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羅大佑。
周杰倫說:
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李宗盛說:
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
羅大佑,代表的不是一個唱功極為優秀的歌手。
其實,他的咬字也就比周杰倫好一些。
嗓音,沒人用天籟來形容。
但是,羅大佑在華語樂壇,代表的是一個時代。
到了今天,有很多經典老歌,可能您會唱。
但或許您不知道:
其中很多我們唱了很多年的經典老歌,都是羅大佑寫的。
那一年,羅大佑決定,不做醫生了。
那麼多醫生裡,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但在音樂上,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就這樣,羅大佑從藥水味的醫院,走進了機械味的錄音棚。
1982年,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出來了。
從這首《童年》開始吧。
這首華語樂壇的經典之作,詞有5段,47行詞,每句有20個字。
而羅大佑寫這首詞,前前後後共用了5年時間。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陸有個女歌手,提著一把吉它,一路翻唱著這首《童年》到了春晚。
這樣,《童年》也經由那個年代的翻唱,紅遍了大街小巷。
後來,這首《童年》,也成了成方圓的同一首歌的曲目之一。
羅大佑這人,有才華,而脾氣也如同他的才華一樣,不溫和。
想到個事。
有一年,演唱會。
在洪山體育館,羅大佑對著臺下說:
你們就不要再搖螢光棒啦,都那把年紀啦,不要裝。
《之乎者也》專輯中,還出現了一首歌叫《光陰的故事》。
陳可辛在《中國合伙人》中,用了這首歌。
片尾這首歌響起時,我頭腦裡面倒是出現了佟大為剪頭髮的那場景,畫外音說:
他的八十年代死於今天。
八十年代對於羅大佑來說,僅僅是一個開始。
《光陰的故事》和《童年》在同一張專輯中出現,看起來好像有對應。
不過,歌詞一首白話口語,一首文藝得很。
《光陰的故事》:
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再次的見面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之乎者也》的文案中,羅大佑寫道:
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
在1975年-1993年,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
這一段日子,為了用來紀念,臺灣對這期間的唱片,做了個臺灣百佳唱片排名。
而最無爭議的榜首,就是羅大佑這張: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是30多年前的作品了。
但其中,它玩的音樂元素卻也很廣。
不光有當時流行的民謠,也有當時臺灣樂壇少見的搖滾。
搖滾的部分,就有一首經典歌曲:
《鹿港小鎮》: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但實際上,羅大佑創作這首歌的時候,並未到過鹿港,其靈感來自於一個故事:
有一次羅大佑去修理摩託車。
維修工人告訴羅大佑:他從鹿港老家偷了兩萬塊錢來臺北打天下,結果錢和朋友吃吃喝喝用光了,卻什麼也沒做成,只好修理摩託為生,無臉回家。
這句: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也許寫的就是那種隱晦的無臉歸家的感覺吧。
在述及《鹿港小鎮》的時候,羅大佑還說:
例如我們從小學、中學讀到大學,然後考慮要不要出國?許多出去的人書也念了,最後發現念的不夠好,只好在餐館裡洗盤子,沒有臉回家。
羅大佑進一步說:
