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味覺-——糖人

2020-12-13 廣東新聞網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糖分;後隨著穀物的廣泛種植,人類從中製取飴糖;當甘蔗進入人類食譜中時,穩定的製糖原料便固定下來。

  研究表明,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以及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磷、鈣、鐵、天門冬素、天門冬氨酸、穀氨酸、絲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正這氨酸、賴氨酸、羥丁氨酸、穀氨醯胺、脯氨酸、酪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蘋果酸、檸檬酸、草酸等物質,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對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西周《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朝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也說明了遠在西周時就有產糖的記錄。

  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屬澱粉糖,其歷史最為悠久,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製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

  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砂糖成為民生必需品,是在甘蔗、甜菜穩定成為製糖原料後,得以實現的。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經》和中國《楚辭》, 中國和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

  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裡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也證實了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楚國同處中國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

  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表明加工製糖的技術已提高一大步。

  東漢張衡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沙飴」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是砂糖的雛形。

  六世紀時,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餘,取汁為沙糖,甚益人。」書中描述了廣闊種蔗區域以及種蔗技術提高,砂糖已經制出,即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

  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製糖技術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得以互通。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

  該法用一套漏鬥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鬥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

  白糖的出現,標誌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土法製糖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曆年間(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包括臺灣等地區),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

  臺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八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十三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十五至十六世紀,華僑將製糖法傳播至菲律賓、夏威夷等地。

  公元1130年左右,北宋王灼撰寫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

  公元1637年初,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

  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即壓榨法),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至今仍有傳承。

  「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中國糖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千年製糖工藝及理論得以傳承光大。

  隨著糖的普及與穩定生產,各類糖的食品應運而生,甚至成為了民間藝術品,最常見的是大街小巷裡的糖人手工藝。

  糖人是由庶糖和麥芽糖調製而成原材料,加熱後製作出各種形狀、人物、動物、成畫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

  看似簡單的糖人製作,其中的關鍵是控制火候,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

  多以勺形和鏟形的簡單工具製作便可,製作者邊加熱爐具,邊以糖料和工具製作成型,糖人顏色普遍是偏黃的,也有加入顏料或色素變成綠色或紅色的。

  相傳,糖人是由神機妙算的大明宰相劉伯溫所發明,距今600多年的歷史了。

  朱元璋為保皇位及江山永固,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途中與賣糖老人調換服裝,從此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走街串巷。

  劉伯溫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形狀,成為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既可食用,亦可觀賞,大受民眾的喜愛。

  劉伯溫將這門製糖人的手藝傳授出去,自此中國的街頭巷尾都有糖人擔子的身影和叫賣聲。

  糖人製作工藝可分為: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三種。

  吹糖人據說宋代時就有,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

  手藝人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糖棒猶如細管時,折斷糖棒,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畫糖人多流傳於四川各地,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圖案。

