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存在著正史、野史和演義三種對歷史的呈現方式。當然正史是最直接的歷史,因為有專門的人去記錄的歷史;而野史則是散落在民間的各種流傳,也是屬於歷史的一部分,因為這些是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聞,是不是真實存在,其真實性一般都有待考證;而演義則是一種小說的題材!
在我們接觸到的歷史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其實也比較好區分,因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以《三國志》為藍本而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不過,正因為《三國演義》的出現,讓人們對於三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演義中的人物角色是經過修飾的,當然不能作為正史去判斷!就拿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周瑜來說,其實裡面更多的是在周瑜和諸葛亮的對比中,體現了諸葛亮更加優秀!不僅如此,《三國演義》裡面還有很多被黑或者是被矮化了的角色,接下來我一起回顧一下!
歷史上的魏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魏延是一位非常忠誠的名將,因此也深受劉備的喜歡。他不僅做過鎮遠將軍,還做過漢中太守,是蜀漢政權中少有的能獨鎮一方的大將;劉備登基後,魏延被任命為鎮北將軍,並且一度隨諸葛亮北伐,也曾因為用兵問題遭到諸葛亮的反對。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則被刻畫成一名比較中庸的臣將,雖然多次隨著諸葛亮出徵,但是一路上是不被重用,甚至還被猜疑,無論是北伐還是徵討孟獲的時候,魏延的真正的才能是完全沒有被寫出來的,而是以臣將的無能來刻畫諸葛丞相的聰明!
我們先來說說曹真,曹真和曹操同姓不同源,他是曹魏陣營的一位名將,正史中的他力大勇猛,早年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曹丕襲位後,他負責了西北的邊境事宜,並且還被封侯,並且還是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曹丕死後他成為了輔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即位後封其為大將軍!在魏蜀的交戰中,曾多次打敗諸葛亮的北伐軍隊。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則完全不一樣,仿佛諸葛亮就是曹真的剋星,幾乎每次交戰曹真必敗,最後還死於諸葛亮的一封書信,以此來渲染曹真的度量小!
接下來看看郭淮,郭淮是雁門太守郭縕的兒子,定軍山戰敗後他迅速收拾殘局,並力推張郃為主將,魏國成立以後,他奉命阻擋諸葛亮的北伐,並且屢戰屢勝,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諸葛亮北伐軍隊的銳氣。
郭淮自夏侯淵時期開始就一直在西線戰區和蜀漢作戰,在曹魏雍涼軍中根基很深,是蜀漢的勁敵之一,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更是成為蜀漢的主要對手之一。特別是諸葛亮死後,他成為了姜維最強的敵手之一。
可是在《三國演義》中,居然郭淮是死於姜維之手的,這完全不符合歷史的記錄,只能是看看罷了,可想而知,郭淮這位名將被黑得太深了!
在文章的前部分也講到了周瑜的情況,歷史上的周瑜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可以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就火燒赤壁這一戰其實就是周瑜主導的,但是《三國演義》中將這一功勞變成了諸葛亮主導,而且最後有真正的戲劇性的一幕——三氣周瑜,說的就是周瑜度量很小,「既生瑜,何生亮」就能刻畫出周瑜的內心活動,被寫成了是氣死的。
第二位是魯肅,歷史上的魯肅不僅是一位戰略家,而且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從他頻繁和蜀漢互動,對於連蜀抗曹方面出了不少的點子,但是依然被寫得很平庸,仿佛就是一位遊說人物,兩邊走好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魯肅的聰明,孫權小小年紀是很難掌控局面的!
魯肅死後,呂蒙被任命駐守陸口,最後襲擊了荊州,並且還打敗關羽,孫權任命其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建安二十四年,只有42歲的呂蒙因病逝世。《三國演義》中的呂蒙最終在宴會上被關羽附體,最後七竅流血了死亡!
當然,在這裡要說的是,演義是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我要對這方面有所了解,否則會很尷尬的!
你怎麼看呢?