也好像一些中南部的人來臺北打天下,發現臺北不是想像中的黃金天堂,卻也無顏回去見江東父老,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經驗。
而後面這幾句,不僅犀利,還有鄉愁: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子子孫孫永保用世世代代傳香火
第一張專輯,成功了。
羅大佑卻迎來了痛苦的第二張專輯。
他認為:
一定是第二張唱片最難做。因為第一張你可以慢慢做,完全沒有前面的負擔,所有前面的年輕生命的積累都可以放在第一張。如果第一張不幸成功,人家會要求第二張也成功,而且要變...又要有成長,又要有磨練,又要有新的東西,新的看法,新的音樂方向,然後在音樂上必須誠實,因為新的方向必須是來自你自己人生觀,音樂觀的徹底改變。
可是羅大佑這第二張專輯中,有一首歌后來卻進了教材:《大學語文》的詩歌篇。
這首歌是:《現象七十二變》。
羅大佑在這首歌中的批評和諷刺,依然直接: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每年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
我們再回到開頭說的《童年》和《光陰的故事》。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兩首歌,張艾嘉也唱過。
而且早在羅大佑出《之乎者也》專輯的前一年,先收錄在張艾嘉的專輯《童年》中了。
您應該也知道,羅大佑有一首《小妹》,是寫給張艾嘉的:
命運早已註定這紅樓的一緣,這宿命中難捨的因緣。
這首歌很多人翻唱過,這歌,也曾經是張宇和十一郎的定情之歌。
小妹
在羅大佑口中的小妹,就是張艾嘉。
所以,他為張艾嘉寫了這首《小妹》。
其中第一句就是對小妹的呵護:
秋風已蕭瑟地吹過林梢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當年,算是這位小妹帶著羅大佑入行的。
1976年,那部《閃亮的日子》,他寫歌,她主演。
那時候,他是新人,而她已經是大明星。
多年以後,張艾嘉坦誠:
跟羅大佑當然有拍拖,他真的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對他驚為天人。只是可能緣分未到吧。
或許,羅大佑真的曾經思考過他們的將來,所以,《小妹》中,他唱道: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
兩人的八卦,我想就不去挖了,況且資料也不多。
不如,就從現有的影像和音樂中,感受或者幻想兩人也許曾經有的故事吧。
後來,張艾嘉執導了電影《心動》。
其中,金城武和梁詠琪的那段初戀,始於1976年,那一年,也是張艾嘉和羅大佑認識的時候。
多年後,片中的兩人再次在日本相遇,只是那時,兩人已有了各自的另一半。。。
還記得當年那首《明天會更好》嗎,羅大佑作曲,張艾嘉策劃。
這首歌,是80年代,也是臺灣音樂近代史上最成功的公益歌曲。
她信任他,他也沒有讓她失望。
有的事,說多了就過了。
所以,對於羅大佑和張艾嘉的這段,我想就用《小妹》中的這句詞來概括吧:
命運早已註定這紅樓的一緣,這宿命中難捨的因緣。
但是,即使是紅樓一緣即使這樣,多年過去,在兩人都過了60歲的時候,又再度合作了。(《華麗上班族》)
在張艾嘉眼中,羅大佑是老友,而同為樂壇大師的李宗盛則是弟弟。
實際上,這種為電影所做的音樂,羅大佑做過很多。
也成了很多經典。
1989年,洪金寶棄武從文,主演了一部文藝片:《八兩金》。
張婉婷導演,張艾嘉和洪金寶主演。
而羅大佑為這部片子寫了那首《船歌》。
《八兩金》這個片子上映至今已經快30年了。
如果電影中的故事還在繼續,那麼,按照時間推算,當年的烏嘴婆(張艾嘉飾),現在也已經50多歲了吧。
讓故事再繼續的話,當年在村裡大大咧咧唱著《黃土高坡》的烏嘴婆,應該已經歷過在美國生存紮根,在唐人街上相夫教子的階段了。
會在幹嘛呢?像大多數海外華人一樣開個超市,餐館,還是過著在家休息的閒適生活?
