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濟群

2020-11-22 佛教在線

我們應當發心為利益六道一切眾生成就佛道而學習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發心開始。學佛的要領,也在於如何用心。所謂修行,固然是對行為的修正,但關鍵還必須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方法,歸根結底是用來幫助我們調整心行。如果不善於用心,即使遍學三藏、廣修道場、接引無量眾生學佛,也無法使我們抵達解脫之道,甚至可以說,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無始以來形成的用心習慣。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做哪件事不曾用心過?若是沒有用心,便不可能將事情做成。但我們一向關注的,只是做事的結果,卻從未在意自己是以怎樣的心做事。這種忽略,正是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一切眾生至今流轉生死的癥結所在。

很多學佛的人也不例外。他們所關注的,是修行了什麼法門、做了什麼功德,如此等等。卻從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樣的心在做。正因為如此,雖然修了幾十年,仍未擺脫原有的用心習慣,擺脫凡夫心的系縛。

那麼,出家是否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呢?不少人出家以後,雖然生活改變了,所做的事情不同了,但用來做事的心卻未曾改變。事實上,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看起來,幾十年都在學佛、修行、弘法,實際上,凡夫心卻有增無減,只不過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結果?正是因為他們在做這一切時,沒有正確的發心。於是乎,表面上看是在學佛、修行、弘法,實際還是在培養貪嗔痴、增長凡夫心。這正是多數人修行沒有成就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修行的關鍵就在於用心。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過去的用心方式,以出離心和菩提心來做事,這才是成就佛道必須具備的心行。當然,菩提心可能無法一步到位。但我們應當時常作這樣的觀修和訓練: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發心為利益所有眾生而做,為解脫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種積累,也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只要我們不斷地如是觀修,菩提心的力量就會日漸增長。當菩提心具有足夠的力量之後,便能戰勝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帶來的一切負面作用。

「舍凡夫心,發菩提心」,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修學核心。離開這個核心,即使做得事業再大,經論研究得再深,往往只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助長我們的凡夫心。雖然做的是佛教事業,但只是積累了一些福德資糧;雖然學的是佛教典籍,但只是增加了一些佛學知識,對於修行卻是徒勞無益的。

目標: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

《道次第》涵蓋了學佛到成佛的整個修行過程,為我們修學佛法建構了非常清晰的脈絡。論中所展開的層層引導,不僅次第井然,且紮實穩健。我們學習這部論典,應圍繞《道次第》的要領進行,這就有必要對其作一個宏觀的把握。如果我們真正把握了這些核心,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在此,我將扼要為大家作些介紹。

首先,《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標是什麼呢?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事實上,這不僅是《道次第》的目標,也是整個佛法修學所要抵達的目標。

1、舍凡夫心

在無盡的輪迴中,推動我們流轉生死的動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無明,並由此導致世間所有的煩惱。然後因煩惱而造業,在造業的過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養和增長,如此循環往復。

我們擁有什麼?我們現在能感覺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煩惱、我執、貪嗔痴,皆為凡夫心的顯現。凡夫心,屬於佛經中所說的妄識的層面。關於這一內容的闡述,在佛教典籍中佔有相當份量。如《阿含經》,就比較偏重對妄識的分析,很少講到真心。而在大乘經論中,唯識宗更是重視妄識分析的典型,並將其歸納為八識、五十一心所,闡述得極為精確到位,故名虛妄唯識系。但分析妄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捨棄妄識。

那麼,如何才能捨棄妄識?在佛教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認為妄識必須捨棄,如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唯識宗有轉依之說,即轉舍、轉得。依唯識宗的觀點來看,生命中有染和淨兩個層面。「染」是我們要捨棄的,「淨」則是我們要成就的。從這個角度分析,「染」和「淨」似乎有著各自截然不同的自體。捨棄染汙的妄識,方能成就清淨的識體。

一是「即妄即真」,認為染汙的妄識沒有獨立的自體。換句話說,在妄想生起之處,既沒有根,也沒有去處。事實上,它並未離開真心的作用。所以妄識並不需要捨棄,因為它本來就只是呈現在真心上的影像。當我們以智慧覺照之時,它自然就消歸空性中,了無蹤跡。