  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

  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稍候凝結即成。

  塑糖人是用模具塑造,有羅漢、財神、壽星、獅子、寶塔等。

  糖人雖小,看似毫不稀罕,卻蘊含著中國人的兒時記憶,以及千百年來祖先的智慧與勤勞技藝,承載和傳承著無數人珍貴而甜蜜的非遺味覺記憶。

  本文圖片由地道中華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蘇州:舌尖上的非遺——吹糖人
    很久以前,吹糖人是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特別是集市廟會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過去糖人很便宜,在過去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34;的,便會圍滿了小夥伴。外人都誇丁老師的手很巧,丁老師捏出來的糖人,形狀逼真靈動,深得孩子們喜愛。
  • 「石圖」講壇非遺系列講座之北京吹糖人
    尋找文化之源,守護非遺之美,北京市石景山區圖書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定河傳說」傳承教育基地,一直在積極開展石圖講壇非遺系列宣講活動,於10月11日上午在石景山區圖書館舉辦了以「非遺藝術之吹糖人」為主題的講座。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西安街頭最資深的非遺吹糖人
    在西安街頭吹了20多年糖人的73歲民間藝人馬金樂說。這句話,馬師傅說了好幾年了,但馬師傅並沒有離開西安。「老了總得回家。我在外闖江湖半個多世紀,來西安20多年,老伴因為暈車,一直不敢坐車來西安。」馬金樂,河南滑縣人,是「馬氏吹糖技藝」的第22代傳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糖塑吹糖人)代表性傳承人。
  • 傳承非遺文化,體驗民俗樂趣!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夢晴 孫文麗 通訊員 王聰聰為了豐富廣大青少年朋友的暑期生活,德州市博物館開設「非遺進課堂」手工DIY活動,德州市的非遺傳承人們親自授課。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內江黃氏吹糖人技藝、翔龍節入圍第五批省非遺項目
    其中,內江市市中區文化體育和新聞出版局申報的「黃氏吹糖人製作技藝」列入「傳統技藝」類名單,威遠縣新場鎮上遊村申報的「翔龍節」入圍「名俗」類名單。「祖輩就開始吹糖人,吹出來的東西賣些錢,或是換點兒小玩意兒。」黃祖全介紹,自己可以說是「門裡出身」,一代代傳下來,到他這裡算是第五代。
  • 布老虎、楷雕、糖人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濟寧新聞網訊(濟寧臺 蔡珂珂 相旺 曲阜臺 胡士忠)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傳統的「小年」,當天,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優秀非遺項目展演在曲阜熱鬧開場。
  • 北京世紀壇非遺文化市集,春節逛廟會的好去處,吹糖人的最受歡迎
    北京世紀壇非遺文化市集,春節逛廟會的好去處,吹糖人的最受歡迎老舍先生的散文《北京的春節》中,曾寫道: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現在,北京春節的年味多多少少都體現在廟會之上,廟會的歷史可謂相當悠久,除了是傳統的民俗活動之外,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 民生微實事丨沙二社區「傳承·印記」親子非遺體驗坊之吹糖人
    6月7日下午,由沙二社區黨委、沙二社區工作站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傳承·印記』親子非遺體驗坊之吹糖人製作」活動在社區工作站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分為上下兩節課程,共30組親子家庭參加,旨在通過豐富有趣的課堂體驗,讓社區居民深刻體驗中國傳統文化、非遺手工技藝的魅力。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通過專業評委和現場觀眾進行評估。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趙淑霞,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趙淑霞,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糖人」趙氏糖人第三代傳人。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上圖為周明鳴受邀前往義大利參加民俗文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周明鳴,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在童年裡最快樂的事情
  • 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
    津彩非遺中國力量【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說起吹糖人,就不得不提天津非遺項目吹糖人的傳承人張福泉張老師。60多歲的張老師出生在糖人世家,這也讓吹糖人畫糖畫順理成章成了張老師的技能之一。吹糖人看著簡單,可需要手、眼、嘴協調配合。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尋夢吹糖人 作者喬吉祥
    「吹糖人」,作為民間藝人,技術升華的一種表現形式,屬「非遺」文化範疇,其走街串鄉或趕集會,深受百姓喜歡,尤其兒童和少年喜愛者甚多,會跟在屁股後面窮追不捨。 飴糖高溫加熱後,通過吹、拉、捏、拽、畫、捻等口手操作過程,最後製作出有藝術情趣的糖人,或十二生肖以外的更多小動物;這些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堪稱藝術珍品之作,令過往行人駐足圍觀,嘆為觀止。 吹時基於糖人能觀後食用,為講究衛生,優先讓顧客自己吹,這樣既解除了衛生顧慮,又活躍了主客間互動的高漲氛圍。
  • 為生活立美,為非遺傳承|成都天府新區非遺文化精彩出圈
    40萬、60萬、125萬……短短3天時間,一條關於成都非遺之旅的視頻躥紅網絡,已獲得125萬的播放量,並獲得多位網友轉發。視頻講述了一個哈佛女孩重回故土探訪天府新區非遺項目,用年輕人的視覺,見證傳統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見證成都的生活美學。花邊織造、周家刀、牛水煮、吹糖人……多個成都天府新區非遺文化在視頻中展現。
  • 【視頻】非遺文化亮相安徽圖書城引圍觀 小朋友親身體驗吹糖人
    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為了正常觀看視頻,請您 點擊這裡升級瀏覽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瑰寶,3月4日,麵塑、剪紙、棕編、核雕、火筆畫(烙畫)、木板水印、內畫(鼻煙壺)、吹糖人
  • 糖人,糖人,吹糖人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偶然看到那晶瑩剔透的小糖人,一句「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