當年在鄉下出嫁的那天,她穿著一襲紅裳,頭上插著一朵花,站在船上,船緩緩地走著。
岸邊,還有一個當年從美國回來的表哥,追著船為她送別。
張艾嘉在這部電影中最後的那一身紅實在讓我難忘。
以致於這部電影最終在我頭腦裡面留下的定格畫面,不是最後洪金寶站在山頭遠眺。
而是張艾嘉穿著這一襲紅裳回望,並搭配著羅大佑的這首《船歌》。
因為,這首《船歌》的第一句,就是電影的畫面:
姐兒頭上戴著杜鵑花呀,迎著風兒隨浪逐彩霞。
還有這句:
誰的船歌唱得聲悠悠,誰家姑娘水鄉泛扁舟。
阿郎的故事
羅大佑為電影做的配樂眾多,我只挑一部分來聊。
而說到羅大佑做的電影配樂,就不能不說到杜琪峯。
《華麗上班族》上映,杜琪峯說:
也許這部電影是我們三人最後一次合作了。
這裡面的三人指杜琪峯自己,周潤發和張艾嘉。
但實際上,我覺得其中漏了一個羅大佑。
1989年,杜琪峯導演的《阿郎的故事》,羅大佑貢獻了其中這首經典:《你的樣子》。
而這部電影的編劇是張艾嘉,主演則是張艾嘉和周潤發。
但是說到這個電影的人,基本上會說到電影的結局;
說到電影結局的人,基本上會說到那首《你的樣子》。
我感覺中,這首歌起來後,直接打到了觀眾心裡感性的那一個地方。
我聽到傳來的誰的聲音,像那夢裡嗚咽中的小河
於是,觀眾在這首歌的推動下,跟著發哥一起走了。
片中,駕著摩託車的發哥,血從頭盔上一縷縷滑下來,視線已模糊。
然後,背景音樂又有一句:
不明白的是為何你情願,讓風塵刻畫你的樣子。
那一句:
那看似滿不在乎轉過身的,是風乾淚眼後蕭瑟的影子。
又讓我頭腦中出現了發哥和他兒子,波波之前故事的畫面,再配合著屏幕上生命已快走到終點的發哥,這個浪子的故事,終究還是讓人動容了。
這首短短幾分鐘的《你的樣子》,把整部電影直接推上了一個臺階。
看著下面這張圖片,想起阿郎的一聲,突然想起這句詞:
不明白的是為何人世間,總不能溶解你的樣子。
天若有情
這部陳木勝導演,杜琪峯監製的《天若有情》。
一部黑社會青年和富家千金故事的電影,羅大佑卻給出了這首《追夢人》。
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這句出來的時候,我頭腦中是劉德華騎著摩託車,載著吳倩蓮到婚紗店門口,然後砸碎玻璃,取出那一套婚紗的場景。
兩人過往片段中的笑容,後來也就只存在於這座城市的歷史中了。
前塵後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
片中的劉德華,最終丟下了吳倩蓮,而他身上那身白色的西裝,最終沾上了血。
他已無法知道,那天晚上,這個城市裡,有個穿著婚紗的女孩滿大街跑著要尋找他。
滾滾紅塵
羅大佑有次說道陳淑樺,對她不吝讚美的詞彙。
甚至在說到這首《滾滾紅塵》的時候,他說:
淑樺絕對是第一流的歌手,那時候我還很不自量的跟她合唱了這首歌。
這首歌也是嚴浩導演的同名電影《滾滾紅塵》的主題曲。
其劇本是三毛的遺作,內容影射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糾葛以及張愛玲與炎櫻的姐妹情感。
而片中,當年由於做漢奸而出逃臺灣的秦漢,在多年後回大陸尋找林青霞時,找到的卻只是她寫的那部小說:《白玉蘭》。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在電影中,秦漢和林青霞兩人這麼多年的糾葛,只是源於當時初見的喜愛和傾心。
如果非要在多年以後這個時間點回想過去的事,應該就是應了這首《滾滾紅塵》開頭的這兩句詞:
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似是故人來
最後,我想說一段羅大佑與一位已逝去的歌者的一次合作。
羅大佑為梅豔芳寫的《似是故人來》。
而這個合作之所以特別就在於,這是在梅豔芳去世後,羅大佑和梅豔芳的一次同臺合作。
那是羅大佑在香港的一次演唱會中,要表演這首歌。
在這次合作中,羅大佑在開場的時候叫了一聲阿梅,全場無聲。
羅大佑對觀眾說:「這個女孩喜歡遲到。」
接著,他隔空喊話:「開始吧,Anita。」頓了一下:「來了,阿梅!」
於是,音樂響起,羅大佑一個人在臺上為梅姐伴奏,空曠的舞臺上,傳來了梅姐的聲音。
臺下,掌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