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又稱燈彩,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每當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就少不了燈籠,手工製作燈籠的做法在這個時候廣泛受到大家的關注和喜愛。剪紙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在剪紙過程中要求眼準手穩,因此在這過程中就要求孩子「看」和手「動」的頻率保持一致,靈活自如的裁剪。這樣孩子便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手眼協調的本領,培養孩子的耐性。剪紙是一門安靜的藝術,它需要孩子專心致志的按著畫好的線條,小心地裁剪,不急不躁。
詳細的燈籠製作方法不但可以教你學會獨特的燈籠製作方法,還可以給傳統的節日增添更多溫馨的氣氛。現在就開始學習燈籠的做法,作出屬於自己的漂亮燈籠吧。製作步驟:
1、用雪糕棍做好八個木架(4大4小),拼成兩個立方體,最後上下粘土。
2、剪紙八張(4大4小),紅紙大小以木架大小決定。
3、將剪好的剪紙粘在燈籠架上。
4、用麻繩對角粘上,取中間粘上筷子,就可以提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