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對照國家和自治區脫貧摘帽的標準,任務艱巨。南寧市國土資源局充分運用部門職能和行業資源,採取對口幫扶、增減掛鈎、信息化扶貧等措施,以超常規之策、舉全系統之力狠下功夫,「號脈」對症拔「窮根」,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準「號脈」,提升脫貧實效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南寧市國土資源局制定了《南寧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大力支持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及《南寧市國土資源局落實南寧市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及「結對子」精準幫扶工作實施方案》,並選定6名「第一書記」進駐貧困村,同時派出19名工作隊員配合「第一書記」完成精準識別工作。
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同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彭敏深入村屯走訪,立足該村實際,以「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貧困戶脫貧」為目標,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在扶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幫扶的同良村產業扶貧被自治區組織部列為全區「第一書記」學習考察點,並得到南寧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表揚。
南寧局選派的西鄉塘區壇洛鎮同富村「第一書記」周海洋在走訪村屯時,發現同富村小學周邊沒有陰涼的地方,家長常因接送學生暴曬在太陽下,便產生了找愛心人士捐贈涼亭的想法。「學校門口沒有涼亭,家長接送小孩十分不方便。涼亭建成後,家長在等學生放學時,就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場所,雨天也可以在涼亭裡避雨。」周海洋說。2016年6月1日,一批社會愛心人士為同富小學捐贈6萬元,用於籌建愛心涼亭。
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南寧局立足村情開展調查研究,科學分析,找「窮根」對症下藥,在國土資源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對貧困縣域的支持力度,為貧困縣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國土資源保障服務。
同時,南寧局幹部職工深入「結對子」的貧困群眾家中,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各項扶貧政策,鼓勵貧困戶充分利用各類扶貧政策發展生產,增強發家致富的決心和勇氣。同時充分發揮扶貧工作後盾單位的作用,主動入村調研,了解定點幫扶點實際情況,引導和幫助貧困戶把寶貴的土地資源利用起來、把扶貧產業發展起來,促進增產增收,解決了群眾在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得到了群眾的好評。
「一增一減」,助力群眾增收
在南寧市馬山縣林圩鎮大塘村下壇眼屯,藍程承包了一片140多畝的復墾耕地,並於2016年種上了沃柑。「我跟村民籤訂的合同是10年,耕地、種植、施肥等環節都是僱周邊的村民去打理,也是為周邊村民增加就業機會吧。」藍程介紹道。農民以每畝500元/年的價格流轉,同時還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得到雙重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南寧局採取「政府主導、國土搭臺、部門聯動、農民參與」的組織模式,從政策、項目、資金、配套措施等方面用足用好增減掛鈎政策實現工農互惠、以城帶鄉,既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增加了耕地面積,又緩解城鎮用地壓力,有效地促進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據統計,2016年,馬山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通過廣西廳抽查,其中31.7公頃節餘周轉指標作為2016年廣西第一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周轉指標在廣西國土資源交易中心進行掛牌出讓,獲得指標收益6175.2萬元。南寧市全年審查通過7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完成廣西廳下達南寧市2016年增減掛鈎計劃指標302公頃的任務。
國土信息服務,及時對症下藥
隨著「網際網路+」上升為國家戰略,「網際網路+精準扶貧」也已成為貧困地區發展後發超趕的重要抓手。南寧局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南寧市國土測繪地理信息中心的技術優勢,結合上林縣的實際情況,應用高新地理信息技術和數字城市成果,打造上林縣精準脫貧作戰指揮平臺,實現上林縣「八個一批」幫扶情況的動態監管和管理,為精準施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為方便開展入戶調查工作,南寧局還同步開發了該平臺的手機APP。
「『網際網路+』讓我們幹部的脫貧幫扶更精準、更科學、更到位,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幫扶幹部如是說。
據統計,自2016年7月15日上林縣精準脫貧作戰指揮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南寧局緊緊圍繞「精準」兩字,為縣鄉兩級332個單位8477名幹部職工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扶貧服務,為上林縣科學治貧、精準幫扶、有效脫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7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年,南寧局將再擂戰鼓,擼起袖子加油幹,凝心聚力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特約記者 黎俊彥 通訊員 陳民瓊 周培榮)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