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很牛,演義裡被黑的三國六大名將,東吳四大都督被黑了三個

2020-09-16 吾天

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存在著正史、野史和演義三種對歷史的呈現方式。當然正史是最直接的歷史,因為有專門的人去記錄的歷史;而野史則是散落在民間的各種流傳,也是屬於歷史的一部分,因為這些是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聞,是不是真實存在,其真實性一般都有待考證;而演義則是一種小說的題材!

在我們接觸到的歷史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其實也比較好區分,因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以《三國志》為藍本而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不過,正因為《三國演義》的出現,讓人們對於三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演義中的人物角色是經過修飾的,當然不能作為正史去判斷!就拿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周瑜來說,其實裡面更多的是在周瑜和諸葛亮的對比中,體現了諸葛亮更加優秀!不僅如此,《三國演義》裡面還有很多被黑或者是被矮化了的角色,接下來我一起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來從蜀國說起,魏延就是被黑的一位猛將。

歷史上的魏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魏延是一位非常忠誠的名將,因此也深受劉備的喜歡。他不僅做過鎮遠將軍,還做過漢中太守,是蜀漢政權中少有的能獨鎮一方的大將;劉備登基後,魏延被任命為鎮北將軍,並且一度隨諸葛亮北伐,也曾因為用兵問題遭到諸葛亮的反對。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則被刻畫成一名比較中庸的臣將,雖然多次隨著諸葛亮出徵,但是一路上是不被重用,甚至還被猜疑,無論是北伐還是徵討孟獲的時候,魏延的真正的才能是完全沒有被寫出來的,而是以臣將的無能來刻畫諸葛丞相的聰明!

其次要說的是曹魏陣營的人,這裡面有兩位,一位是曹真,一位是郭淮

我們先來說說曹真,曹真和曹操同姓不同源,他是曹魏陣營的一位名將,正史中的他力大勇猛,早年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曹丕襲位後,他負責了西北的邊境事宜,並且還被封侯,並且還是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曹丕死後他成為了輔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即位後封其為大將軍!在魏蜀的交戰中,曾多次打敗諸葛亮的北伐軍隊。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則完全不一樣,仿佛諸葛亮就是曹真的剋星,幾乎每次交戰曹真必敗,最後還死於諸葛亮的一封書信,以此來渲染曹真的度量小!

接下來看看郭淮,郭淮是雁門太守郭縕的兒子,定軍山戰敗後他迅速收拾殘局,並力推張郃為主將,魏國成立以後,他奉命阻擋諸葛亮的北伐,並且屢戰屢勝,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諸葛亮北伐軍隊的銳氣。

郭淮自夏侯淵時期開始就一直在西線戰區和蜀漢作戰,在曹魏雍涼軍中根基很深,是蜀漢的勁敵之一,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更是成為蜀漢的主要對手之一。特別是諸葛亮死後,他成為了姜維最強的敵手之一。

可是在《三國演義》中,居然郭淮是死於姜維之手的,這完全不符合歷史的記錄,只能是看看罷了,可想而知,郭淮這位名將被黑得太深了!

最後來聊聊東吳的三位,他們分別是:東吳三人:周瑜、魯肅、呂蒙

在文章的前部分也講到了周瑜的情況,歷史上的周瑜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可以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就火燒赤壁這一戰其實就是周瑜主導的,但是《三國演義》中將這一功勞變成了諸葛亮主導,而且最後有真正的戲劇性的一幕——三氣周瑜,說的就是周瑜度量很小,「既生瑜,何生亮」就能刻畫出周瑜的內心活動,被寫成了是氣死的。

第二位是魯肅,歷史上的魯肅不僅是一位戰略家,而且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從他頻繁和蜀漢互動,對於連蜀抗曹方面出了不少的點子,但是依然被寫得很平庸,仿佛就是一位遊說人物,兩邊走好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魯肅的聰明,孫權小小年紀是很難掌控局面的!

