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明清時期,連接山西河南兩省的道路要翻越太行山,所以多險峻崎嶇。
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西平順地區,就有這麼一條特殊的古商道竟然部分實現了人馬分離,各行其道,它就是位於平順轄區的北耽車鄉安樂村古商道。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胡哥給大家介紹了這條特殊的人車分離的古商道,感受了一下古人的行路難。今天帶領大家去看一看村中的古廟,也是頗具特色。
古商道在安樂村東的最高處,站在此處,可以俯瞰整個村子,灰瓦屋面集中的地方,就是明清老宅院,比這些更顯豪華帶有屋脊獸、或者琉璃瓦的地方,就是大小廟宇。
山西平順安樂村的大小廟宇非常有特色。其中有省保文物單位觀音堂、長治地區少見的湯王廟、真武大帝與孔子共祀的真武孔子閣等。
先看省保單位觀音堂。它也叫觀音閣,只有一間大小,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是元代遺構,位於古商業街中段路南的一個路口處。
別看只是簡單的一座小廟,卻是單簷歇山頂,基礎是三層青石臺階,臺階表面經常坐人,已經是光可鑑人。
除了柱頭的鬥拱有元代的味道外,最引人注意的是觀音堂東側牆根下的一通明代石碑《不願並裡碑》。
石碑兩面均有刻字,一面是修路碑,一面是記載村莊不願意和外村合併的官府告示碑。
石碑的撰寫者就是安樂村大家族申家的申朝聘,曾經做過河南延津縣知縣和陝西西和縣知縣。
碑文記述了安樂村所在的新安裡,不願意和漳河對面的留村裡合併,經官府會審,同意雙方各行其是,賦稅徭役各自承擔。
這裡說到的新安裡、留村裡,都是明代縣以下基層的一種組織形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行政村。鄉村稱為裡,若是在城中則稱坊,靠近城邊的則稱廂。
裡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層組織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人口登記制度的基礎之一。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便於管理人口,制定了一百十戶為一裡的規定。
在鄉村要推選丁糧多的地主十戶輪流充當裡長,剩餘的一百戶又分為十甲,每甲設甲首。
裡長、甲首對所轄民戶負有直接監督、統治和課徵賦役的管理責任。裡甲內的民戶要互相作保,不得隱瞞戶口,不得窩藏奸人及任意流徙。
在平順安樂村這塊碑,碑首明確記為《不願並裡碑記》,頗具鄉土氣息。
碑文中,記述了雙方因為距離較遠,留村裡和新安裡村民混在一起應付差糧軍役賦稅等均有不便,因此新安裡村民求告官方,使得兩村分別編為前五甲、後五甲,各負其責。
石碑立在安樂村,是因為在古代,安樂村原名樂頭村,歸屬新安裡。
這樣的記述歷史事件的碑文對研究當地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彌足珍貴。
再來看比較少見的湯王廟。湯王廟是供奉商朝第一代帝王湯的廟宇,在晉城市及晉南一帶常見,而在長治市則比較少見。
能檢索到的湯王廟長治市區有一座,在天晚集南路。長子縣有南鮑村湯王廟、丹朱鎮前萬戶村湯王廟,這座湯王廟還是國保單位。潞城區有黃牛蹄村湯王廟,縣級文保單位。平順縣境內還有一座,在北社村。其他各縣區暫時未見。
湯王今人多稱為商湯、成湯,他帶領部族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商王朝。
因為湯在位期間推行善政,輕徭薄賦,鼓勵生產、安撫民眾,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因此被儒家推崇為上古聖王之一。
安樂村的湯王廟位於村南,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佔地面積近600平方米,高大的山門是拱券形,拱券末端雕刻浮雕花卉。上面是三個字的磚雕門匾,字跡已無法辨認。
湯王廟山門戲樓、正殿、配殿、東西廂房俱全,古時候是舉辦廟會的主要場所。
另一座比較罕見的是位於村南的真武孔子閣。該閣坐南朝北,是一個平面方形的小型建築,邊長7米多,位於古代進村的石砌拱券閣樓上。
拱券高近3米,券洞進深7米多。券洞頂部就是一間大小的單簷歇山頂真武孔子閣。
之所以叫這麼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該閣樓內同時供奉真武大帝和孔子。至於二者誰主誰從,沒有明確證據,只好並列稱呼了。
這位道教的北方神為什麼會和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在一起接受供奉,十分費思量。
論級別,孔子應該和道教創始人老子並列才對;論常理,應該儒道釋三聖並列供奉才符合。
然而,這個小閣樓就是將真武大帝和孔子並列供奉了,很怪異,也是長治地區乃至山西地區獨一份的,沒人能說的清來由。
村裡還有其他關帝廟、龍王廟、牛王廟之類,與常見的廟宇並無多大區別,唯有這幾座特殊的廟宇令人印象深刻。這也是研究地方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一座古村,這些涉及到信仰的公共建築能真實地反映明清時期民間信仰的傳播和多元化傾向。這也是十分有趣的研究材料。
請關注@跟胡哥看古村,後續故事更精彩。
山西明清時期煤老闆的豪宅,磚瓦房火炕,還帶倆床頭櫃
這條山西古代商道設計眼光超前?行人馱隊各行其道互不幹擾
一棟破舊的農村老房子要賣400萬?你不知道人性有多貪婪
堪比蜀道難的山西太行山石階古道,如今是驢友熱衷打卡地
山西農村發現一株野生軟棗樹,樹冠像中國版圖,成了古村「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