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水滸,就不能不說其中的綽號文化。梁山108將中,每個人都有綽號,有些人甚至還有兩個或者三個綽號。除了梁山好漢外,其他很多人也有綽號,比如牛二號稱「沒毛大蟲」,鄭屠戶被叫做「鎮關西」,還有一幫叫「過街老鼠」「油裡鰍」等的潑皮等。
當然,遼國、田虎、王慶以及方臘麾下的將領,不少人也有綽號,或者說類似綽號的別名。
比如方臘麾下的龐萬春,因為擅長射箭,所以號稱「小養由基」;猛和尚鄧元覺,綽號是「寶光如來」,另外還有飛龍大將軍等八驃騎,南離大將軍石寶,江南二十四神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在整本水滸中,綽號至少有二三百個。
作為主角之一的武松,他的綽號就兩個字,「行者」而已。施耐庵起了那麼多綽號,為何讓武松的綽號那麼簡單呢?是施耐庵江郎才盡了,所以才這樣嗎?
其實,武松的綽號「行者」是非常好的綽號,接下來,個人從兩方面來解讀,分別是「行者」含義,以及背後的道理。
先說「行者」的含義
很多人認為,武松曾經赤手空拳打死過老虎,他的綽號應該是「打虎將」。而另一位「打虎將」李忠從未打虎,名不副實。實際上,如果讓武松叫「打虎將」則有點俗氣了。
綽號的本質,是要體現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或是性格,或是相貌,或是武藝等。在表現個人性格或者武藝方面,綽號往往會很被放大。比如梁山的「飛天大聖」「八臂哪吒」「險道神」「活閻羅」「短命二郎」等,跟神魔聯繫,給人以兇神惡煞的感覺,但實際上呢?顯然,他們沒這麼誇張,這樣的綽號,就是把人的品質放大了。
如果武松叫「打虎將」,會和「飛天大聖」之流一樣俗氣了。且事實傳多了會被放大,而事實一旦被放大,就會有虛假的感覺。
反觀「行者」,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行者不但能概括武松的形象,更能表現其人生歷程。所謂「行者」,就是頭陀,是帶髮修行的和尚,他們一輩子要苦行,來為世間之人解脫。武松這輩子其實和行者一樣,從打昏別人,躲避柴進莊子裡,再到打虎、認兄,殺嫂,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甚至到南徵北戰,武松一直如此。
也正是因為武松一輩子很苦,仿佛頭陀修行,所以作者特意安排一個頭陀,他的戒箍、戒刀、度牒等等都給了武松,而且相貌、年齡等都跟武松完全符合。連孫二娘都說,這是前世有緣。
孫二娘道:「二年前,有個頭陀打從這裡過……今既要逃難,只除非把頭髮剪了,做個行者,須遮得額上『金印』。又且得這本度牒保護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卻不是前緣前世?」——《水滸傳》
實際上,不是武松和頭陀有緣,這就是作者在暗示,武松就是個頭陀,是個行者。所以連那把夜裡鳴嘯的戒刀,跟了武松後也不在「因為不平而鳴嘯」。為何?寶物識主。
另外,這與武松的結局也是一致的。梁山兩個道士,最後都去修道了;梁山還有兩個和尚,最後也都遁入空門了。
再說「行者」的背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簡單來說,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時候,自然的是最美的,或者說越簡約越有道理。所謂「大道至簡」,差不多可以這麼理解。
武松的綽號「行者」也是如此,簡單兩個字,就很好地概括出了武松的一生歷程。如果非要用什麼「打虎將」之類的綽號,反而不美。
很多人也會發現,梁山好漢中,不少人的綽號都很簡單,比如關勝就是「大刀」,盧俊義綽號「玉麒麟」,花榮是「小李廣」,「花和尚」「金槍手」等,簡單明了,沒那麼多花裡胡哨。「飛天蜈蚣」「生鐵佛」之類的綽號,多是唬人用,本事其實沒多高。
最後一句:不是非要狂拽酷炫的綽號,才是最好的,那只是表面,弄不好還容易被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