魯肅死後,呂蒙被任命駐守陸口,最後襲擊了荊州,並且還打敗關羽,孫權任命其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建安二十四年,只有42歲的呂蒙因病逝世。《三國演義》中的呂蒙最終在宴會上被關羽附體,最後七竅流血了死亡!

當然,在這裡要說的是,演義是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我要對這方面有所了解,否則會很尷尬的!

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演義中被黑,正史卻很牛的三國六大名將:東吳四大都督被黑了三個
    得益於《三國演義》的流行,原本在中國歷史上並未佔據主要地位的三國這一段歷史卻廣為人知,不過演義畢竟和歷史還是有一些出入的,比如在拔高了一些歷史人物的同時也弱化或抹黑了另外一些歷史人物,今天就來說一說演義中被黑得很慘,正史卻很牛的三國六大名將:東吳四大都督被黑了三個,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演義中被黑的很慘,正史卻很牛的三國六大人物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家喻戶曉的通俗小說,它尊蜀漢為正統, 諷曹魏為反面,劃東吳為配角,以此視角,通過演繹加工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三國演義》在精彩之餘,也因為作者的主觀好惡為許多三國人物打上了標籤,使得大眾對他們的歷史真實形象造成了一定誤解,就此我們來揭開小說的外衣,探究下那些被演義中黑的很慘,正史卻很牛的人物。
  • 赤壁之戰:三國名將雲集的一場巔峰對決,該來的都來了
    從參戰人數來說應該是赤壁之戰規模最大,這是其一;其二,赤壁之戰參戰方是曹操一方,孫權和劉備聯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三方參戰,這也是另外兩場戰役不能比的,而且當時參戰各方可以說是名將雲集,三國前期的名將除了已經死去的和不屬於三方陣營的其他的差不多都來了,可以說是該來的都來了,稱之為名將雲集的一場巔峰對決也不為過。
  • 姜維鍾會陸抗鄧艾,誰是後三國時期的第一名將
    說起來這三國後期的名將,其實要是說起來實力最厲害的還是要數以下幾位:西蜀虎將姜維,東吳名將陸抗,魏國雙子星鄧艾,鍾會。要說起來這四位,可以說都是掌握方軍權的狠人,這幾個人手頭的兵馬可以說就是三國後期最主要的戰鬥力了。那麼這幾位名將當中,到底排行怎麼樣呢?
  • 東吳的四大都督分別是誰,誰的軍事能力更強,應該如何排名
    說到三國,很多人更喜歡談論曹操的奸詐,劉備的仁義,也是這兩個人創立了三國其中的魏國和蜀國,但是三國之中的東吳好像存在感一直很低。相比較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的漢室宗親,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雄心,東吳的人物不管是孫權還是周瑜等都是那麼的默默無聞。
  • 三國二十四名將,從演義之中所升華出的個人英雄崇拜
    這首在民間流傳廣泛的三國二十四名將詩廣為人知,一直以來這都是三國故事愛好者用來評判三國武將實力的一個根據,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嘛。實際上在陳壽的《三國志》之中以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之中並未提及對三國時期眾多武將的排行。
  • 三國時期東吳的四大都督,誰的後代最厲害?
    說起三國時期的猛將,最出名的就要屬劉備的五虎上將,然後是曹操的五子良將,然而很少有人談起東吳的四大都督,在歷史上,東吳一共有4個人擔任大都督一職,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以上四人個個都有濟世之才,所謂虎父無犬子,東吳四大都督他們的兒子中有很厲害的人物嗎?
  • 三國正史中的四位單挑名將,只有一個得善終,卻在小說裡被射殺了
    古代戰爭靠大將單挑決勝負,首創者可能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演義小說描寫的三國戰爭,基本都是靠單挑決勝負的。小說不是正史,看著精彩熱鬧就可以了,正史簡潔冷硬,打破了人們對「君子戰」的美好印象:三國正史中的四位單挑名將,有三個不得善終,唯一那個得善終的,還在小說裡被射殺了。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 蘇定方:被演義小說黑得一塌糊塗的大唐軍魂