認識到妄心的差別,捨棄妄心,這是修行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2、成就佛陀的品質

捨棄妄心,並非修行的最終目的。我們還要進一步成就佛菩薩的品質。

成佛,便是成就佛陀的功德和品質,成就佛陀那麼圓滿的慈悲和智慧。如何才能成就這些品質?是通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逐步成就,還是我們心性中本自具足的?關於這些問題,佛教中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如來藏體系的思想,提出佛性、如來藏和真心。認為我們一念的心性,本身就具足無量功德。我們只需將這念心開發出來,就能成就佛菩薩的品質。

在佛教中,建立於真心思想體系上的修行,如禪宗、大圓滿、大手印,都是立足於這樣一種見地。也就是說,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與佛是無二無別的。但對於凡夫眾生來說,我們所具有的佛性未產生作用時,有和沒有是一樣的。在《涅槃經》中,將此比喻為貧女寶藏、力士額珠等等,雖有若無。而修行的作用,就在於開發它。

或許有的人會感到奇怪,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為什麼現實中的我們又和佛菩薩有著天壤之別呢?那正是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們只有不斷剔除心行中的種種雜質,發起勇猛的菩提心,並輔以止觀的力量,才能圓滿開發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否則,像聲聞人那樣,雖然已消除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無量功德。

按照《道次第》的觀點,雖不以如來藏的思想為究竟。但只要通過正確的觀修,同樣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佛果的無量功德。菩提心具有無限的特徵,這種無限正是迅速圓滿佛果功德的秘訣所在。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們本著利益一切眾生的無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無限的。正如任何一個數字被乘以無窮大之後,結果必然是無窮大。所以,如果我們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對一切有情都能生起無限慈悲,並使心時時處於這種廣闊的無限之中,很快就能圓滿無量功德。

要領:三主要道

《道次第》的修學目標,即捨棄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關於舍凡夫心,本論主要是通過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觀修來進行。

1、發出離心、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容為念死、念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中士道的內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樣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學階段,所念的內容卻大相逕庭。下士道的修學,是以成就人天善果為目標,故念惡趣之苦,希求人天之樂。而中士道的修學,是以發起出離心為目標,故進一步念人天之苦,因為人天亦非究竟之樂,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內。此外,還應該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諦,即有情生命延續的原理及狀況。

我們要不斷思維死亡之苦、惡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維煩惱和業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這種觀修,有助於我們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說到出離,首先是出離環境。我們出家,就是對塵世生活的出離。但出離環境並非目的,因為任何境界都沒有實質。我們之所以要出離環境,是因為心對境界的貪著。所以,出離環境是為了擺脫心對此產生的貪著,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出離凡夫心。

凡夫心也屬於集的範疇。我們希望出離苦,首先應出離集。知苦,方能斷集。所謂集,就是煩惱、業力,就是生死相續。

業力,包括身口意三業。一般來說,偏重於身業和語業,但意業卻是根源。貪嗔痴三毒,就屬於意業的範疇。我們在貪的時候,就造下貪的意業;嗔的時候,就造下嗔的意業;執我的時候,就造下我執的意業。正如《地藏經》所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貪的念頭每啟動一次,就造作了一次貪業;再啟動一次,貪業就得到了增長,如是不斷遞增。當然,意業並不都是負面的,同情、關愛、慈悲,也是屬於意業。

生命就是無盡的積累。在這種積累中,意業才是根本,身業和語業只是意業的表現。任何善惡行為的生起,皆因意業的參與才有了力量,才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形成種子。如果沒有意業的參與,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條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無心造作。殺生,是有心殺還是無心殺;偷盜,是有心偷還是無心偷,並以此作為判斷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這也類似於法律中所考量的動機。

由此可見,心的參與非常重要。貪一次並不可怕,嗔一次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強大的貪心和嗔心。這些心行一旦成熟,將形成巨大的慣性,在未來生命中不斷地主宰我們,促使我們造作種種惡業。修行的根本,就在於將心從貪嗔痴中擺脫出來,使它不受五欲塵勞的系縛。

在我們的習慣中。貪心生起之時,貪就代表了我們全部的想法,使我們的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這種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時,嗔就主導了我們全部的情緒,使我們的每個細胞都燃燒著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麼,貪和嗔能代表我們生命的全部嗎?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的心介入情緒並為之左右時,我們已經感覺不出,情緒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並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葉子是微不足道的,可當它遮蔽了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眼睛時,它甚至就成了我們的整個世界。我們對情緒的執著,恰恰將它固化為了一片蔽目之葉。

如果我們具備智慧的觀照,就會看清念頭和情緒的真相,不隨它左右,不受它傷害。因為情緒和念頭只是虛空中的一片雲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們的心性,卻是虛空,是大海。如果我們執著一片雲彩,這片雲彩便是一切;如果我們安住於虛空,一片雲彩又算得了什麼?雲捲雲舒,虛空又何曾有過改變?

