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翼龍胚胎首次被發現 或有助於揭示翼龍生命史(圖)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3D翼龍胚胎首次被發現 或有助於揭示翼龍生命史(圖)

2017-12-01 15:26:54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2017年12月01日 15:26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3D翼龍胚胎首次被發現

  中巴科學家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翼龍生命史

化石局部

  一件包含200多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前不久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的白堊統地層中被發現。由中國與巴西科學家合作完成的這一重大發現,今天被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世界範圍內的首次發現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帶領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餘年連續的野外科考工作,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這一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立體的胚胎化石,這是全世界首次發現3D翼龍胚胎,是繼2014年在哈密戈壁發現大量雌雄哈密翼龍和世界上首枚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翼龍是地球上第一類飛向天空也是唯一絕滅的飛行脊椎動物,因其飛行的需要演化出纖細中空的骨骼。在全世界範圍內翼龍化石都十分稀少,而翼龍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見。除了在哈密翼龍動物群中之前報導的5枚翼龍蛋之外,全世界一共報導了6枚翼龍蛋化石,在3枚含有翼龍胚胎的標本中,2枚來自中國、1枚來自阿根廷。另外的3枚翼龍蛋都沒有保存胚胎,其中2枚與一件悟空翼龍類的產蛋母體同時保存,產自中國的燕遼生物群,這些翼龍蛋都是以二維壓扁形式保存的,僅阿根廷發現了一枚三維保存的翼龍蛋。儘管目前有關翼龍蛋化石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於化石發現很少,而且大部分是二維保存的,很多生物學問題如胚胎發育和生殖策略等很難被解釋。

哈密翼龍胚胎出殼復原圖 趙闖 繪

  翼龍「嬰兒」只會走不會飛

  在對哈密地區長期的野外考察中,汪筱林率領的科考隊考察了上千平方千米的戈壁大漠,釐定了翼龍及恐龍化石的發布範圍、富集和埋藏規律。翼龍化石主要產自於一套夾有紅色泥巖礫屑的風暴沉積的灰白色湖相砂巖中,這次研究的標本由三塊可以互相連接的砂巖塊組成,已經暴露的翼龍蛋化石就有215枚,包括下伏沒有完全暴露的翼龍蛋,數量可能更大,推測可達300枚;同時還有十餘個頭骨和下頜,以及數量眾多的頭後骨骼。

  在這件令人震撼的精美化石標本上,包括野外採集時散落的含有胚胎的蛋化石,目前已經確認的含有胚胎的翼龍蛋共有16枚。大量翼龍蛋、胚胎和頭骨等骨骼化石的發現,顯示哈密翼龍具有群居的生活習性,而且這裡很可能是它們繁殖產蛋的地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對所有胚胎中保存骨骼最完整的一件進行了CT掃描和三維重建,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雖然哈密翼龍胚胎的股骨已經完全發育,具有了與亞成年或成年個體一致的股骨頭和明顯收縮的股骨頸,這意味著很可能哈密翼龍孵化後就具備了在陸地上行走的能力;但是,其左右兩側的肱骨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還不具有彎曲的三角肌脊,這一結構是翼龍附著與飛行相關的胸肌的位置,意味著翼龍孵化後很可能還不具備飛行能力,只有行走能力。

  湖泊風暴導致翼龍集群死亡

  如此豐富的翼龍蛋與骨骼化石的特異埋藏,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通過沉積學和埋藏學觀察,科學家發現哈密翼龍蛋和骨骼化石主要產自於一套含有橫向不穩定的富含紅色泥巖礫屑的灰白色湖相砂巖中,這些泥質礫屑不是盆地外源搬運來的,而是來自盆地內源物質。化石富集層厚度都不大,所有化石毫無例外的富集在具礫屑的高能風暴沉積中,而且骨骼化石雖然分散保存,但每一塊纖細中空的骨骼幾乎都是完整的,細長的頭骨牙齒和薄薄的頭飾都與頭骨或下頜關聯且保存完好。據此科學家認為,這些數量巨大的翼龍和翼龍蛋化石很可能經歷了多次湖泊風暴事件,這種高能的風暴經過翼龍的巢穴,將翼龍蛋及生活著的不同大小、不同性別的翼龍帶入湖中岸邊,經過短時間漂浮聚集後,與被撕裂分散的翼龍遺體一起被快速埋藏。