    在傳播的過程中,創作者為符合廣大群眾口味,吸引眼球,在正史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難免會對歷史情節和人物做出調整和修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演義小說逐漸代替了正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至於「亂象」頻出。
  • 被評書演義黑化為奸臣的四大名將
    而至明清,評書演義更迎來了其鼎盛時期。但在一些評書演義的作品中,我們發現有些人物角色的現象與正式記載中的形象嚴重不符。下面,笨笨熊就來盤點一下,被評書演義黑成奸臣的四大名將。而在一些評書演義作品中,李道宗乃是著名的奸臣,嫉賢妒能,屢屢欲害死羅成、薛仁貴等名將,形象極為不堪。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大陣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絕對主角以外,每個陣營中都還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應該各有所愛。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 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
  • 三國中忽略的東吳十大名將,忠勇無雙的太史慈僅第二,還有個超神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特別憋屈,明明是實力第二大的國家,論實力比不過「大反派」曹魏,論名氣比不過「主角」蜀漢,純屬爹不疼娘不愛,還經常被黑,如張遼「逍遙津一役」;好不容易有個露臉的「赤壁之戰」,功勞全給諸葛亮拿走了;至於後來的奪荊州,也讓東吳成了不仁不義之輩,的確憋屈。
  • 東吳名將朱然,在演義中被趙雲殺死,實際上智勇雙全,活了68歲
    後來劉備發動全國之兵,和東吳火拼,朱然曾參與到這場戰爭當中。「東吳自衛反擊戰」的夷陵之戰,朱然一馬當先,追擊逃跑的劉備,被前來接應的趙雲一槍刺死。於是,一代東吳名將,居然在《三國演義》中,就這樣領了盒飯。
  • 三國演義中被黑得最慘的武將是誰,不是周瑜,其一有關羽
    ,打得曹魏整個中原地區不得安寧,而且關羽還俘虜了曹魏中央軍,左將軍于禁,以及七軍三萬人,這在曹魏建國史上是從來沒有如此大的損失,也難怪曹操要遷都以避免關羽鋒芒,所以關羽才是三國第一名將,三國第一猛將,所以關羽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 三國東吳的歷任大都督,誰對東吳的重要性最大?
    魏、蜀、吳三國中,說到蜀漢的將領,大多都會想到「五虎上將」;說到曹魏的將領,大多都會想到「五子良將」;但一說到東吳,大家首先想到的,並不是那些先鋒猛將,而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在東吳的名氣,可謂是最高的,從對後世的影響力和史書的評價來看,周瑜和陸遜應該更出名一些,魯肅和呂蒙相對低調一些。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東吳四大都督裡,有富二代有官二代,唯有他是泥腿子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裡,有三個是二代,唯有他是泥腿子三國裡,魏武奸詐,蜀漢忠義,只有東吳這邊感覺是個土地主在打醬油,除了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外好像也無所作為,其實吳國裡面有四個大都督,在三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推進作用。
  • 周瑜在三國正史中是龍,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蟲,實在太冤枉
    東吳大都督周瑜。演義中的周瑜主要活動在孫劉兩家聯合抵抗曹操的赤壁之戰,將他描繪成了小肚雞腸,嫉賢妒能的虛偽之人,而且氣量非常狹小,最後甚至被諸葛亮氣死了。可以說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毫無底線的矮化周瑜。網上甚至有很多周瑜的粉絲為他鳴不平。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東吳採用火燒連營的戰術,燒死蜀軍二三十萬的大軍。東漢末年名將。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權臣。諸葛恪身長七尺六寸,少鬚眉,折頞廣額,大口高聲。2;東興大捷,東興之戰,公元252年;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