具備相應的定力之後,我們還會感覺到,並不是每種負面情緒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如果我們受到傷害,那只是因為心執著其中。這種執著非常強烈的時候,會嚴密、堅固得象一個封閉的器皿。使我們誤以為,這個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緒,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能夠擁有的全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從來都不敢輕易離開這個器皿,從來都捨不得嘗試打碎它,以為那樣我們就會一無所有。事實上,當這個因為執我而構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後,我們所擁有的就是無限。或許,這麼說並不準確,因為無限是不能被擁有的。在無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學佛過程中,捨棄凡夫心是一項重大任務。佛陀他老人家在許多經教中所談到的空、無常、無我及戒定慧等等,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利器。這種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認識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幫助我們有效地對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樣。打仗,首先要認識敵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敵人在哪裡,然後知道如何去對付它,最後還要採取行動,否則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難還在於,所要面對的敵人是如此眾多,包括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種種不良習氣,其難度不下於一人與萬人敵。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修行究竟修什麼呢?這並不是一個多餘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麼,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對修行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很可能一輩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如果精進的話,「成就」往往也會更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老修行,越修脾氣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為是,覺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釣譽之徒,皆是不如法的偽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這樣的境界,不論與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了不相干。因為無論哪一種修行方式,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而非增長我執。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過對死亡、惡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觀修,使我們發起精進勇猛之心。唯有捨棄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這一基礎非常重要。很多人認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於空性見,一旦證得空性,所有問題皆迎刃而解,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對空性有所體認,也並非立即解決問題,因為通達空性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凡夫心。見性只是真正修行的開始,之後還要通過修道來鞏固它。我們要知道,凡夫心之根深蒂固,並不會因見道而立即徹底瓦解。所幸的是,見道能使我們真正具備摧毀凡夫心的力量,然後再通過修道使其從根本上解體,而不僅僅是被降服。如果不解決凡夫心,未來生命依然是不能自主。對於這個重中之重,我們決不能因循苟且。

2、菩提心

捨棄凡夫心,還將有助於我們發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如果我們沒有深刻意識到人生短暫及惡趣之苦,修行就不易有迫切感,更不會有燃眉之急,自然也難以發起猛利的出離心。唯有真正意識到生命無常,不斷念惡道之苦,才會明了暇滿人生對修行的重要價值。並進一步推己及人,想到世間千千萬萬的人,雖然得到人身,卻不能很好利用;想到六道一切有情,在無盡生命輪迴中都曾是我們的姐妹兄弟,如今卻沉淪於生死苦海,沒有得救的機會。我們不斷作這樣的觀修,才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

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觀修,不僅是舍凡夫心的良藥,也是發菩提心的動力。大乘經教中說到,有些人可以直接從出離心入道,有些人可以直接從菩提心入道。無論是修學聲聞還是菩薩乘,宗大師在《道次第》中的建構,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有助於我們在修行中健康、圓滿地成就。

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整個《道次第》的修學可分為三大要領,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又稱三主要道。其中,出離心是引發菩提心的基礎。而菩提心則是根本,是總持,是統攝一切的核心。如果以一種修行統攝三主要道的話,那就是菩提心,唯有它可以統攝出離心和空性見。

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大乘的修學核心,歸根到底就是兩點,一是菩提心,一是空性見。如果以最簡明的方式來概括大乘佛法,無非是這兩大內容。我們的一切修學都應圍繞這兩點,而最終所成就的也無出其右。

在佛陀所具備的品質中,最主要的就是悲和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慈悲和智慧。這兩種品質,正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見而成就。

依菩提心,成就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否則便難以圓滿。阿羅漢雖然追求個人解脫,但並非不具悲心,乃至我們每個人,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憐之心,但這些都不是佛陀所成就的大慈大悲。如何將一念悲憫之心轉換並提升到大慈大悲的境界?唯有依靠菩提心的推動。所以,上士道的整個修行,都是圍繞菩提心的發起和成就。

