少、無產業、無技能、沒有增收渠道,而且妻子還體弱多病。女兒金榜題名,本該是讓全家人高興的事情,卻因為學費問題,讓全家人一時陷入苦惱。
得知這一情形後,張力主動找到了王有福,表達了自己要牽線搭橋資助其女兒上學的願望。
此後,每年開學前張力都要到王有福家,為其女兒王智華送上7000元生活費。如今,遠在青海師範大學成都校區就讀的王智華已是大三學生,每年都能按時收到張力的愛心資助。而在家鄉,父親王有福和張力已經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常來常往的「親戚」。
在張力的幫助下,馬克唐鎮李加村達瓦卓瑪、如什其村的賽藏卓瑪等一個個貧困學生陸續考上了大學。
張力說,幫助一個貧困學子,不僅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慾望,更點燃了一個貧困家庭脫貧奔小康的希望。
天津援青幹部每屆三年。2016年,為使更多貧困學生放飛「大學夢」,張力主動向組織提出申請,繼續留任尖扎,開展援青工作。第二任期中,他再次協調天津港集團公司扶貧助學資金40萬元,成立了黃南州首個教育扶貧基金,以高考錄取成績排名發放獎學金,有力地激發了學子們的求學熱情。
此外,通過積極與天津開發區慈善協會、天津榮冶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協調、銜接,張力在尖扎縣民族中學高一年級設立了2個「榮冶林鴻志班」,從2017年開始,每年資助10萬元,向「鴻志班」100名貧困藏族學生每人提供1000元助學金,連續資助三年。
2018年3月,尖扎縣第二民族中學高二年級貧困生多傑楊增在領到1000元助學金時激動地說:「我們家世代都是農民,家裡沒什麼積蓄,每年開學,父母都會小心翼翼地把湊來的學費親自送到學校,生怕我在上學的路上弄丟。這次愛心人士給我一次性送來了這麼多錢,我都不知道怎麼保管,非常感謝張力縣長,感謝黨的好政策。」
張力曾對團縣委的幹事說:「我有一個願望,就是在我援青期滿離開尖扎的時候,能夠圓我助學500人的夢想。」如今,這個曾經令他覺得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娘家人」強有力地支持下,眾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成為現實。
據了解,五年來,受張力同志直接資助和統籌協調資金、項目的500名貧困少數民族學生,每人至少直接接受各類獎學金、助學金、慰問金1000元至7000元不等,涉及金額90餘萬元。(劉偉 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