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金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江蘇鎮江金山寺御碑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鎮江金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金山位於鎮江市西部,面積為292畝,海拔43.7米。原為揚子江中一個島嶼,由於「大江曲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金山景點甚多,充滿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古人贊為「江南名勝之最」。現在是金山和西面的百花洲合併,整個園區面積較大,有大面積的水域,風景迷人,比較著名的景點有:金山寺,古法海洞、白龍洞、天下第一泉、芙蓉樓、御碼頭等。
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聞遐邇。金山寺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亦稱龍遊寺。清康熙帝曾親筆題寫「江天禪寺」,但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簷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重簷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著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麵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布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
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
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著7 塊乾隆御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著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諸葛銅鼓、東坡玉帶和明文徵明繪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臺、楞伽臺,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臺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峰留雲亭,亭內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留雲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嶽飛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一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蹟。
慈壽塔
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於齊梁,距今已1400餘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玲瓏秀麗的慈壽塔立於金山西北山巔之上,高30米,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處,仿佛把這座山都拔高了。磚木結構的塔,上下通行,每一層八面都有走廊和欄杆,八面通風,面面有景,層層風光不一樣,宋代王安石詩云:「數重樓枕層層叫,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古法海洞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根據神話傳說,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沿白龍洞向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巖。洞頂的懸巖上鐫有「日照巖」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一帶石壁迎著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巖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系明代滕謐所書。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裡之遙。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清鹹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陸。
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後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