3、空性見

此外,空性見也非常重要。如果通過相應的引導,每個人都能發起菩提心。或者說,我們都知道怎樣在心行上去調整並接近菩提心。但我們所發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既然是建立在凡夫心基礎上,這樣的菩提心也必然是有限的,是不純淨的。

從世俗菩提心上升到勝義菩提心,需要有個超越的過程。即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從相對到絕對的超越,從凡到聖的超越。突破這些局限,也就是突破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發勝義菩提心。這個過程需要空性見的指導,佛法中所說的無我、無常、空,都是在幫助我們突破這一局限。

很多人都會說:我很客觀。事實上,僅以個體經驗為參照,幾乎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觀。我們想到有,即落入有的狀態;想到空,即落入了空的狀態,總之會落入一種「相」。我們所有的想法,都會落入意識的建構中。就象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無法擺脫地球的引力。除非有大於地球引力的力量推動,才能使我們一躍而出、直達雲霄。如果沒有空性見,沒有特殊的善巧方便,我們很難走出凡夫心的軌跡,也無法超越自身的思維。

空性見的作用正在於此,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凡夫心的真相,幫助我們檢驗自身的修行。否則,我們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後,往往會沾沾自喜,自以為擺脫了凡夫心的作用,乃至證得了涅和空性。殊不知,仍是在凡夫心構建的假想中,被其千變萬化的偽裝所蒙蔽。

古今中外,很多哲學和宗教都在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自以為掌握了終極真理。事實上,他們只是將凡夫心建構的自我(當然這個自我非常微細),或者相似的境界,當作是法的真實。也就是說,他們都未能超越凡夫心建構的我執和法執。原因何在?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空性究竟是怎麼回事。唯有佛陀在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後,以緣起的智慧為我們指出了空性見,幫助我們剖析凡夫心的真相,解構凡夫心所變現的虛妄世界。一旦認清它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才有可能從中擺脫出來。

在佛法中各宗各派都有建立相應的正見。眾生根基不同,有些人適合從唯識見入,有些人適合從中觀見入,有些人適合從大圓滿的見入。不同的見,都可以幫助我們捨棄凡夫心,然後契入空性,證得中道實相。包括《阿含經》中所說的無常見、無我見,也同樣可以達到契入空性,成就解脫的效果。

當然,我們現在學習《道次第》,主要是依應成派建立的中觀見,以《般若經》為最高、最圓滿的經典,並以龍樹、提婆、月稱的中觀論典為依據。格魯的思想,主要是源自深觀和廣行兩大體系。不過,宗大師雖然繼承了以彌勒菩薩為代表的廣行派思想,卻認為這一思想是對《般若經》之隱義進行闡述,因而也是般若思想的組成部分,只是在見上未能究竟了義。對於修學佛法來說,般若的見確實非常重要。在藏地,信眾歷來就有供奉《般若經》的習俗,將之作為一切法的代表。而在漢地,對《般若經》也無比推崇,除三論宗以《般若經》為最高的依據典籍之外,天台和禪宗也極為重視般若見在修行上的指導作用。從漢、藏大德們對《般若經》的推崇,都說明了此經修學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建構:道前基礎及三士道

《道次第》的內容主要由道前基礎和三士道組成。

1、道前基礎

我們學習《道次第》,不僅要知道最終目標是什麼,也有必要了解修學要領和入道基礎。其中,入道基礎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最薄弱的環節。尤其在現代學院教育中,我們對法、對法師、對聞法都缺乏應有的恭敬。而缺乏恭敬的直接弊端就在於,我們很容易將社會上的一套習慣帶入佛法修學中。正因為我們沒有很紮實的前行,儘管也聽了很多法,卻不能落實到心行中,不能有所受益。

《道次第》關於「道前基礎」的部分中,有三點是我們必須引起關注並加以實踐的。

首先要遵循如法的聽聞規則。聽者應深刻認識到聞法的重要,於法及法師生起恭敬之心,並在聞法過程中遠離三種過、具足六種想。作為說法者,要思維說法的勝利,以無染心而說法,於大師及法生起恭敬承事,說法時應住五種想,說法過程應如律如儀,講說完畢之後則應以淨願回向。如法的遵循聽聞規則,不僅對個人修學大有裨益,對於如來正法久住也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是依止法。帕邦喀大師為《道次第》所作的科判中,將依止法名為「入道根本」,可見依止法的重要性。遺憾的是,不少人對此並未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不少學佛者修學難有長進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法是從恭敬中得,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受益。在極度的恭敬中,我們的心是清淨的,那樣的心才能和法相應。反之,即使得到佛法的甘露,卻沒有清潔的法器去盛載,依然會被凡夫心染汙。所以,藏傳佛教將依止法作為重要的修學內容,確實蘊涵著特殊的意義。《道次第》所說的視師如佛、觀德莫觀失等等,也確有其深意。現代人學佛,缺少的正是這份恭敬和信心。依止法為入道根本,一切修行能否成就,關鍵就取決於此。

