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伯梯
郭紀勇
王得寶
賀毅
默默奉獻勇敢擔當 身邊好人感動你我
全國「公民道德宣傳日」
面對囂張兇狠的歹徒,他挺身而出;接到社區居民的投訴,他四處奔走;丈夫病逝,她用柔弱之軀挑起家庭重擔……一幕幕感人場面,一段段動人事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好人就在我們身邊,他們不為名不為利,樂於奉獻,服務社會,為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做出了積極努力。由中央文明辦舉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致力於發掘生活中的好人,好人推薦分為5種類別,即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截至今年8月,廣州市已有90名市民榮登「中國好人榜」。今天記者講述的,就是其中一些好人的故事。
文/記者任朝亮 通訊員穗文明
攝影/記者黃澄鋒、蘇俊傑
退休教師郭紀勇:
一半工資做慈善
面容清瘦,身穿洗得發白的藍色外套,80多歲的郭紀勇顫巍巍地站起來,在位於龍洞小學單身宿舍的家裡迎接客人的到來。他一生清貧,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每年都會捐出一半的工資去扶貧濟困。這一生捐出了多少錢,郭紀勇自己也記不清了。
第一次做好事,郭老師從報紙上看到廣州兒童基金會成立,便託人送去200元。這200元,是當時郭老師8個月的工資。之後,郭老師的好人好事從未間斷:2002年廣州兒童福利院要建教學樓,他一次性捐出1萬元;2006年6月龍洞慈善會成立,他又捐出了8400元,後來,颱風「碧利斯」、2008年春運雪災、汶川地震等災難連續不斷,郭老師每次都分別捐出了1000元。
郭老師的房間裡,除了陳舊的電飯煲和學校贈送的老式錄音機,再沒有其他電器,一張椅子都用了60年。「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穿,還有退休金領,政府將一切都安排好了,我沒有什麼擔心了。」郭老師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公交車司機王得寶:
勇抓歹徒不手軟
不高的個頭,結實的身材,炯炯有神的雙眼。在廣州市電車公司556路車駕駛員王得寶身上,你看不到普通中年男人的那種「富態」。雖然已經41歲了,但武警出身的他每天早上堅持跑步十公裡,風雨無阻。部隊不僅練就了王得寶一副好身板,還培養出一身正氣。每當遇到搶劫,王得寶也不管是不是發生在自己車上的,都會挺身而出力擒歹徒,保護市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
2006年在花地灣擒歹徒,2007年在中山八路奪回贓物,2009年東升醫院勇鬥搶匪……當公交司機十多年了,王得寶已經數次挺身而出勇鬥劫匪,多次榮獲公司「安全行車達標個人」、「安全行車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2008年度更獲得公司「綜合治理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主任醫師黃伯梯:
尋醫問診小藥方
處處為病人著想,不開大處方、不開貴重藥,能不檢查的項目,絕不給病人檢查。就憑這一點,黃埔區中醫院內兒科主任黃伯梯深得患者的信任和敬佩。珠江村一位老人每次看病都指定找黃醫生,花幾塊錢就治好病。為此,凡是村裡或親戚朋友生病的,他都要領到黃主任這裡診治。
家住文衝的陸老伯心臟瓣膜有問題,兒女們為了盡孝心把他送到市區的大醫院,一天的花費要數百元,而病症並沒有因此治癒。後來陸老伯回到家裡,並在附近的黃埔中醫院就診。黃伯梯給他開了三種極普通的藥,每天吃幾片,成本只要幾分錢。陸老伯的家人開始還不太放心,結果這三種藥的效果還挺好,十多年過去了老伯的病都沒有惡化。在黃伯梯的帶領下,內兒科病區自2000年來無一例重大醫療差錯和事故發生,連續幾年被評為醫院無醫療糾紛科室,年年獲得上級的先進集體稱號。
社區民警賀毅:
居民利益無小事
民警賀毅身上常帶著兩種名片,第一張名片上,他的身份是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華樂派出所的副所長,而在第二張名片上,他是華僑新村社區的一名社區民警。賀毅告訴記者,第一種名片平時發得很少,而第二種名片一年要派出好幾盒。在這張社區民警的名片上,不僅印著賀毅的手機、座機、郵箱和博客,還印著火災報警、煤氣報障、城管噪音等十多個常用電話。而作為一名社區民警,賀毅的工作也常常超出了純警務的範圍。
劉阿姨的院子和學校只有一牆之隔,學生宿舍樓常常把酒瓶等垃圾扔到家裡,老人無奈之下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告訴了賀毅。賀毅馬上到學校了解情況,還專門到學生宿舍查看地形。最後,他動員校方在學生宿舍樓的窗邊上拉一張鐵絲網,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垃圾扔過來。
處理鄰裡糾紛,加裝防盜護欄,獨創「安全防範簡訊息群發平臺」……當社區民警十多年,賀毅做了無數惠民的小事,也贏得了轄區居民的交口稱讚。「只要把大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就不計較是不是自己的職責範圍啦。」賀毅認真地說。
下崗媳婦何鳳英:
隻身挑家庭重擔
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對於43歲的何鳳英來說,生活充滿了坎坷與艱辛,但她卻一直咬牙堅持到現在。
家住白雲區棠景街道崗貝社區的何鳳英是鄰裡公認的好媳婦。何鳳英家裡有長期患精神病的姑姑和80高齡的公公,還有讀中學的女兒。何鳳英的丈夫早年因病已過世,一家靠申領低保和何鳳英做家政的收入維持生活,何鳳英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著長期患病的婆婆(已病逝)和姑姑,她把照顧老人的生活擺在首位,一日三餐從未晚過。老人稍有不適,她及時尋醫問藥。
何鳳英的公公介紹家中的好媳婦時說,「能有這樣的兒媳婦是祖上積德,前世修來的福氣!」從公公的口中記者得知,何鳳英本人身體一直很不好,患有肝炎,2004年下崗後很難找到工作,只能靠打散工維持生活。面對著幾位年老體弱的親人,何鳳英沒有放棄,她用瘦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艱辛但溫馨的家。
道德模範引領文明風尚
子在淵
在廣州,有很多不為名、不為利,樂於奉獻、服務社會的道德模範。截至今年8月,在中央文明辦舉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廣州已有90名市民榮登「中國好人榜」。
公民的道德水平,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相應的,一座城市,默默奉獻、見義勇為者越多,其文明程度也就越高。近些年來,廣州湧現出一大批道德模範,有全國道德模範鍾南山、趙廣軍,廣東省道德模範李森等。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一個道德模範對社會文明風尚的引領作用。同時,也讓廣州這座城市變得充滿溫情,不再冷漠。
一提起道德模範,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雷鋒、張海迪、賴寧等影響了幾代人的光輝形象。但細看這些榮登「中國好人榜」的廣州人,就會發現有不少都是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們不是明星,不是名人,但他們卻都有著一顆奉獻、樂於助人的愛心。他們的事跡也告訴我們,只要有愛心,任何人都可以做一個好人,都可以成為道德的楷模和標兵。
當然,要弘揚道德模範對文明風尚的引領作用,政府部門有意識的引導不可或缺。像在廣州,政府專門出臺規定,給予道德模範應有的尊重,積極引領「好人有好報」的社會風尚。如「幫扶生活困難道德模範」、「給予道德模範崇高社會禮遇」,這些都有利於營造崇尚道德模範、學習廣州「好人」的良好氛圍。
眼下,廣州正迎來創文「國檢」的關鍵時刻,這些道德模範為廣州創文作出了最好的注釋。相信在他們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下,廣州人的文明素質將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