  本報記者 孫樂琪 文並圖

相關焦點

  • 「3D」版翼龍胚胎化石首次發現(新知)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領導的中巴兩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15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立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位一體的胚胎化石,這是全世界首次發現「3D」版翼龍胚胎。這一發現將有助於人們了解翼龍的生活習性、生長發育情況。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2017年度十大進展的發布,有助於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同時,對於進一步促進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億年「翼龍伊甸園」胚胎化石首現,原來翼龍是卵生?
    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翼手龍類(圖片來自網絡)自從2009年中國遼西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以來,翼手龍類的起源逐漸清晰起來。
  • 哈密翼龍蛋與胚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領導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餘年連續的野外科考工作,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立體的胚胎化石,這是全世界首次發現3D翼龍胚胎。
  • 世界上最大的翼龍:披羽蛇翼龍
    披羽蛇翼龍還原圖翼龍與汽車對比圖翼龍: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佔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
    森林翼龍化石素描圖因此,這一新的翼龍化石毫無疑問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無齒的翼龍,也是白堊紀最小的翼龍,比發現於熱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翼龍胚胎(翼展約27cm)還要小。從個體發育年齡來推斷,森林翼龍很可能是已知最小的翼龍。
  • 撒哈拉沙漠:發現三種新翼龍化石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在2.1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主宰空域。 翼龍一出殼就會飛還是長到一定大小才會飛,這成了科學家們的討論議題。萊斯特大學和林肯大學的科學家找到了新的證據,證明翼龍是一出殼就會飛。
  • 新疆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價值如何?中國十大恐龍化石排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介紹,十餘年間,科考隊考察面積達2000多平方千米,翼龍面積約幾十平方千米,一平方米差不多存在一個翼龍個體。    翼龍3D還原圖。繪畫:趙闖;科學指導:汪筱林新疆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價值如何?
  • 化石新發現,1億年前在撒哈拉沙漠中飛行的翼龍
    Anhanguera與殘喙翼龍(Coloborhynchus)和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一起飛過卡瑪卡瑪地層(Kem Kem Beds)。圖片:梅根·雅各布斯由貝勒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非洲發現了三種新的有齒翼龍 - 大約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的飛行爬行動物。這些翼龍,是飛行的獵手,組成了非洲古河道的生態系統,生活盛產包括魚,鱷魚,海龜和一些食肉恐龍的一部分。
  • 最新研究表明 翼龍出生時就具備飛行能力
    近日據外媒報導,最新公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生活在恐龍時代的飛行爬行動物——翼龍,有可能在出生時就具備了飛行的能力。這項發表在《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的論文,通過分析多種翼龍蛋化石,發現胚胎在孵化前就完成了與飛行能力相關的發育,並對此前翼龍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與之相比,現存脊椎動物剛孵化時都不會飛,迄今已知的其他古生物也是如此。
  • 翼龍:我不是「會飛的恐龍」
    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並不包括翼龍。翼龍只是會飛的爬行動物,和恐龍都屬於鳥頸類主龍的演化支流。換句話說,翼龍和恐龍就像「表兄弟」一樣,屬於近親,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兩個演化方向,而它們最近的祖先叫做鳥頸類主龍。翅膀養成記大地慢慢被恐龍統領,天空就交由了翼龍主宰。本是一家人,怎麼就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呢?
  • 你以為翼龍都很大,其實最小的翼龍只有麻雀那麼大