如果沒有依止法,我們往往會自以為是。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來學佛,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跟著感覺走。有些同學對《道次第》不太以為然,不肯按部就班地學習,只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經論研讀,結果就出問題了。畢竟你們學習的時間還短,憑感覺難免會走彎路。儘管人生走點彎路也正常,但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一生的時間如此寶貴,容不得我們輕易浪費。

第三是認識到暇滿人生的重要。殊勝的人身具有暇滿、義大、難得三大內涵。暇滿,是遠離八種無暇,得到有暇、十種圓滿的人身。在六道眾生中,這是最有利於修學佛法的身份。義大,是說這一身份能幫助我們實現成就無上菩提、利益一切眾生的願望,因此這一身份價值極大。可以這麼說,成佛的價值有多大,這一身份蘊含的價值就有多大。難得,是指在有情界中,種暇滿之因和已得暇滿果報之有情非常稀有。認識到暇滿人生的巨大價值和難能可貴,目的是幫助我們重新確立人生的價值,並為實現人生的究竟價值而努力。整個佛法的修學都為我們實現人生的究竟價值服務的,而《菩提道次第論》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明而又實用的修學套路。

2、三士道

《道次第》的殊勝,在於它對修學佛法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合理建構。佛法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沒有綱領可以依循,很難在短時期內掌握其核心內容。

具備入道基礎之後,將正式進入道次第的修學,內容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宗大師關於三士道的建構非常合理,以下士道、中士道為上士道之基礎,以菩提心為統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由淺入深的、從學佛到成佛的修學步驟,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聲聞乘和大乘教法的關係,對於引導三乘行者趨向無上菩提也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大乘經典只講菩薩乘的修行,阿含經典只講聲聞乘的修行。如果我們想修習解脫道,就應按聲聞的經典去修學;如果想修習菩薩道,則應按照大乘的經典去修學。兩者不僅未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還多少存在一些相互排斥的現象。在大乘經典中,對小乘多數持貶低的態度,認為其不究竟,或對聲聞的發心進行呵斥。當然也有部分經典帶有融攝的性質,如唯識系的經典就會比較圓融。而在聲聞乘地區,部分人乾脆就不承認大乘。「大乘非佛說」,並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在印度早就出現了這樣的質疑。為了澄清這個問題,早期的唯識論典作了很多說明:一是證明大乘為佛說,且比小乘更殊勝。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都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隨著《阿含》研究的興起,一些學者以現代學術研究的方式來考證佛法,認為大乘是後來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在歐美、日本和臺灣比較盛行,使「大乘非佛說」這一古老話題再度浮出水面,並成為教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所以,我們需要足夠的智慧,才能正確看待大乘和小乘。否則的話,接受了《阿含》教法,結果誹謗大乘,由此造下深重的罪業。所學的那一點點,還不夠償還謗法之罪,豈不是太可惜了?而學大乘的人,如果忽略解脫道的基礎,盲目批判小乘,一樣也是學不好的。

在三士道的建構中,以菩提心統攝整個成佛之道,從人天乘進而解脫道,並最終抵達菩薩道,這個統攝非常合理。佛法畢竟是要面向並度化一切眾生,一個殊勝的法門,應該任何人都可以契入。不論在哪個時代,上根利智畢竟只是極少數。而《菩提道次第論》所建構的這條修行之路,對於任何根基的人都適用,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根之人固然可以受用,上根之人也同樣對機。通常智力高的人,往往會缺乏耐心,不夠勤奮。即使能在善知識指點當下悟道,也要通過不斷修道來克服凡夫心。這就需要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磨礪,不斷地念死、念惡趣苦。如果沒有這種長期的觀修,即使發起菩提心,也難以恆久地保持,甚至到最後會被凡夫心取而代之。

有些根基較好的人,往往自恃無恐,感覺對生死也無所謂,但最後卻被這無所謂害了。所以,利根人同樣需要經歷三士道的歷練。而對於鈍根者,則可從下士道開始入道修行,不會因起點太高而無法契入。下士道圓滿了,就能得到暇滿人身。有了這一保障之後,可以再接再厲,繼續修習中士道、上士道,最終成就佛道。

另外,對上根利智的人來說,三士道還提供了檢測的標準。有些人覺得自己見性了,覺得自己就是菩薩了,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呢?《道次第》告訴我們:下士道標準的心行是什麼,中士道標準的心行是什麼,上士道標準的心行是什麼。如果下士道的心行還未達到,卻自以為是上士道的根基,根本就不需要從基礎修起,那不是痴人說夢嗎?

《道次第》的引導,將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關係處理得非常圓滿。下士道又稱共下士道,中士道又稱共中士道。下中上根機的人都能找到成佛修行的契入點而最終圓成佛道。

我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深切體會到這一建構非常殊勝。具備這個框架後,無論今後學習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能很好地處理並銜接彼此的關係,而不會走向片面。不論我們今後修學什麼法門,《道次第》都可以作為基礎。

相關焦點

  • 戒幢律寺免費結緣《菩提道次第略論》
    2004年秋,戒幢佛學研究所預科學員入學之初,在所長濟群法師指導下研修《菩提道次第略論》,這也是法師該年第二次開講《道次第》。在上半年的研究生課程中,法師根據本論的思想綱領,分別圍繞《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菩提道次第論實修理路》、《道次第中的菩提心》幾大主題對本論作了提綱挈領的闡述,為時三周。
  • 評介《菩提道次第論》——宏覺法師
    一、本論的意趣本論說的「菩提」是指所求的佛果一一圓滿大覺。「道」是指趣證佛果所必須經歷的修學過程,也即是三十七道品、為圓滿覺位修學的途徑。「次第」就是說明修學的過程須經歷的階段,自下而上,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不可逾越,故名之「菩提道次第」。
  • 《菩提道次第廣論》:成就菩提之道路
    通曉藏文,譯著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辨了不了義論》、《大毗婆沙論》等。目錄菩提道次第廣淪卷一(聽聞軌理 親近善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道前基礎 修習軌理)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道前基礎 道次引導)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下士道 三惡趣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下士道 深信業果)菩提道次第廣淪卷六(中士道 思維苦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中士道 十二緣起)
  • 一篇文章讓你讀懂《菩提道次第燈論》價值所在
    後來西藏那邊的佛法就很興盛,是因為他寫了《菩提道燈論》的緣故,大家都跟隨著修行。   《 道燈論 》 的歷史傳承   一樣,宗喀巴大師也是根據這個,認為這個對我們修學圓滿的佛法很有幫助,所以把它解釋得更廣。
  • 《菩提道次第廣論》佛學思想探微
    [內容摘要]《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所著的一部有關佛教顯宗修證方面的經典之作。本文從三士道的修證體系、菩提心的發願、止觀法門的修學三部分來簡要論述了該論典中的佛學思想及其意義。
  •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曲世宇
    《菩提道次第廣論》系宗喀巴大師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所造。引導凡夫從初開始學佛直至最終成佛,其中次第無所缺少,無有紊亂,既無說食不飽之譏,又無盲修瞎練之謬,現前即可照著修習。故經由法尊法師由藏文譯成漢文以後,漸漸引起了學佛者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年,加以三門智敏法師、四川清定上師、臺灣日常法師等大德的倡導,學修《廣論》的人越來越多,大有弘遍全國之勢,豈正法將弘之兆耶?
  • 合集- 菩提道次第科頌
    (31) - 惑 業 苦菩提道次第科頌 (32) - 上士修法菩提道次第科頌 (33) - 修平等舍心菩提道次第科頌 (34) - 修菩提願心引言菩提道次第科頌 (46) - 以何故學般若?菩提道次第科頌 (47) - 何等人應學般若?
  • 藏地人文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摘錄一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勝著作《廣論》者雖明顯地是宗喀巴祖師,但其實亦是文殊大士。宗喀巴大師的一生與文殊就如師徒或父子之關係,同時大師本人也就是文殊大士之化身。在著《廣論》時,其實就等於是大智文殊大士親自在造論。
  • 菩提道次第的殊勝起源
    在《大智度論》中,有人向論主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問佛法所開示的十二因緣,是不是佛陀的發明創造?論主回答說,十二因緣是眾生輪迴流轉的因緣本質,佛陀是引領眾生解脫輪迴之苦的大悲尊者,佛說十二因緣,是為了後世佛子,能夠明白眾生輪迴的原因。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170)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龍猛菩薩在《寶鬘論》裡也說:首先要修增上生的法,也就是要墊好人天善行的基礎,這是粗分的法類,之後才能發起成辦決定勝的妙法。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得了增上生之後,漸次就能得到決定勝。我們常常說修習佛道必須要有深厚的人天善行的基礎,就是這個道理。
  • 藏地人文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摘錄二