    >森林翼龍可是在我們中國發現的,具體發現地點是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的要路溝,發現的時間是在2014年的秋季。由於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這麼小的翼龍化石,大家甚至以為發現的是一隻翼龍寶寶。白堊紀的東北生長著大片的森林,在綠色的樹木間有河流和湖泊,這裡便是森林翼龍生活的地方。圖註:會爬樹、能吃蟲的森林翼龍,圖片來自網絡作為一種小型翼龍,森林翼龍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森林之中,它們居住在樹上,以各種昆蟲為食。
  • 鳥類歷史將被改寫,內蒙古發現翼龍化石,翼龍是恐龍還是鳥?
    就在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羽毛,這羽毛將顛覆了人類的認知,鳥類的歷史將被改寫。其實這樣的事並沒什麼好奇怪的,人類是地球後來者,很多生物的存在都比人類來的長久,因此,想要全面了解地球是一個非浩大的工程,有的新發現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並不奇怪的事情,世界上存在顛覆人類認知的事情還少嗎?
  • 【光明日報】悟空翼龍類:翼龍進化消失的一環
    但自第一件翼龍化石出現後的兩百多年間,古生物學家只發現了分屬於喙嘴龍類和翼手龍類這兩大類群的翼龍化石,在形態上處於過渡期的翼龍化石卻一直沒有找到。這成了研究翼龍進化過程的「缺失一環」。然而,一塊奇特的翼龍化石在中國遼寧西部葫蘆島市建昌縣境內的玲瓏塔地區出現了,它是否是古生物學家們尋找了兩百年的「缺失一環」?
  • 中國發掘出翼龍化石 翼龍與恐龍和鳥類有共同之處
    中國發掘出翼龍化石 翼龍與恐龍和鳥類有共同之處中國是一片化石奇蹟的發掘地,其中包括一些首次發現的有羽毛的恐龍。古生物學家已經發掘出一對令人著迷的化石,這些化石顯示了我們從未見過的有羽毛的生物:翼龍。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邁克·本頓和兩年前發現這些化石的小組成員指出:「它們幾乎肯定只是為了保溫。」第二塊化石是在幾年前發現的,但它在科學上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但早在19世紀40年代,這些神秘的有翼爬行動物的化石發現就表明它們的頭和身體上長有毛狀細絲。
  • 新疆準噶爾發現神秘石球 疑為翼龍足跡化石(圖)
    新疆準噶爾發現疑似翼龍足跡化石 新疆準噶爾發現疑似翼龍足跡化石   中新網克拉瑪依2月29日電(苟曉莉 薛瀟) 中國最早發現翼龍化石的地方――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烏爾禾近日發現一神秘石球,疑是準噶爾翼龍足跡化石。
  • 史前爬行動物再添成員 英科學家發現翼龍新物種
    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報導,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地質學家學會會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從收藏在劍橋塞格威克博物館和布萊頓布思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該項目的主要作者、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博士生羅伊·史密斯研究這些化石主要是為了尋找鯊魚刺,結果發現與魚翅刺類似的無齒翼龍的顎片,但許多細微差異仍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 史密斯表示,新種翼龍顎片與魚翅刺最大的區別是,新翼龍顎片表皮有著與神經緊密聯繫的小洞,這些小洞有助於翼龍捕捉食物,而魚翅刺沒有這些特徵。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翼龍是侏羅紀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翼龍是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飛行動物,它們是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據悉,首個翼龍化石是1784年發現的,此後陸續發現大量翼龍化石,科學家推斷它們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最終在60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期間消失。
  • 史前爬行動物再添成員 英科學家化石中發現翼龍新物種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報導,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地質學家學會會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從收藏在劍橋塞格威克博物館和布萊頓布思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該項目的主要作者、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博士生羅伊·史密斯研究這些化石主要是為了尋找鯊魚刺,結果發現與魚翅刺類似的無齒翼龍的顎片,但許多細微差異仍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
  • 體長只有十幾釐米的森林翼龍,網友:終於敢養只翼龍寵物了!
    對於翼龍,人們印象中,是一張翼展就十幾米,飛下來就是遮天蔽日,敢捕食恐龍的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等等巨型翼龍形象,但翼龍也是有大有小的,來認識小如鳥類,體長只有十幾釐米的——森林翼龍!森林翼龍這種小翼龍是在2008年才被命名,是比較難發現的翼龍,因為森林翼龍個頭很小,骨骼也更為脆弱,難於完整保存下來,所以發現這麼小的翼龍化石,很容易被認為是翼龍幼崽,所以要確認森林翼龍化石來自於一個成年翼龍個體,需要更多研究證明,所以讓森林翼龍近幾年才被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