    菩提道次第教法四主幹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開示。衲(祈竹上師)知道大家可能都迷於菩提道次第教法後面的深妙章題,但試問若前面之覺受未生,後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成就呢?故此,衲將會著重講前面的部份。這種規矩有兩種主流,一出自印度那蘭陀佛教大學(Nalanda),另一乃印度超戒寺(Vikramashila)傳統,這兩種說論規矩都是正確的。今天,我們依超戒寺傳統來講論。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造論者之權威性、所說之教法本身之特點及講演說法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
  • 菩提心與道次第
    仰觀漢傳佛教各宗之見,莫不對空性見有著精深而微妙的詮釋,如天台宗的三諦圓融,三論宗的二諦、八不中道,華嚴宗的四法界、十玄門,從而使源自西域的佛教在東土大放異彩。但對空性見的透徹悟解,不僅在於對義理的辨析,更來自修行的悟人和體證。因而,各宗修學體系的建立和傳承,皆有賴於成就者一代代的薪火傳遞。
  • 2019年春季瀋陽北塔《菩提道次第廣論》傳講法會圓滿
    2019年5月7日,瀋陽北塔護國法輪寺春季《菩提道次第廣論》傳講法會圓滿。此次法會由夏壩仁波切主講,依《四家合注》等權威註疏,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為弟子們講授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學習六度」中前四度的部分。
  • 2018大慶正潔寺菩提道次第閉關法會圓滿結束
    9月15日,法會開始首日,夏壩仁波切為信眾賜予了《安樂道實修軌理·易誦彙編》的完整口傳,講解菩提道次第閉關的意義。當天下午,師長又應四眾祈請,為前來參加法會的信眾授予歸依戒。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趣入一切相智安樂道》為第四世班禪善慧法幢大師為傳授道次第所開示的筆記,為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夏壩仁波切曾為僧眾傳授此《安樂道》,並於圓滿之際,匯集道次第傳承師長諸要教授攝於一處而成《實修軌理·易誦彙編》。 此次閉關,每天四座共修,首先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共同誦讀加行儀軌,歸依發心、積資淨障,祈請師長加持心相續,降澍甘露。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夾注本)、《<寶性論>大疏》(藏漢...
    會議現場(圖:學誠法師博客)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2年8月31日上午,《<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夾注本)、《<寶性論>大疏》(藏漢對照本)翻譯審稿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副院長魏德東主持會議。
  • 明賢法師:禪宗具足「菩提道次第」並且超越它
    從最具代表性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清淨道論》等作品看來,這些道次第的合理性當然無可質疑,但這並不是「此外無別門」的唯一性合理法門,否則佛陀便無需因應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演說八萬四千法門了。道次第充其量只是一種或多種合理法門的修行系統,是修行手段,並非目的,又有什麼好矜為獨得的呢?
  • 濟群法師: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
    「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這是當今教界亟待釐清的現實問題。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深切感到,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修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佛教宗派眾多,卷帙浩繁。在萬餘卷三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裡,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瞭然於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修瞎練也就在所難免。
  • 菩薩也要學修小乘法
    由以上經論可以看出,菩薩們學習小乘法,並不是菩提心退失,發心仍是為利一切有情。如果因為自己學的是大乘法本就輕視小乘法和小乘行者或者因為自己對小乘法感興趣就看不起大乘法門,這都是極端錯誤的,有謗法之罪。這些在我們學修的菩提道次第法中都有介紹,所以,認真學修這個法本,會輕易地避開造謗法罪等惡業,這也是學修道次第的殊勝之一。
  • 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濟群法師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這是當今教界亟待釐清的現實問題。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深切感到,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修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佛教宗派眾多,卷帙浩繁。在萬餘卷三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裡,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瞭然於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修瞎練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